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杭州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名为“姜丹书艺术教育基金”的捐赠仪式,77岁的老杭州姜书凯先生向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280万元,双方签订了《杭州师范大学“姜丹书艺术教育基金”捐赠协议书》。
姜书凯的父亲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艺术教育家、美术史论的开创者和手工设计艺术的提倡者姜丹书先生。
姜丹书先生
姜书凯说,父亲的艺术教育生涯长达50年,设立“姜丹书艺术教育基金”,用基金的利息,来奖励优秀的艺术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延续父亲的教育事业,这是他作为儿子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这次捐赠背后的故事,可以点击查看——
为纪念父亲,这位杭州老人先捐超千万的书画、文献,又捐出280万
为纪念父亲捐280万元设教育基金背后的杭州情缘
姜书凯先生
这两篇报道发出后,很多读者都为姜书凯先生的行为点赞,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姜丹书的故事。
现居广州的蔡成忠先生,是杭州建德人,他整理了一篇姜丹书先生在抗战期间避难建德的一段往事。
姜丹书为什么选择避难建德市梅城镇洋程村?蔡成忠根据史料找到了当年的烽火往事。
(以下为蔡成忠先生先生原文)
秋霜肃叶丹枫绚 冬雪萧梅暗郁香
——记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姜丹书避难建德的一段往事
□蔡成忠
近日收到建德市梅城镇洋程村党支部书记卢红星发给我的一篇文章《姜丹书逃难到建德的简单经历》,让我查一查文中提到的一些人物是谁。
细问事缘,原来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姜丹书的儿子姜书凯在整理父亲的传记时,托严州画院院长戴不庸先生查找姜丹书避难建德时结识的一些人物,以追寻姜丹书避难建德时的足迹。
姜丹书(1885-1962)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字敬庐,号赤石道人,斋名丹枫红叶楼,江苏省溧阳西乡南渡镇刘家边村人。师承李瑞清、萧俊贤。与吕凤子、李健、汪采白、沈企桥等成为中国第一批美术教师,历任上海、杭州、华东各艺术院校教师达五十余年之久,擅作写意山水、花卉,尤长蔬菜,笔情墨趣,与朱耷、石涛有近似处。他编著的《美术史》、《美术史参考书》是当时美术教育急需的普及性读物,后转向解剖学、透视学和摄影等学科的研究,擅艺术理论,如解剖、透视、摄影等课,著有《敬庐画集》、《美术史》、《艺用解剖学》、《透视学》等教材十余种,为我国现代美术教学创始者。他喜作国画,尤长于画红柿、红叶,工诗,健谈,七十四岁后,退休西湖滨,仍从事写作。晚年参加浙江各种美术活动,继续作画并编著美术史论。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姜丹书早期主要在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从事教育工作,那时该校名流荟萃,校长经亨颐,教师周树人(鲁迅)、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丏尊、胡公冕、沈尹默、马叙伦、张宗祥、陈望道、叶圣陶、刘大白、俞平伯、朱自清等,均与他先后同事并建立深谊。李叔同出家前最后一幅墨宝是给姜丹书母亲写的《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著名美术家丰子恺、潘天寿、米谷(朱吾石)、来楚生、郑午昌、赵丹等都是姜丹书的弟子。
