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

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游鱼爬虫,许多的动物都以特别的途径走进了人类视野,融入到人类生活与文化中。更有一些动物进入到人类的信仰体系中,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鱼鸟龟蛇,猪鹿熊虎,都曾经作为神灵,进入到神圣行列。其实这中间还有老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待遇,它也留下了人类文化中抹不去的记忆。

从古至今,老鼠似乎并不受人类待见,它带来的问题让人类伤透脑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是它命运的写照。老鼠有夺人之食的卑行,更有传播鼠疫的劣迹,人类与老鼠的对立由来已久。世界历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曾致死约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发生在6~8世纪、14~16世纪、19~20世纪,一次鼠疫竟要经历几个世纪的煎熬。中国古代最早记录鼠疫病的是《黄帝内经》,称为恶核病,这也是鼠疫学界公认的对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2)腺鼠疫的科学描述,也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研究认定中国大范围的鼠疫流行有过三次,每次死亡人口都是以千万和百万计。

人类起先并不知道鼠疫与老鼠相关,后来又常常会将鼠疫的传播全都归罪于老鼠,其实其他啮齿类动物也脱不了干系。我们与老鼠不共戴天,但是老鼠也有它的特别之处,躲过天敌捕食和人类围剿的老鼠后代,依旧在这个地球上繁衍着,它的痕迹已经深印在我们的文化中。

老鼠有大有小,即使是多数很小,也不可小视。老鼠有着未必已经被人类数清了的庞大种群,统计全世界现有鼠类1700多种,中国有约170多种,占到十分之一。据考古发现研究,人类出现之前,老鼠就在地球上生活了4700多万年,老鼠是动物中非常古老的活化石。

我们一般都不会注意到,老鼠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老鼠活动的踪迹,它与人类有不解之缘。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研究发现老鼠和人类99%骨骼结构相同,有报道说研究人员公布的《老鼠骨骼断层扫描图》,若将老鼠骨骼按比例放大并舒展开来,除脸部、足部和尾巴外,它的架构同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3)

老鼠骨架标本

又何况在病理上老鼠和人类的骨细胞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也是它常常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主要原因。就说老鼠为人类提供了无数药品实验数据一项,我们对它在恨之切时也该偶生点点爱意。

现代科学研究还得出了更加令人惊奇的结论,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相差无几,老鼠核苷酸为25亿对,略少于人类的29亿对。80%的人类基因与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类基因与老鼠非常相似。而这样的关键指标,却是被人类认作近亲的猴子所达不到的。

我们不想见到它,总是想远离它,可又放不下它,这就是老鼠留在我们心上显眼的疤痕。

前些时在飞行的半空中观看到了电影《狮子王》,注意到最先出场的是一只寻觅午食的老鼠,它差一点成了老狮王的午餐。狮子与老鼠,在西方文化中是作为事物悬殊对比的两面出现的。古老的伊索寓言中有《狮子与老鼠》,小老鼠被狮子捉住了,求狮子放了它,还说将来一定要报答狮子。狮子虽然并不相信老鼠可以救得了自己,还是放过了它。后来狮子被猎人捉住,小老鼠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真的就报答了狮子。

生活在东方大地的我们的先人们,视野中没有狮子,但有林中的老虎,还有心头臆想的龙,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时也会将龙虎与小老鼠作为事物的两面作比喻,也编出了一些老虎与老鼠的寓言故事,其中隐含的意义非常深刻。

在有的人眼中,鼠与虎的差别似乎并不大。汉东方朔有《答客难》,说到那了不得的苏秦张仪,感慨“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正所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读唐代曹邺《东武吟》中的诗句:“心如山上虎,身若仓中鼠”,是虎是鼠,时势造就。

还有一个“人鼠之叹”的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司马迁开篇就说,秦相国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在郡里当小吏,他看到厕中老鼠吃脏东西,人或狗来时它会受惊逃走。可李斯注意到粮仓中的老鼠,它吃的是干净的粟米,住的是高大的屋宇,也不用担心人或狗来惊扰,因此“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是说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一样,是自己所处环境决定的。这人鼠之叹,叹出了一篇励志文章。

有趣的是,河南新野出土的一方汉代画像石上,刻画着两只跳跃的大老鼠,画面的场景恰是一座高大的仓房,而近景却见到一位表情惊诧的吏士,真可以看作是司马迁写的李斯人鼠之叹的情景再现,我相信此图彼文之间可以划上一个等号。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4)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5)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6)

汉画像石拓本及局部(河南新野)

老鼠为一害,主害还是因为它与人争粮,它可以直接就在田地里去吃,也可以稳扎在粮仓里吃。有统计资料说,全球农业鼠害造成的损失,其价值相当于世界谷物总产的20%左右,再加上对林场和草场的损害,更是不可估量,可见老鼠威力之大。

老鼠,对于人来说一直是个大麻烦。在《诗经》里,就出现了祸害的老鼠,而且是大个的老鼠,称为硕鼠。《魏风·硕鼠》全诗三章,都发出了对硕鼠的控诉之声: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虽然经学家们说,诗中的“硕鼠”,不过是个比喻,如朱熹《诗集传》说,“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已而去之也”,如此老鼠的形象也就成了官场贪腐的一个符号象征。但是鼠为农人之害,在诗中表露也是充分明白的。西周墓葬中还出土过精致的玉雕老鼠,肥肥壮壮的,直可以看作是《硕鼠》文本的实解图像。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7)

西周玉鼠(河南三门峡)

