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也有的片名为《时尚女魔头》。这个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应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电影。其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懵懂的女记者入职时尚杂志公司的故事。她对时尚一无所知,甚至穿着有些土,但女上司却是个“时尚暴君”。工作期间,这名女记者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同时,叙事和剪辑都很流畅,甚至环境背景的布置和人物服饰设计都称得上视觉美的享受。看完电影后,我觉得很舒服。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1)

不过要说故事性,我觉得《穿普拉达的女王》存在一定的瑕疵,而且重点都集中在了主角身上。接下来,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聊一聊《穿普拉达的女王》的主角。

《穿普拉达的女王》的主演是海瑟薇和梅姨,接下来直接以这两位演员的本名来称呼。从戏份来说,海瑟薇无疑是主角,由海瑟薇衍生的次情节也是比较多的。不过,梅姨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当我看到这个奖项的时候,我不得不回头去思考——谁是主角?梅姨是主角吗?电影是双主角吗?

当我想到“梅姨是主角吗”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下意识的作出判断,她不应该是主角。但是,站在奥斯卡奖项的角度去思考,却又隐隐觉得,梅姨作为主角似乎也没毛病。为此,我不得不跳出这个条条框框,去思考判断主角的标准。这一回我就发现原因了。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2)

由于电影是视听艺术,所以很多人在判断人物形象的时候大都会依据电影呈现的效果。但是,电影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中间经历了多个再创作的阶段。起初,刻画人物是依靠剧情设计。

而在拍摄阶段,优秀的演员会通过想象,来对人物形象再创作。优秀的演员在表演时,心理戏是比剧本更多的。这一点在《演员的自我修养》那本书中有丰富的讲解。同时,导演通过灯光效果(参考《教父》头顶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剪辑、布景色调等方式,可以对人物形象进一步再创作。

然而,我在思考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是以剧本阶段为主的。我会抽离出演员和导演的影响,重点思考剧情台词和人物的关系。因为《故事》曾经提过,剧情本身就是在刻画人物,二者是一体两面的。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3)

基于剧本的评价标准,我认为梅姨称不上主角。电影通过诸多细节来塑造时尚女魔头的形象,同时简单交代了她的生活婚姻状态。但就整体而言,这一时尚女魔头只是一个静止的人物形象。电影一点点的揭晓,让观众更全面的认识她,但剧情并没有深入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在冲突。为什么她会想要这个而不是那个?她内心的痛苦是什么?她霸道独裁是为了保护自己吗?职业女强人和不称职的母亲、妻子,不同标签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剧本所呈现的效果来看,观众对时尚女魔头的形象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不得不说,梅姨的演技实在是太厉害了,在《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气质碾压全场,尽管戏份并不是最多,但却成了电影的最焦点。同时,梅姨很多微表情、肢体语言能让人感受到时尚女魔头内心的复杂性,但剧情却没有相应的展现。可以说,没有梅姨,时尚女魔头这一形象很难会让人这么印象深刻。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4)

梅姨的出众演技固然值得称赞,但却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喧宾夺主。无论是戏份还是剧本故事,我都认为海瑟薇更应该是主角。然而,海瑟薇的功力不如梅姨,这就产生一个效果——海瑟薇这一角色的意义,就像是用来介绍梅姨的。主角的存在,只是为了介绍其他角色,这显得有些讽刺。

如果将《穿普拉达的女王》视为双主角的电影呢?双主角电影重点在于两个人物的相互影响,《触不可及》、《心灵捕手》等双主角电影都是如此。然而,在《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影响基本上是单方面的,梅姨改变了海瑟薇,但海瑟薇仿佛只是梅姨人生路上的过客。同样的,喧宾夺主的问题依旧存在。

那么,海瑟薇这一主角为何总被“喧宾夺主”呢?除了梅姨本身精湛的演技外,我认为故事上的设计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5)

如果说梅姨通过演技硬生生的赋予了角色人物深度,那么海瑟薇这一主角在剧本上就能体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哪怕演技不占优势,海瑟薇这一角色在剧本上依旧存在天然优势,是能够刻画出复杂的人物维。

