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哪个学派最好(先秦诸子研究纵欲)(1)

在分析、评论杨朱(杨子)思想时,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杨朱具有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如有论者说:“杨朱学派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主张只图自身一时逸乐的个人享乐主义”,“处世态度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享乐主义”。(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p.122-123)

持类似观点的论者说:“在杨朱那里,只有主体自身利益、欲望和需求的充分满足,才是现实的和至上的,其中,感官享受与肉体快乐又是必不可少和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应当承认的是,在杨朱学说中的确含有某些自利甚至‘纵欲’的倾向。”(徐华:逆风而行——杨朱“为我”思想新探,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杨朱“只强调享乐偷生而不管社会制度礼仪。”(石昕辉:杨朱和《列子·杨朱》的思想,南都学坛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杨朱主张放纵情欲。”(鲍宇:杨朱学与庄学价值辨析,荷泽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还有论者指出:“《列子·杨朱篇》纵欲思想是对杨朱‘为我’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权光镐:《列子·杨朱篇〉对杨朱“为我”思想的深化,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下面拟结合这些论者的观点,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总起来说就是,我认为,“纵欲”、“享乐”不可能是杨朱的思想;不能把杨朱的思想归结为纵欲主义或享乐主义。

先秦诸子哪个学派最好(先秦诸子研究纵欲)(2)

能够反映杨朱思想的较为可靠的材料是先秦诸子的有关论述,前面已经作了引用。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朱的思想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并没有纵欲、享乐的内容。

那么,可不可能从上述材料中引申或发挥出杨朱具有纵欲、享乐思想呢?这里首先要辨析的是,杨朱是站在什么立场或代表谁说话。前面我也已经分析说明,杨朱是代表当时中下层民众说话,而不是代表上层社会。这些被统治者除了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来供养统治者,还要为国君卖命打仗,并不具有纵欲、享乐的条件,他们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如何能在那个乱世生存下去。而杨朱作为他们的代言人,也不可能宣扬纵欲、享乐思想。

持上述观点的论者为了论证《列子·杨朱篇》的纵欲思想并不是魏晋放达派思想,特意说明这一思想与《荀子》中说的它嚣、魏牟等人的思想相同。(权光镐:《列子·杨朱篇〉对杨朱“为我”思想的深化,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荀子·非十二子》说:“纵性情,安瓷唯,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但这一解说即使能够成立,也只能表明,《列子·杨朱篇》的纵欲思想与魏晋时期的纵欲思想不一样,却与战国时期它嚣、魏牟等人的纵欲思想相同,无论怎样也不得出该论者所说“《列子·杨朱篇》纵欲思想是对杨朱‘为我’思想的深化和发展”的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它嚣、魏牟等人与杨朱分属不同的思想流派,是怎么扯也扯不到一块去的。这也恰恰说明,战国时期确实存在着有纵欲、享乐思想的流派,但不是杨朱,而是另有其人。

先秦诸子哪个学派最好(先秦诸子研究纵欲)(3)

实际上,杨朱不仅不提倡纵欲和享乐,反而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先秦典籍中,例如《吕氏春秋》,有些篇章明确反映了杨朱的这种看法。《吕氏春秋·重己篇》提出,圣人要很好地保全自己的生命,首先要“适欲”即节欲。人都想长生,而长生之道在于顺应生命的自然要求,而不是倒行逆施;正是欲望过度使得生命不能顺应自然地发展。所以,圣王在住所、车马、衣服、饮食、音乐等方面,都不是特别讲究,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限。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节欲而顺乎人的生命本性。这一基本思想与及时行乐、以享受为人生第一要义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享乐害生,为杨朱所不取。

珍视生命,必然会反对将感官享受作为人生的主要追求。《吕氏春秋·贵生篇》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这里不仅不让感官享受恣意而为,反而将对其的节制作为贵生之术。

纵欲、享乐是要有一定的条件,必须是富贵之家才能够。而杨朱为了重视生命甚至提出不要富贵的主张。《吕氏春秋·本生篇》说,“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 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 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 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这与及时行乐、过把瘾就死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思想研究》(黄忠晶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

杨子(杨朱)的社会影响有多大——杨子如是说(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