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辅佐蜀后主刘禅执掌朝政后,在艰险异常的权力之路上,为了蜀汉的北伐大业以及自己的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 ,凡事力求稳妥,绝不轻率冒进。

但身为蜀汉的二号人物,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主抓的都是攸关国运的大事。干大事的风险大,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大局,那就索性从细微之事入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小事上。史载,但凡相府、军队中事,诸葛亮均事必躬亲,件件过问。身为堂堂蜀相,军中凡处以20军棍以上之事都要由诸葛亮本人裁决 ,这等事本来交给属下去办就是了,可他偏偏要亲自过问,一天24小时连轴转他也忙不过来啊,是个铁人也要累垮。何况他身为统筹全局的核心人物,天天陷在这永远办不完的琐碎小事中难以脱身,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筹划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大事?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1)

东汉陈蕃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其实一个人干大事和干小事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能清扫一间屋子的人未必能扫得了天下;能廓清天下的人又不见得非要去干收拾屋子这等小事。当然,陈蕃那句名言不过是做了个比喻。况且他的原话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大意是整理一间屋子这等琐碎的事情你都干不好,还奢谈什么去做一番扫平天下、匡扶社稷的大事业?

但在现实世界里,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蝇营狗苟的普通人,小事能干好,却干不了大事。好比工匠和工艺美术大师,工匠的活做得再好,你仍然是匠人,大师的活做得再粗,他还是大师。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2)

诸葛亮登高望远,足智多谋, 堪称人中龙凤,自然是大师级别的不凡人物。想当初27岁的他刚出隆中草庐,就向年近半百的刘备提出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的大战略方策,并把这一远景战略规划付诸实践,干的可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据史料记载,年轻时的诸葛亮刻苦攻书时也是“观其大略”,从不钻入故纸堆中去苦苦考证、索隐、计较那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可谓大师手笔。

可这样一位胸藏大略、挥斥方遒的大战略家,到了他人生中的后半段时间却变得琐琐碎碎,光干小事,找不到其初出茅庐时那种抓大放小、统筹全局的大气感觉了。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魏氏春秋》中记载: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 。

“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3)

意思是蜀汉朝廷中的所有大事小情,都由丞相诸葛亮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并最终拍板。蜀军中不管谁触犯军法,将要受到打20军棍以上的处罚,诸葛亮都要亲自审核一遍,再予以裁定。

诸葛亮治军严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每天掌20军棍以上的责罚应该司空见惯,诸葛亮件件都要审核一遍,工作量得有多大?他的工作日常大约就在消耗这种“小事”上而无力自拔。

诸葛亮深谋远虑,是汉末、三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有干大事的本领,为什么放着大事不干,非要去纠缠这些枝末细节的小事呢?归结起来或许有以下4个原因: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4)

(一)、诸葛亮不善发现、培养、使用人才

众所周知,刘备以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著称于世。刘备在时,其麾下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庞统(早死)、法正、刘巴、马良等等,武有关、张、赵、马、黄以及魏延、李严、王平、吴懿等,可谓谋臣似雨,将星闪耀。刘备死后, 那些追随他东征西讨的元勋宿将亦相继凋零,蜀汉竟出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诸葛亮用人不像刘备那样不拘一格,量才使用,而是喜欢用门生故旧,他第一次出军北伐时,为了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他放着智勇双全的宿将魏延、吴懿不用,偏要破格擢拔自己的弟子、参军马谡为前锋,其结果可想而知。诸葛亮培养、重用的人譬如蒋琬、费祎、马谡、杨仪、何祗、杨洪、张嶷、姜维、谯周、杜琼、郭攸之等都属守成之人,按人才档次划分最多是中才,远非能辅佐后主干大事的栋梁之才。

刘备身后,蜀汉出现人才断层,迫使诸葛亮大事小情一把抓,事事须亲力亲为。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5)