起初,海瑟薇对时尚一无所知,她渴望的是当一名记者,从事文字工作。但是,当她越想要做好梅姨的助理,她也发生了变化。她嘴上总说着自己不在意时尚,重视家人、朋友和爱人,但她的行动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她不是这样的人,她真的很爱那些时尚的衣服。要看一个人究竟本性如何,不是看其怎么说的,而是看其怎么做的。在这点上,海瑟薇精彩的演绎了什么叫“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6)

这种反差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甚至电影还刻意营造了一些停顿时刻,让观众屏息等待海瑟薇作出选择。每一次她都选择了工作,犹豫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尽管海瑟薇一开始只是个不在意时尚的女记者,但这一份助理的工作开启了她的不自觉欲望,她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些漂亮的衣服包包。每一次选择,都是海瑟薇内心中本我和超我的抉择(参考弗洛伊德的三个“我”)。本我想要美丽和性,超我重视人际关系和道德,但每一次超我都败下阵来。

这是一个非常妙的矛盾冲突,但电影对其处理得并不算尽善尽美。很多时候,《穿普拉达的女王》有意的淡化这一内心矛盾冲突。在电影中,海瑟薇作出选择后,她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痛苦和挣扎,甚至还享受其中。如果不痛苦,那就称不上矛盾冲突了。我认为这是非常可惜的一点。如果处理好这一内心矛盾冲突,那么海瑟薇这一角色将会更加丰满。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7)

另一个问题在于,海瑟薇这一主角设计得有些粗糙,很多细节逻辑都没有梳理清楚。海瑟薇刚登场的时候,她是一个很聪明的毕业生,并且进行过深度新闻报道。我认为她至少应该是个注重生活深度的人。但是后来,她的行为表现得很肤浅。比如说,她讨好梅姨的方法是穿得更漂亮时尚。我本以为她会去学习各种设计学、时尚史等知识,因为时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结果她只是穿得更漂亮,甚至不全是她自己挑选的。作为一名助理,她却努力往模特的方向努力,这点就很奇怪。

同时,海瑟薇和梅姨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缺少根基的。海瑟薇之所以忍受着梅姨的暴君行为,是因为她认为熬过一年后,这份简历会有助于她跳槽到杂志报刊企业。但是,只要海瑟薇辞职,这一矛盾冲突很容易就消失。这就导致,海瑟薇此后面临的很多选择缺乏力度,因为留有退路。说到底,主角最开始就不适合设定为追求深度报道的记者,那本来就不是她想要的工作,那她和上司的矛盾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实在不行就辞职,她也只不过回到原来没有工作的状态,丝毫没有损失。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8)

而在故事高潮部分,海瑟薇突然踩刹车,醒悟过来,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梅姨。这同样不是很好的设计。整个电影都在展现海瑟薇的改变,她一点点的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做出了伤害他人的决定,迈过了自己的道德底线,逐渐黑化。然而,她始终在为自己辩解。电影循序渐进的推动剧情,仿佛一名跳远选手的冲刺跑,正当他准备一跃而起的时候,他居然刹住脚步说他不想要这个——这就是《穿普拉达的女王》的高潮场景给人的感觉。

电影努力想要让海瑟薇看起来不那么坏,努力让她显得“出淤泥而不染”,但这种高潮动作确实显得生硬不合理。当电影一步步揭晓主角的不自觉欲望,告诉观众她就是这样的人时,画面一转却说:“噢其实吧,她还是曾经那个女孩。”按我的理解,高潮如果是“海瑟薇终于认清了自己”,那会更合适一些。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海瑟薇这一主角被梅姨喧宾夺主,缺少主角应有的气场。但反过来想,我猜测创作团队本身也是迷茫的,他们把握不准主角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看得出来,电影的重点是展示梅姨塑造的时尚女魔头,但却由于这一角色显得过于静态,不得不加入一个新的动态角色来推动剧情。

穿普拉达的女王差不多类型的电影(评穿普拉达的女王)(9)

当然,这就得回归到主题上来。唯有确定了主题,才能更好的把握主角的定位。《穿普拉达的女王》似乎想表达很多主题,但却未能很好的将其兼容,分清主次。再加上梅姨和海瑟薇的演技功力不对等,电影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由此可见,主角的选择对电影来说真的是很重要的。《穿普拉达的女王》确实很有趣,但也有些可惜。

-END-

如果你想更深度的认知电影,欢迎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