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丝

杜甫曾经经历过什么事情(杜甫的沉郁顿挫)(1)

杜甫

杜甫是由盛唐向中唐过度的诗人,由于经历了安史之乱,饱看了战争带给人民和国家的深重灾难,杜甫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初对于功名的追求让位于对于国家民族灾难的表现和思考,因而诗风沉郁顿挫。

其实“沉郁顿挫”这个词,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用来形容汉代文人杨雄与枚皋辞赋风格的说法,由于后来杜甫自己的诗歌同样具有这个特点,人们就摘取该词做了他的诗风概括。“沉郁”的意思主要是说内容广大厚重,深沉郁愤。“顿挫”的意思不大好理解,解释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是说的表情达意的音韵与技巧方面,偏向于抑扬跌宕。但是我认为,张铣为《文赋》所作的注应该最切合杜甫的意思。陆机《文赋》原文:“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张铣注曰:“顿挫,犹抑折也。”直言之,这“顿挫”的风格是与“流利”相对的,是因为情感悲郁而不断陷于抑折顿挫的状态。

杜甫诗歌此种风格的形成,后期际遇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综合考察杜甫的身世,我们发现,在他的家庭背景方面,也早已印着浓厚的阴影。

杜甫祖父杜审言跌宕起伏的官场经历,已足以令人深思,甚至气沮,但和杜甫外祖家的悲惨命运相比,那简直算不了什么。而且,由此推开去看大唐辉煌的表象下个人的命运,那真是令人不胜唏嘘之至。

这里所言的“外祖”,有两重关系,一重是杜甫的外祖母,一重是杜甫外祖之母。上下两代是婆媳关系,却都是李唐宗室之后人。下面分说。

杜甫曾经经历过什么事情(杜甫的沉郁顿挫)(2)

杜甫草堂

先说杜甫的外祖母崔氏夫人一家。

杜甫的母亲去世早,杜诗中几乎没提到过她,但却提到过她的兄弟辈。杜甫曾经在潭洲向他的舅舅崔伟说:“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当时的崔家是显赫的世家,所以能与皇家结亲。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第十子李慎被封为纪王,他与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的关系很好,被并称为“纪越”。武则天执政时,为了把持大权,对李唐宗室子弟进行了清洗,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儿子被杀害的有好多,李贞起兵讨伐武后,兵败系狱,结果与之有交往的李慎被牵连,流放荒远之地,中途病死。李慎的第二个儿子李琮也被拘囚入狱。李琮有个女儿嫁入崔家,这就是杜甫的外祖母。当时她面容憔悴,穿着布衣草鞋,每天徒步往来于洛阳大街上为李琮送衣送饭,人们看在眼里都十分感动,称之为“勤孝”。

但是李琮和弟弟们后来又被流放桂林,惨遭杀害。李琮的两个儿子李行远和李行芳,也被流放去更遥远的西康西昌,李行远眼看性命不保,但是行芳还只是个小孩儿,可以免除一死。小小的行芳却一定要替哥哥去死,哭哭啼啼抱着哥哥不撒手,无奈官吏铁石心肠,不为所动,最后兄弟俩竟都被杀害。西南地区的人们皆知行芳之义行,都称他为“死悌”。

大家看,“勤孝”“死悌”这两件人伦至高的表现,都集中在李琮的子女身上,这是不是说明,李琮教育子女比较成功?但是可惜生在皇家,竟连性命都保不住。所以人人都在想象力向往的帝王之家,未必是值得向往的呢!

杜甫曾经经历过什么事情(杜甫的沉郁顿挫)(3)

女皇武则天

我们再来看一下杜甫外祖之母的家庭悲剧。

杜甫外祖的母亲是舒王李元名的女儿。李元名是太宗的弟弟,高祖第十八子,他品行高洁,为人端肃,治家甚为严谨。他的儿子李亶做了豫章王,政声清嘉,流传很广,高祖李渊知道后,亲自下手诏表扬他,而且为了褒奖李元名教子有方,要升迁他去管理大州,李元名辞谢说:“臣忝属籍,岂以州郡为仕进资邪”,意思就是,我是宗室内的人,难道还要凭着州郡封地作为仕进资本吗?李渊一听有理,只得作罢。李元名就是这样一个胸襟淡泊的人,甚至有隐遁高蹈之意,可惜,武后执政任用酷吏打击李氏子弟,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放过,其他人更是任意诛杀,遑论亲情?酷吏丘神绩陷害李亶,李元名父子终于没有逃脱魔掌,先后冤死。

这两代外祖家的悲惨遭遇,杜甫都心知肚明。在他留下来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只不过婉曲节制地稍稍言之而已。很难说,这一切不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杜甫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只是,由于时局原因,不好畅所欲言罢了。

所以,我认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除了后期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深重的苦难感,早期听闻的作为背景的伦理惨剧,应该也是原因之一。尽管可能这一层因素稍微单薄一些,但不能完全抹去它的存在。

由杜甫这一家推开去,在初盛唐的辉煌外衣之下,覆盖着多少类似的悲剧,不能不令人深思,令人慨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