今日洋程村
《姜丹书逃难到建德的简单经历》文中叙述:“1937年‘七七事变’后,‘八一三’日本轰炸上海,威胁杭州,姜丹书被迫携全眷二十余人乘船溯江而上,逃避严州(建德县)。在严州,租住小南门城脚下程自椿、自鸿家,刚满一月,遥闻寇军以汉奸领路从金山卫登陆,突破我军守地,上海市除租界以外尽陷落,严州人心亦大震动。姜丹书乃携眷避至东南乡二十里之羊尾埠深山中名洋程地方(距羊尾埠又七八里),由胡蕃卿老先生介绍租住其戚属童趾祥屋,旋又移居里蔡村某姓屋。未久,已至阴历十二月廿四日,风声骤紧,同在此处避难之熟友又纷纷走,姜丹书乃急雇船经兰溪向金华进发。胡蕃卿,清诸生,老而荷篑,笃行君子也。初由城绅包仲寅介而相识。仲寅者,民国七八年间同游日本之旧友也。此地民风朴厚,颇敦古道,有素不相识之父老少俊如蔡承恩、蔡重甫、胡才甫以及胡蕃卿、童趾祥诸君饮我食我,使我每饭不忘。次媳周仪(字斐君,杭州人,省立杭州师范毕业)生孙女逢吉三日即逃出杭家,在严州城寓满月,一至洋程便生乳毒,不能哺雏,无法可施,有贫农妇徐方土大嫂自动来送哺,不受报酬,徒令人永感而已!此地群山环抱,松竹成林,清溪潺潺,砧声柝柝,如入画图。我清闲无事,就场圃曝寒,与野叟温语,若自忘为难民,意欲隐居以老。近一小山上有天泉寺,登临悠然;山门口塑四大金刚,神气威严;寺旁有一大池,清水盈盈,山顶上有此水而不见来源,盖所谓天泉者。又大路旁有郭元帅庙,庙内有戏台,盖在承平之世,逢令节演社戏,名以飨神,实则娱乐群众也。在是乡亦住月馀,徘徊不忍舍而雇舟离开严州去金华。”
经过查询,文中提到的蔡承恩、蔡重甫、胡才甫、胡蕃卿、童趾祥等人物都已对上号溯到源,他们多是乡中文人才子。但岁月不居,早已作古。
胡蕃卿是晚清秀才,曾任国民政府建德县教育会会长;胡才甫曾任之江大学(浙江大学)国文教授,精于书法、诗词,著有《沧浪诗话笺注》、《诗体释例》等书,政协建德市委员会编著的《胡才甫先生纪念专辑------建德文史资料第十六辑》一书专门介绍他的生平;蔡重甫曾任国民政府民礼乡监察委员、高楼厦小学校长、洋尾乡征兵协会主任委员。
姜丹书避难洋程不无缘由,洋程村是红色革命之乡,1930年由中共中央巡视员卓兰芳组织领导的建德县农民武装起义,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就在洋程。
1930年7月5日,卓兰芳组织成立了起义指挥部,召开了起义前的紧急动员会议,作了部署和分工。由卓兰芳、童祖恺、姚鹤庭为总负责,下设洋尾、大洋、麻车、三都4个大队。
起义首先从建德南区的洋尾开始。7月6日拂晓,洋程、荷畈桥、外蔡、深坞、洋尾埠、唐家埠、上坞、下坞、王村等地170余人,加上麻车、三都的暴动队员共300多人,臂缠红布,手执竹叶枪、大刀、木棍,肩扛土枪、土炮,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汇集洋尾埠白石殿。卓兰芳、陈昌荣作了简短讲话并部署战斗。起义开始后,房森仪等人首先砍断洋尾对岸的电话线,切断敌人通讯联络,禁止江上船只来往,封锁建德和兰溪之间的水上交通。接着,农军抄了洋尾埠大地主陈润德开的“陈仁和”店铺,没收其粮食、钱财和衣物,发给穷苦农民。里童农军30多人,由吴树立、童有根带领,先到高楼厦收缴了地主徐成钧家的1支土枪,焚烧了其全部土地陈报清册,继之缴了该村保卫团40多支土枪。下午3时许,在洋尾埠抓获从大洋乘船外逃的恶霸地主谢汉昌、谢章照,其随身所带的两皮箱文书、田契、借条等,当场被付之一炬。其后谢汉昌、谢章照被处决在洋尾埠码头柏树下。4时许,从下游深坞窜来二三十个警察,向洋尾埠开枪,农军当即向敌人还击,警察溃逃。晚饭后,农军派出4个队,每队20多人,分别到金沙岭、九龙湾、深坞、江背等地驻守。7月10日,卓兰芳和100多农军,在血岭遇到国民党省保安队1个连,双方开枪打了1仗后,农军撤退。下午,从洋尾上游摇来两只蓬船,快靠洋尾岸时,从船里跳出100多敌人打排枪,火力凶猛,农军撤到同佳桥坚持战斗,终因敌我力量和武器优劣悬殊,战斗失利,被迫撤退。这一天敌人到处搜捕农军,一直到天黑才离去,卓兰芳遂于7月16日辗转至梅城,后由房森林护送去义乌。建德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红色革命的种子被留在了洋程,童趾祥的孙子童岁新是当时洋程乡保安队队长,利用自己的身份保护一批革命同志,姜丹书避难洋程也就是比较安全之地了。
