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古代贵族的生活都是轻松华贵,令人艳羡的。尤其是那些散居各封地,还不用过多卷入政治斗争的宗室藩王及其家眷,他们有着天生的高贵血脉,又有着常人几乎不可获得的政治地位。其前途谁看了不赞叹一句“一帆风顺”?

明朝藩王不世袭的有爵位吗(明朝亲王和郡王为何世袭罔替)(1)

不过,也不是所有亲王都真如我们所羡慕的一般。毕竟最是无情帝王家,以斩杀功臣而闻名的朱元璋一家更堪称绝情。因为出身宗室,明代诸藩王天生就需要服从一套为他们特别制定的规章。甚至可以说,这些规章就是织造他们华美袍子的重要经纬。他们作为藩王所拥有的自由,其实始终都处于这些规章的制约之中。

一、大明藩王的立与废

明初,为巩固自身皇权,朱元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功臣被大肆屠杀,无数曾与朱元璋把酒言欢的“兄弟”沦为大明开国的“工具人”

;宰相被废,胡惟庸沦为朱元璋铲除一批隐患的“工具人”;诸位皇子或被赋予从功臣手中夺回的军权,或被赐予“清君侧”的特权,实际上也沦为保护皇帝一脉的“藩屏”……

明朝藩王不世袭的有爵位吗(明朝亲王和郡王为何世袭罔替)(2)

除皇太子外,朱元璋确定其余皇子皆封亲王,皇太子和亲王的次嫡子与庶子则在十岁时封为郡王。一旦受封,他们将掌握整个王朝最有力的“免死金牌”:即便是犯下最严重的谋逆之罪,也不会被轻易处决,仅是被贬为庶人。但郡王的子孙只授将军、中尉等爵位,“退出”我们熟悉的藩王之列。

二、大明藩王的特权与无权

如果说明代诸王是因血脉而获得了成为藩王的机会,那么他们终能成为藩王,说到底还是因为皇帝需要他们成为藩王。当然,皇帝也清楚历代分封诸王的危险。所以明代的分封制度,几乎从一开始就是被荣耀装饰着的枷锁。

明朝藩王不世袭的有爵位吗(明朝亲王和郡王为何世袭罔替)(3)

与明代藩王有关的制度,系统见于朱元璋亲自订立的皇族家法《皇明祖训》(由《祖训录》多次修订而成)。洪武时期,朱元璋赋予藩王们自行组建护卫军、战时统帅国家军队和平时掌管封地行政的权力。但在《皇明祖训》中,涉及藩王及其家眷的规定超过三十项,涵盖婚丧嫁娶,几乎为这些宗室子弟的一生都列好了框架。

且朱元璋前脚刚分封诸王,确立了与亲王有关的系列制度,后脚建文帝和明成祖朱棣就开始大力削藩。尤其是朱棣,通过将边镇藩王内迁;削减藩王护卫人数;将藩王护卫分给郡王;直接收回藩王军事指挥权等方法削弱藩王的军事权。齐王朱榑、谷王朱橞等更是被以谋逆之罪剥夺藩王之位。

明朝藩王不世袭的有爵位吗(明朝亲王和郡王为何世袭罔替)(4)

此外,朱棣还开了明代频繁敕戒藩王的先河。永乐已降,藩王数量总体称上升态势,藩王们的不当之举也越来越多。这些凌虐居民、擅行号令的举动虽不至于让藩王们被剥夺爵位,却也引得皇帝不满——藩王们随即便被皇帝用敕戒臭骂(威胁)一顿。

在朱棣等疑心颇重的帝王在位期间,藩王们还受到来自中央的严密监视。在洪武时期,为防范权臣与维系皇族团结,朱元璋是严令禁止官员轻易举报宗室子弟的。但在朱棣即位后,被提防的反而成了本出自一脉的宗室。对藩王的频繁告发成了悬在藩王们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藩王华贵的衣袍也遮掩不住生活的阴云。

明朝藩王不世袭的有爵位吗(明朝亲王和郡王为何世袭罔替)(5)

三、大明藩王的“好运”——特恩继承

不过明代的藩王虽然有诸多规章要遵守,却始终是凌驾于绝大多数一般人的社会上层。且朱元璋虽然也把藩王们当做工具人,心中多少也还是念着其与自己的血缘关系。所以对于那些因种种原因丢失藩王之位的宗室子弟,大明也有一项特别的制度——特恩继承。

所谓特恩继承,即世袭罔替的亲王和郡王,因犯罪或绝嗣等原因中断继承,后朝廷重新选择合适的人选,特封、进封或追封其相应爵位。其中,进封亲王和追封亲王诸子郡王之爵最为常见。

明朝藩王不世袭的有爵位吗(明朝亲王和郡王为何世袭罔替)(6)

有明一代,因罪除封的藩王就有49位,其中亲王11位;因绝嗣而被除封的藩王有221位,其中亲王20位。而除封藩王的数量如此庞大,也就意味着朝廷一旦开始施行特恩继承,所涉及的人员就越多——特恩现象在明代也就越泛滥——这也说明藩王之爵的“含金量”在逐渐降低,藩王的政治实权在不断弱化。

而当藩王们终沦为宗室的一个没什么实际影响力的“吉祥物”,朱元璋在《皇明祖训》最重要的首章里提出的所谓“凡自古亲王居国,其乐甚于天子”也就越讽刺——有名无实,可不就是纯乐呵吗。

参考资料:

[1]梁曼容. 明代藩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袁斌. 明代藩王特恩继承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