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微信,作为使用最频繁的一款社交软件,在日常沟通交流中更方便,高效。各种层出不穷的表情,也为聊天增加了趣味性。可曾想就是这些常常使用的表情,竟能作为证据。

接受朋友圈邀请的表情包(你发的每一个表情)(1)

涉及借贷时

接受朋友圈邀请的表情包(你发的每一个表情)(2)

不能代表明确认可

在一份民间借贷案的判决书中,贷款人张某给借款人闫某发微信,罗列了后者的借款明细。闫某则回了一个表情符号“[ok]”[OK]。

这一表情符号在张某看来意味着认同,但闫某称:这个“[ok]”不是认可张某的微信内容。

安徽省太和县人民法院认为:张某提交的微信记录,没有得到闫某的明确认可,因而该微信内容不能作为后者尚欠张某相应金额的依据。

那么民间借贷需要注意那些呢?1.一定要出具书面的借款合同;2.对于利息的约定不要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3.名称应写明“借条”而非“欠条”或是“收条”,以避免陷入举证困境;4.借款金额要写清,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

接受朋友圈邀请的表情包(你发的每一个表情)(3)

代表认可

相对于上述判决书中的微信表情,另一些表情的含义显得较为模糊。如在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的判决书中,承租方租赁期满后,面对出租方多次提醒、提出加租意愿,既不表示继续承租,也不表示搬离案涉房产,只是回复了一个“太阳”的表情符号。在出租方看来,这个“[太阳]”[太阳]的表情符号意味着对加租的认可。但承租方却认为,这种认定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支持出租方,认为应当认定承租方同意按照加租后的标准继续承租。同时,判决承租方承担租赁期满后相应的房屋占有使用费。

接受朋友圈邀请的表情包(你发的每一个表情)(4)

代表报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刑事案件的司法文书中,也出现了表情符号。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一份《祝某、邓某、彭某等组织卖淫罪二审刑事裁定书》,其中写道:刘某等人“在卖淫活动后多次向祝志祥的微信号发送微笑等表情符号用于报账”。作为研究网络表情的学者,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胡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就国内的大多数案件而言,网络表情通常只是作为辅助证据出现,并非占决定作用。不过,鉴于表情符号含义的模糊性,如何解读、认定网络表情的含义,确实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司法者面临的挑战。

微信微博聊天记录可作为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改决定对电子数据范围作出详细规定,同时规定了电子数据审查判断规则,完善了电子数据证据规则体系。根据这份修改决定,电子数据包括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

修改决定规定,人民法院对于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应当结合电子数据的生成、存储、传输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环境是否完整、可靠等7类因素综合判断。修改决定同时明确规定,电子数据的内容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真实性,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来源:指尖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