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文:尚振江

虽然我从小五岁时,就随父母离开了故乡,但哪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对故乡的眷恋 之情却时刻沒有忘。

特别是留在我心中记忆最深的,就是流动在我的出生地故乡,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大七村庄西头的哪条“河"。她好似一条美丽的五彩飘带,从南曲折而来蜿蜒向北而去,这就是贯穿流淌于淄博大部地区的哪条“孝妇河”。

美丽的孝泉我的家乡(故乡的孝妇河)(1)

这条“孝妇河”发源于淄博市博山区南岱庄的东北峪,涓涓细流在峡谷里蜿蜒西行,至淄博市淄川区神头,转而北上,到淄川南汇集了紫气东来的潺潺流水“般阳河”后,又继续北上西跨淄川,到达淄博市张店区的河漄头湿地公园,接文昌湖(萌水)携金带银碧波荡漾,归心似箭地与急匆而来的范阳河相见,姊妹三河抱团相互偎依,接着就蜿蜒流到了周村北郊镇东北部的梅家河,到此象仿佛走远路的母亲,好象走累了,在此而放慢了脚步,沿我故土的村庄,转了个“S”型后,又一步一缓地向古老盛名的滨州市邹平长山镇走去。在穿过了古老而闻名的长山镇后,又弯曲东流汇入了济水(小清河)后终流向了大海。另一路入淄博市桓台县穿马踏湖在博兴县付家桥村东汇入小清河后也流向了大海,此河全长135.9公里,流域面积1705平方公里。

充沛的河水滋润着两岸这块古老肥沃的土地,泽惠着古往今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历代人民,同时也给於了这块地方丰富的乡土风情和灿烂的文明文化。

美丽的孝泉我的家乡(故乡的孝妇河)(2)

在孝妇河的源头,自古至今,历代人民就传颂着这样一个传奇式美丽动人传说,“孝水澄清遗妇泽”,说的是在博山风凰山里头,住着一户郭姓人家,老俩口育有一儿一女,给儿子说了门亲事,女子叫颜文姜,当他们刚把媳妇娶进门,郭家的儿子就得暴病死啦,则是“寅时娶进彦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此后嫁到郭家的颜氏文姜女就被丈夫家公婆小姑子虐待,被当成“妨夫掃簪星”,受尽其全家人冷眼辱骂,让她到十几里外地方去挑水,为了防止不让她中间放下水桶偷懒休息,水桶底部换成尖椎形的,而颜氏女对公婆一家的种种刁难冷眼,总是逆来顺受和百般孝顺。颜氏女的至孝感动了神仙下凡,送了一条皮鞭给她,让她回家把皮鞭系在水瓮边上,用水时就提提皮鞭,水就会自动灌满水瓮(水缸),从此也就不用再去挑水啦。这件事引起了丈夫家人的怀疑。当在颜氏女不在家时,婆母就到她做饭的厨房去查看,掀开瓮盖,(做饭时的蒸笼盖),看到一条皮鞭,顺手就提起来,嘴里还埋怨嘟嚷,“乍地把鞭子放到水瓮(水缸)里啦”,瞬间一股清水就就喷涌而出,等到颜氏女回到家吋,婆母手拿沒来得及放下的鞭子,婆母小姑子二人,已被大水淹死在水瓮旁(水缸),颜氏女慌忙拿过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滚滚向北而去,她自己顺势坐在了水瓮上(水缸),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汹涌的泉流,而涓涓细流仍继续不断涌出,形成了今日还在川流不息的孝妇河,这就是“孝妇河”的由来。

美丽的孝泉我的家乡(故乡的孝妇河)(3)

在孝妇河两岸,不但有贤慧神奇的“孝妇颜氏文姜女”传说,还有哪天下人家喻户晓的神话般爱情故事,范阳河上“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织女下凡人间,与牛郎结缘成夫妇,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美好幸福生活,而狠心的王母娘娘对苦苦哀求的牛郎织女二人不准,狠心地拔出头上玉簪一划,就在挑着担子,盛装一对儿女,而急急追赶而来的牛郎和织女面前划出了这条范阳大河,硬硬把织女与牛郎强行分开,织女被王母娘娘着人抓回了天庭,后经织女的姐妹们,向王母娘娘全力求情才被恩准,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这天二人在银河鹊桥上见面,这鹊桥就是喜鹊们聚集搭就的这座桥,也叫返阳桥,后人们谐音叫范阳桥,意思就是返回人间与家人团聚。或许人们每年“七月七”来到这里,或许还能看到祥云缭绕,鹊桥暗渡,亲密依偎站在桥上的牛郎织女二位呢?

