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兼顾了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因素这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有的深耕思政课堂,有的勇攀科研高峰,是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扬高尚师德铸不朽诗魂?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扬高尚师德铸不朽诗魂(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培根铸魂)

扬高尚师德铸不朽诗魂

9月6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兼顾了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因素。这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有的深耕思政课堂,有的勇攀科研高峰,是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高尚的师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根本,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因此,教师应以德育为先,做好学生的表率,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师者,人之模范也。”师之德乃教之魂,教师的师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面对台下的学生的注视、观察、模仿、甚至是崇拜,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会无时无刻地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人先正己,教师明确行为规范,坚守行为底线,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在学校教育工作上,教师不仅要用真理的力量去启迪学生、武装学生、引领学生,还要用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示范学生、激励学生,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梦想去点燃梦想,用理想去唤醒理想,用师德去规范道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早在我国古代贤人就明白了教师必须拥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坚持育人至上、德育为先原则。孔子认为:“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吾忧也。”他将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作为教育之本,且将修德放在首位。更有很多关于歌颂师德方面的诗句和事迹也层出不穷,例如:李商隐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白居易有“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郑燮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鲁迅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不展现了教师的默默奉献的高尚师德情操和人们对教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新时代,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加强师德修养,对工作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心怀责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付出了大量心血,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爱戴, 并以“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来颂扬教师的高贵品格。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爱生如子,用高尚的师德情操和智慧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她的不少学生们表示要和张老师一样,祖国哪里需要,就上哪里去!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像一粒种子,老师种在学生心里,就会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黄大年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出毕生的力量,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清晰感受到拥有高尚师德情操的老师的模样和力量,他们抱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崇高的师德信念,他们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涵养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梯精神,塑造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我精神,充分体现出一名教师在立德树人上的坚持,体现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高贵品质。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光荣的使命、重大的责任,教师是追梦人,更是筑梦人。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师德,立德树人,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将远大的理想追求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努力做到师德上树一座丰碑,教学上是一把好手。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立志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帅(武汉江汉区)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