洋程村的抗日纪念馆
童岁新1942年参加了本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后并入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部队北撤后,他和蔡惠荣留下来,在洋程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继续开展秘密工作,1947年12月因叛徒陈樟荣告密,与蔡惠荣一起在洋程遭浙江省保安队逮捕,1948年1月20日在洋尾外蔡桥头惨遭杀害。从建德农民起义开始,当时的洋尾乡这条山垄总人口不过四五千人,但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就有30多位。2016年,建德市在洋程村建立了“建德抗日自卫队纪念馆”,以纪念革命先烈,铭刻红色革命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姜丹书与潘天寿一起逃难严州的往事。姜丹书在众多弟子之中与潘天寿情谊最深,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姜丹书与潘天寿都在上海工作,同时又都在杭州的国立西湖艺术院兼课,每周来往于沪杭之间,各住3天,人称“航船老师”。姜丹书特地写诗《沪杭车上口占示同道潘天寿》记述此事。诗曰:“古无往教只来学,今我憧憧做教航。七日巡回千里路,十年挈破五提筐。春怡桃柳迷烟景,秋赏桕枫耀艳阳。夏雨冬风老扑面,同行赖有一潘郎。”
抗战前夕,姜丹书又与潘天寿、来楚生等一起组织画社“蓴(莼)社”,一则取“吴道子中年行笔如蓴(莼)菜条”之义,二则以莼为西湖名菜。蓴社每个月雅集并作画一次,地点往往就在姜丹书的“丹枫红叶楼”画室。姜丹书与潘天寿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畅叙胸怀。师生结伴去普陀,登黄山,溯富春江,吊严子陵,游善卷洞、张公洞,访诸暨苎萝村、西子祠等。抗战爆发后,姜丹书与潘天寿一起结伴携眷逃难至严州(今建德梅城),姜家先是避难洋程,后移至里蔡,潘家暂住姜坞(今初步考证,应是梅城镇望山村姜坞自然村)。就是在避难建德时期,姜丹书与潘天寿还一起合作作画。1938年初,正逢农历岁末,姜丹书步行二十余里到姜坞看望潘天寿和其他友人,大家都以未能同住为憾。其时姜坞已为胡姓聚族而居之村,竟无一姜姓,故名不副实。当夜,姜丹书特地留宿姜坞一夜,并于红烛高烧之下,与潘天寿合作了两幅画,一幅是山水,一幅是《岁朝图》(三人合作),并题明因缘,聊补姜坞无姜姓之缺憾,这是他们两人一生中合作的最后两幅画。不久,日冦逼近杭州时,两家又结伴沿建德逃难至金华后才挥泪分手,各奔东西,姜丹书转徙上海,潘天寿远走滇边,他们两人再也没有在一起作画的机会。后来,姜丹书曾赋诗三首寄“滇边阿寿”,其中有“记取当年惯伴游,婺江一别散盟鸥”,“苦忆三年不赋诗,祗因意绪若迷痴。谁教如此西湖客,一走蛮荒一混夷”等句,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姜丹书与潘天寿合作的两幅画当时即赠予在座友人,岁月漫漫,倏忽六十余年过去,不知此二画尚存于人世间否?
“秋霜肃叶丹枫绚,冬雪萧梅暗郁香”。一段国破家难的逃亡经历,使姜丹书与洋程这个小山村结缘,姜老先生口中描述的洋程纯朴美丽的民风景色,今天依然虹桥永镇、清溪依依、松风竹琴、古寺钟鸣、天泉不竭。不同的是,今日的洋程已旧貌换新天,村景更美丽,村民很幸福,再无当年国祸民殃的忧虑,假使他们都能活到现在,再聚首洋程,相信是一幅太平天下把酒对诗作画的快乐场景。
俯瞰洋程村的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