美丽的孝泉我的家乡(故乡的孝妇河)(4)

这条河上不仅由过去古老动人的神奇传说,而且在近代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美好故事呢。比如在我的故乡大七村中,就有闻名遐迩的"石家庄园”,和鲜为人知的精彩动人故事,这座“石家庄园”建筑于上世纪的清未民国之初,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啦,其建筑还大部分保存完好。这座庄园的最早是清未民初年间,前主人其曾祖父石孔模,原在大七村东边的大姜村居住,因家庭生活贫困,被过继给大七里的尚家做“义子”,而迁入大七村,后石孔模携三个儿子,石廷绪,石廷升,石廷继弟兄三人为报答感恩尚家收留其父养育之恩,通过在周村街及全国各地经营镜子、簪子、绑腿带、妇女小饰物做小买卖发家,继而又做布匹,钱庄,粮油,货栈,将买卖做的先商业重镇周村为基地发展,随即向华北,华东各大城市辐射,在各地开办多家商号,其中有布匹,钱庄,粮油,贸易货栈等八家,故称“八大鸿”“六大瑞”商家店铺,石家兴旺发达后,便在大七村置地造房,兴建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石氏家族庄园,并恢复了石姓,编入了大姜村石氏家谱,在庄园东部修建新旧两个祠堂。为感谢尚家养育之恩,还在庄园南侧为尚家修建了房屋,现已拆除殆尽无从查找。

“石氏家族庄园” 建筑为其典型的北方风格民房建筑,院落方正,皆成四合,屋脊,屋檐,门窗,影壁,装饰极其匠心,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庄园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各有六个大院以及花园,私塾,殿堂,祠堂,及亭台楼阁,數百间房子,房屋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雕梁画栋,装饰华丽,目前遗存是北六大门部分建筑,现有大门2个,院落9套,房屋100余间,该高高大门围墙上还设安拴马桩,上马石,该石氏庄园非常的气派。该石氏庄园由于显赫出名,而先后被当地区市评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村石氏庄园”,后又被省,国家2016年时被入选为,“最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第二批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传统村落”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

美丽的孝泉我的家乡(故乡的孝妇河)(5)

沿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徜徉于大七村庄中的古街,不经意间由东向西,便来到了这古老的石氏庄园,就可以看到庄西北角,靠“孝妇河”边这片气势恢宏的清末民初的100多年的古老建筑群。

在这里笔者还有再提一下,据老辈人讲和查阅些有关真实资料证实,尚氏在百家姓中占第319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列第135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尚姓源于周代的齐国,全国尚氏分布大约有45支之多,我的故乡尚氏属山东淄博市尚氏字辈排列曰:大,维,宏,家,声,振,宗,善,姜,敬,启,广,丕,作,保,方,良,承,佩,贻,肇,锡,庆,长,共

24辈,其尚氏祖训:木本水源,莫忘根本,忠孝传家,耕读继世,尊祖敬长,善待子孙,为人处世,诚实守信,爱国爱家,尊纪守法,固族团结,友善共济,勤俭持家,成就大业,妥管谱书,准时续谱。