(二)、诸葛亮权力欲望很强,不愿放手、让权让给部下去做

诸葛亮曾经利用权势和各种伎俩挫败了好几个对他构成威胁的同僚,譬如彭羕、刘琰、廖立、李严等。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且执掌军权,尤为诸葛亮所忌惮。李严在诸葛亮出军北伐时担任后勤总负责人,确实因天降大雨而耽误了粮草转运,后为了推卸责任矫诏令诸葛亮率军回撤,算是触犯了军律。诸葛亮回军后迅速奏劾李严,并将他革职为民,流放到梓潼郡闲居。李严文武兼备,却有真才,既是刘备的托孤之臣,又是诸葛亮的副手,是蜀汉臣僚中的二号领导人,应该让他戴罪立功,而非一撸到底...... 扳倒李严后,环顾朝野上下,再也无人能威胁他的权力了。诸葛亮若要全面掌握蜀军 ,就要控制住军中的所有将士,了解军中所发生的一切大事小情。自己为此操碎了心到还在次要,重要的通过制订繁琐的制度以控制住所有的人,事事亲力亲为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使任何人都不能忽视自己的存在,蔑视自己的威严。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6)

(三)、多干点琐碎小事,也可使后主刘禅对自己彻底放心

蜀汉中后期,丞相诸葛亮专权,威震朝野,他这样做虽有老板刘禅资质凡庸的原因在内,但绝非一个合格职业经理人的正常行为。不仅刘备在世时对诸葛亮有所疑忌,刘禅即位后也是如此,从他对诸葛亮屡屡北伐持消极甚至抵触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了让刘禅彻底释怀,诸葛亮有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忠心耿耿的大管家形象,他不仅什么事都要过问,还不置田宅,不蓄资产,以此避免刘禅的猜忌与防范,以免让后主认为他心怀异志或引发群臣的妒忌。当然,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与忠于蜀汉之心毋庸置疑,他这样做亦属无奈之举。他在军中不仅要策划战略战术、还要过问诸如责罚20军棍这等微末小事,就和刘备当初天天捣鼓小菜园子以迷惑曹操一样 ,是为了保全自己而实施的韬晦之策罢了。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7)

(四)、北伐大事屡屡受挫,难以进展,只得多干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以积少成多,最终夯实权力

众所周知,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中原,均无功而返。未得中原尺寸土地不说,还落得个将士死伤惨重,国家疲惫,民众力竭,怨声载道的悲催局面。既然大事难办,就只得退而求其次多干点小事以夯实 、保住权位了。

蜀汉君臣将士绝大多数肯定意识不到什么,因为他们被诸葛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安排的诸多小事搞得团团转,也可叫非常充实,哪有时间去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但蜀汉外强中高的实情还是被另一个干大事的人一眼窥破了,这个人就是诸葛亮的劲敌、老谋深算的曹魏太师司马懿。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8)

司马懿阴狠狡黠,同时也是智谋出众之人,在战略战术与权谋层面,绝对称得上大师级别的人物 。他在能力上堪与诸葛亮旗鼓相当,在用兵上或许还稍胜一筹。 司马懿在诸葛亮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军北伐时,通过与蜀军使者闲谈唠嗑时了解诸葛亮的日常工作细节后,立刻就判断出“(诸葛)亮食少事繁,命不久矣”。这位精明过人的司马太师看到的可不仅仅是诸葛亮事无巨细一手抓的劳累和对其健康的损害程度,而是从诸葛亮整日忙于应付军中各种鸡毛蒜皮之琐碎小事看出了蜀汉朝廷中人浮于事(或后继无人) 的非正常现象,更看出了诸葛亮的困惑与无奈,亦可叫无聊,因此得出了“亮将死矣”的必然结果。不久后,积劳成疾的诸葛亮果然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

人的精力有限,整日沉迷并纠缠于枝末细节之小事,必将难以干成大事;古今凡成大事者,必先抛弃难以理清的小事,方能成就大业。这大约就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故事带给后世之人的启迪吧!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9)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10)

诸葛亮被请了三次都出山了(诸葛亮为何大事小情一把抓)(11)

【插图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