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苍生问鬼神(可怜夜半虚前席)(1)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① 宣室:汉代宫殿名,在未央宫中。

② 前席:在座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诗词简介

INTRODUCTION

不信苍生问鬼神(可怜夜半虚前席)(2)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被汉文帝征召为博士,他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主张,颇受汉文帝赏识,却也受到排挤和诽谤,后来被贬出京。几年后,贾谊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但不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感歉疚,抑郁而亡。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等,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本诗是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托古讽时之作。李商隐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被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却不写君臣遇合盛事,而是抓住“问鬼神"之事,翻出一番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精彩赏读

APPRECIATION

不信苍生问鬼神(可怜夜半虚前席)(3)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而“访逐臣"则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令人宛见贾生的精神风貌。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的枢纽。承"夜半虚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而转也同时开始,用“可怜”一词而非“可悲"“可叹",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空间,另一方面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更耐人寻味。虽只轻轻一点,却让读者对汉文帝“夜半虚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举重若轻。

末句说出“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意味着什么?诗人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正是用了“抬得高,摔得重”的反跌手法。贾谊有诗人的影子,讽汉文帝实刺唐朝皇帝,怜贾生亦是自悯。

知识链接

EXPANSION

不信苍生问鬼神(可怜夜半虚前席)(4)

宣室召见

贾谊谪居长沙几年后,汉文帝想念他,征召贾谊入京,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他,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随后贾谊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汉文帝宠爱的小儿子,这也算是对贾谊的一种重视。不过,未能入京任职,施展抱负,贾谊心中仍然怀有遗憾。

远见卓识

贾谊虽一生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汉文帝还是比较重视的。贾谊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汉文帝一朝起了作用,还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比如贾谊提出“割地定制",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到汉景帝时,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延续;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汉武帝时颁行的“推恩令”,更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

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生活于晚唐,目睹政治黑暗、国势日渐衰微,且因自己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如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权力的《重有感》,又如有意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形式出现。其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讽刺隋炀帝的荒淫亡国,意在警醒晚唐统治者。又如《马嵬(其二)》对唐玄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贾生》深寓诗人对晚唐统治者崇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不信苍生问鬼神(可怜夜半虚前席)(5)

注: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玥上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