治水廉吏

中国廉政建设的发展脉络,与中国社会历史整体发展的宏观线索是重合相契的。纵观历史,每个时期都有清官廉吏不断涌现,其中一些深受后世仰慕的清官,在“两袖清风”的为官生涯中,也致力于治理河道、解决水患,为百姓能够过上“河清海晏”的幸福生活而不辞辛劳,堪称治水廉吏。今天带大家走进第一位——于谦

于谦一生正直清廉两袖清风:两袖清风与河清海晏(1)

于谦 资料图

于谦(1398—1457年),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为人称颂的清官。人们熟知的“两袖清风”就是来源于他的故事。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宦官王振把持朝政,各地官僚多以珠宝白银进行贿赂,以求得官场上的庇护与提携。于谦严于律己,为官清廉,向来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都劝他:“你虽然不献金宝,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并曾赋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段故事发生在于谦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期间,而这段任职经历也同样成就了他治水廉吏的美誉。

从宣德五年(1430年)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巡抚地方长达十九年,衙门设在开封。开封临近黄河,决堤时有发生,良田冲毁,房屋倒塌,牲畜四散,百姓常年饱受洪水侵害。荒芜的场景,哀嚎的百姓,深深触动着刚到任的于谦。面对凶猛的水魔,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整治河道的决心无比坚定。

《明史》有载:“谦令厚筑提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于谦亲自率众修复被洪水冲毁的东、北、西三面护城堤,与南面大堤一起,连绵40余里,构成护卫城防的一道屏障。

大堤建成后,于谦组织当地官民在堤上种植树木、荆棘、草皮,以加固堤坝;下令开挖沟壕,修建拱闸,为堤坝增加了闸门泄洪功能,使得大堤能够更加立体地进行防洪排洪,也延长了大堤的使用寿命。

于谦在任的十九年里,有记载的河南境内黄河溃决共三次,而开封附近则未曾溃决一次。在此期间,河南粮食丰收,还可以救济山东、陕西流民。于谦治理黄河成效颇丰,深得民心。当他蒙冤之时,山西、河南吏民为其上书求情;当他将要离任之时,百姓更是依依不舍,送别数十里。

于谦一生正直清廉两袖清风:两袖清风与河清海晏(2)

开封镇河铁犀 资料图

现存的镇河铁犀见证了于谦的治水成果。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于谦命人筑造镇河铁犀,置于安运门(北门)外地护城堤上,并亲自撰写《镇河铁犀铭》。500多年过去,铁犀背上的字体虽然已经斑驳,但仍能看到铭文:“……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

铁犀目睹了于谦带领黄河儿女治理水患的历程,也目睹了黄河从泛滥到安澜的美好转变,并守护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于谦回京之后,开封人民将于谦尊奉为“水神”,把龙王庙改为于公祠,铁犀也被迁于此,继续护佑黄河安宁。

于谦一生正直清廉两袖清风:两袖清风与河清海晏(3)

于忠肃公祠 资料图

于谦治水的故事虽然在时间的流逝中远去,但是史籍记述了他的治水故事,文物镌刻着他的治水成效,开封人民的幸福生活印证了他的治水功绩。“两袖清风”的于谦在开封完美践行了他“河清海晏”的诺言。

参考资料丨《文物说史 | 大河安澜永向前 》《中国铁牛镇水文化现象初探》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文案丨郑浩伟(见习)罗景月

责编丨罗景月

校对丨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