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1)

大家好,感谢您持续关注《道德经》系列连载。

今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得道抱一”第三层面的分享。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2)

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层次,抓住“一”就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真正意义。

首先,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宇宙中的物质遵循成、住、坏、空的自然生存法则,这是一切事物都无法逃脱的最高规律;只是随着层次境界的不同,这个过程维系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这种生命自然淘汰的周期,在我们眼中就是“寿命”。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3)

比如太阳的寿命是100亿年,现在46亿岁,正处于中壮年;对于人类百年的寿命而言,46亿年太过久远,完全是我们不能想象的。

但对于生命只有24小时的蜉蝣而言,人类长达87600小时的寿命,又是蜉蝣不可企及的;可对于有些半衰期只有几分钟的蛋白质而言,蜉蝣那足有1440分钟的寿命,又足以令这些更微小的生命惊叹了……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4)

但不论是哪个维度的生命,也不论他的寿命有多长,整个宇宙大系统中除了一个存在,其余的事物最终都逃不过成住坏空的生死轮回——这个存在就是“道”,只有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不变,其它一切都是在变化之中。

所以,只要掌握了“道”这个变化法则,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抱一”的玄妙之处。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5)

其次,神即使存在,也必须接受道的约束。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老子说,因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因道而生,所以必须要遵循道的规律,不断循环往复的发展运动。

如果谁固执己见、僵化强势,或者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又或者贪得无厌、得寸进尺,那都是违背了自己本体的发展变化规律,必然会遭到大道的强制平衡。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幕幕所谓天不清明反而破裂、地不安宁出现坍塌、神不灵验只好退位、谷不充盈结果枯竭、万物得不到滋养遭受灭顶之灾、侯王没有内证功德最终走向失败的悲剧发生。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6)

老子从来不是宗教领袖,相反他更像那个年代的无神论者,像一个拥有深邃智慧的科学家。

在通篇《道德经》中,他只讲根本规律、讲万物起源,提到鬼神的地方基本只有两处,但对此老子的论调是“神无以灵将恐歇”或者“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他的意思非常明确,老子告诉大家:道这个东西是所有一切的最初状态和最小组成单位,道在所有事物之前,包括神仙鬼怪。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7)

所以,他在第四章中说,道是“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也就是说,道这个起源太玄妙,没有人知道是谁生出了道,但我能肯定一点,就是道在众神的首领出现之前,就早已经存在了。

所以,老子说“神无以灵将恐歇”——所谓神就是道的践行者、守护者,或者说,神更像是宇宙的执法者。

执法者如果以身试法、背道而驰,那他也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上坐得稳,最后要面临的恐怕还是加倍惩罚。因此,神即使存在,也必须接受道的约束;否则,神也不灵了。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8)

如果一个人能得道抱一,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合道的,那他就像“神”一样,拥有宇宙大道威力无比的力量。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中所有的神都是具有神性品质的人死后所变,所以,只要亮化自己的神性品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神”——在你身上,无论做什么都会产生奇迹、产生感动人心的故事。因为,你的品质与道同频。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9)

再次,守一就是回归正心,回归正心就是道。

老子在这一章中,把天地万物、神界人间等各种事物在“得一”和“失一”之间的变化,用对比的手法说得非常清楚:

清、宁、灵、盈、生、正,是大家都想要的平安、圆满以及成功的状态,这个前提是“得一”;

反过来,如果我们“失一”,就会触发裂、废、歇、竭、灭、蹶等这些人人都避之不及的灾祸、缺憾和失败的结果……

不论是谁,只要失去了道,失去了“一”的整体观,一切都会沉沦下去。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10)

老子的智慧,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宇宙大循环里,从“无”中看到“有”,从“有”中看到“无”;从好事中看到危机,从坏事中看到机遇。

这种“得一”的智慧能跳出短短数十载的人生局限,站在更高远的时空之上去了悟因果、厘清真相。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从终极意义上来看,人生所有的发生都是好事,他们都是来成就我们、让我们觉悟规律的,仅此而已。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11)

人生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

这些可以说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了,但它们还是“一”的问题。

虽然这个“一”表示自然数的一个最小数,但它是一切数目的基础和单位。一个人如果抓住了“一”,就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那他就会快乐地享受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也具备了圆满、幸福地走完人生每一个过程的能力。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12)

这样的人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他没有牢骚,更没有抱怨,他只是真实地活在每一个当下,这就是有道之人。

有道之人的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任何黑暗都将不复存在。

有道之人一定会“守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回归正心就是道;有了道,才会有无我利他的高尚品格,才会有不求回报的服务意识,才会真正拥有生命的耀眼光华。

这光华才能照亮我们此生活好、走好的那条通达之路。


心不死则道不生背后的哲学基础(守一就是回归正心)(13)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39章“得道抱一”第四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