大七村里尚氏是大户姓氏,百分之八九十属尚姓,包括周围的大七里村,小七村,和淄博王村尚氏,山东滨州大尚村尚氏,这一带尚姓密集,据尚家家谱和有关资料记载,我们尚姓祖先,是商周时期,辅佐周朝文武王,征东灭殷商纣王的太师姜子牙,其姓姜名尚而来,在姜太公跟随周朝大军伐纣灭商平定天下之后,分封定都临淄齐国,我们姜尚姓氏后代,就落脚安定于齐国啦。所以在我的故乡这一带,村子里我们是望族大户,除我们这个姓氏外,还有少数王,刘,宫,巩,石姓,偶散落村中,笔者一前面提到的石姓,也是做为受穷而当作“义子”到村子安家落户的,据当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活在世上我的父亲讲过,他年少时就在石家庄园里读私塾上学识字,我们家中当时家境困难,父辈们放了学还得回来到东家,讨西家要饭吃,到后来解放前夕时读了个相当于初中文化,要不是石家开明神士慷慨办私学,我的父辈们还都睁眼识不起几个字呢,据说石家石孔模及三个儿子为报恩尚家,还在庄园南边为所有尚姓家给盖屋呢,父辈们由于上私塾,学了点文化,到后来他们都出来参加了投身参加革命工作,和致力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说石家虽然拥有比较大的家业,但石家族人遵循家规古训,聪慧勤奋,知恩图报,开明善举,他们家中很多人都投身于参加革命,据我的老父亲讲,石家有一位孙子辈的,和他是同位同窗,后来随解放大军打淮海,渡长江,南下一直到云南昆明,供职于云南林业厅任高级领导职务,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还和我父亲通信联系,叙表少时同学情谊呢,再就是石家大院人们,还把自己的宅院家财,无偿贡献给抗战和革命,这里曾长期是当时的长山抗日县政府所在地,鲁中著名的长山县抗日自卫军司令马耀五,就曾把司令部安在这里,解放后相当长时间内还做为国家重要储存粮库安置在这里,所以,“石氏庄园”从始到今,都是与国家社会和革命事业息息相关,“石氏庄园”功不可沒。

在就是还有哪博兴的孝感动人故事传说“天仙配”,董永与七仙女故里所在。

美丽的孝泉我的家乡(故乡的孝妇河)(6)

由于周村地界是鲁中丘陵与黄河冲积平原结合部,这个地方盛产旱季作物,主要是盛产小麦,玉米,高梁,地瓜,大豆,棉花等作物,润泽的“孝妇河”浇灌着这块富饶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

美丽的孝泉我的家乡(故乡的孝妇河)(7)

我听我的母亲说过,才解放初期,哪时我的父亲就长年在外地工作(先后在黄河北的滨州惠民汽运,济南的省交通厅,后调到远离老家的济宁航运局工作),她哪时还年富力壮,就带在我们姐弟兄妹三人长期在老家务农种田,那时先是互助社,后是生产队,家中无闲人,人们倍儿忙,哪时男女老少都下地干活,沒白沒黑,地里家中忙个不停,队里哪时还时兴吃大伙房,村队里跟着搞大炼钢铁,所以一大家人各顾各的忙,时常忙得都吃不上饭,下地干活家家户户都是常常跟着大的,领着小的,甚至还怀里抱着的,到了地头上,大的看小的,很小的放在地头上,老的到地里忙着做活,我们哪里当时还时兴种烟叶,从地里收回来,还得凉晒放土炉里烤,然后再取出来叠平打捆,象交公粮时上交,听母亲说,当母亲在院子干活时,就把我用布袋子系紧院子里井边上,我一个上午都老老实实呆在哪里一动不动。(注,当地农家院里家家都有口用手摇轱辘井,井深有七八十几米呢,水甘冽清甜,在就是下地后,把我们搁到地头,待我们就像散放的羊群一样任其不管了,我母亲就趁机锄草,割麦,钻到密不透凤的玉米地打叶掰棒子干活去啦,中午饭在地头吃,早晨出去晚上天黑下来才回家,哪真是象伟人毛泽东诗中所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样的劳累农活我母亲领我们在老家呆了五年,后由于老家房子因漏雨面临将要倒塌,父亲才接我们母子几人到济宁落户安家,从哪就告别了老家故土,而始终再没有回去,哪个时候我母亲她老人家还真忙活受累啦。

美丽的孝泉我的家乡(故乡的孝妇河)(8)

这真是 “孝妇河”千年流淌,流不尽的古代动人美丽神话传说,道不尽今世盛景美事,赏不尽的今天新社会孝贤新事,阅不尽的人间苍桑。

故乡的“孝妇河”美,故乡的“孝妇河”永远铭记在异域他乡的儿女们心中难忘。

(注:文中中的故事传说和有关故乡大七村“石氏庄园”的些介绍资料来自于查阅百度).

2020年8月26日於七夕之日

作者尚振江:山东鱼台县老年大学文学创作班长,党员,观鱼文学社成员,供电站退休职工,酷爱文学创作,作品发表于《鱼台老年大学》、《微观鱼台》等自媒体平台。

本文编辑/张克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