看到这玉鼠,还要说说与鼠相关的玉。《尹文子·大道》与《战国策·秦策三》都记有一事,说郑人谓玉未雕琢者为璞,而周人谓鼠未腌腊者为璞,有一周人怀璞问郑国来的一个商人:“想要买璞吗? ”郑人回答说“想呀”,他以为是玉璞。取出璞一看,原来是死老鼠,他也就不买了。同物异地有不同的名称,这并不奇怪,而将老鼠叫做璞,却是很容易让人误解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周人吃过鼠肉,而且要做成腊肉。考古出土过老鼠肉干,如长沙马王堆和满城汉墓就有发现,也许就是“腊”过的肉干,这就不能叫做“璞”了。宋人戴埴撰有《鼠璞》一书,考名物典故之异同,也正是取了周人与宋人同名异物的典故之义。

老鼠出现在许多汉语成语中,如投鼠忌器、抱头鼠窜、鼠目寸光等。老鼠也出现在许多俗语中,如“鸭见砻糠空欢喜,猫哭老鼠假慈悲”、“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等。

我们在过去曾经批评过唯成分论,广泛引用过一句俗语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其实这话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遗传学原理,与成分无关。而且这也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俗语,它可能在千年前的社会上就很是流行了。如宋代释深《偈颂六首其一》中,就出现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缘屋栋”的句式,而它又被收入宋代正受编的《嘉泰普灯录》一书中,写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沿屋栋”,只改动了一个字,意义没有变化。

自然生态,每每是一物降一物。从食物链上看,老鼠有天敌,还不止一二种。老鼠的天敌有狐狸、猫头鹰、蛇、黄鼠狼和猫等,前几类对付野鼠,而家猫则是对付家鼠的主力,汉代画像石上就见到有猫捉老鼠的画面。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8)

汉画像石局部(江苏徐州)

家猫的担子比较重,有时也会有助手,这就是家狗。据称一只猫头鹰一年可捕食一千多只老鼠,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述有桂林一带的人用网捕取猫头鹰出卖,“家家养使捕鼠,以为胜狸也”,说这猫头鹰的捕鼠本事比猫还大。

老话说“狗逮耗子多管闲事”,因为这活路是猫们份内的事。其实狗也曾承担过捕鼠的正事,有人认为应当是在有猫捕鼠之前,那会儿可不是“闲事”。汉代石刻中并不稀见狗影,它不是以猎狗身份出现,便是以看门狗身份出现。在四川三台县郪江镇,那里有大片的汉代崖墓群,在一座崖墓的墓门旁边,就发现有狗拿耗子的石刻图像。这一只狗蹲坐在地上,嘴里得意地含着一只老鼠,长长的鼠尾似在摆动挣扎。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9)

汉画像石(四川三台)

后世也还有养狗捕鼠的事,有清代施补华《蓄犬代猫》诗为证:“辜恩猫久去,群啮任猖狂。有职专司夜,兼能捕跳梁”。

为何猫要捕鼠,有一种说法这样解释:有研究猫的饲料中若缺少牛磺酸,会导致其视网膜变性,长期缺乏会导致失明。猫以及猫头鹰捕食老鼠,是因老鼠体内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多食可保持老鼠锐利的视觉。想一想现代养尊处优的猫为何不会捕鼠了,很大可能它的食物中已经有足够受用的牛磺酸了,它不再需要老鼠的供给了。牛磺酸是猫科动物必需的氨基酸,猫体不能合成牛磺酸,只得依靠从外界摄取,除了老鼠,还有鱼类也富含牛磺酸,这也是猫爱食腥的原因。

有一种传说提到了鼠胆的特别用途,古时两军开仗,在敌军水源处放入老鼠胆汁,饮用了鼠胆水后胆子变小,会丧失战斗力。这类似于巫术的战术有无实战例证尚不可知,这得取多少胆汁才有作用也值得怀疑。我们知道胆小如鼠似乎不仅是形容老鼠的胆子小,老鼠的胆也真的是小,小到你可能看见都比较困难。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动》说:“鼠胆在肝,活取则有。”鼠胆在古代还被发现有特别的药用价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三·鼠》中说:“诸家《本草》不言鼠胆治聋,而葛洪《肘后方》甚称其妙,云能治三十年老聋,若猝聋者不过三度也。”老聋和猝聋均可治愈,也是非常神奇。这鼠胆古方治耳聋也用治眼疾,现代有无实例也尚不知晓。

老鼠生性胆小,这是因为它面对的都是强敌。老鼠的胆小,也会用来形容胆小之人,就有了成语胆小如鼠,语出《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还有一个成语首鼠两端,也是类似的用意。语出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原本是说西汉丞相田蚡娶小妾时,窦婴与灌夫等前往祝贺。田蚡因怠慢灌夫遭到大骂,田蚡拘捕灌夫要满门抄斩,窦婴力保灌夫,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却说杀也可不杀也可,田蚡埋怨韩安国这是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一词,一般理解是老鼠探首出穴,常会左右两顾。也有人说“首鼠”即为“踌躇”之意,拿不定主意。宋代《埤雅·释虫》的解释是,“首鼠,一前一却也”,是说老鼠生性多疑,出洞时畏首畏尾,进退不定。更早在《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已有“缓则首鼠,急则狼顾”的说法,有人将“首鼠”理解为迟疑,甚至还有说“首鼠”是“踌躇”的音变的,首鼠两端即“踌躇两端”的意思。同样形容顾头又要顾尾,首鼠两端更能生动表明迟疑的心态,老鼠出现在词中自然还包含有明确的贬义。

其实首鼠两端,老鼠左顾右盼,恐怕还有另外的原因,它的视力不好,所谓鼠目寸光。老鼠目光只有一寸之远,这么说当然也未必如实,不过比喻它的目光短浅也是可以理解的。几类家鼠都是全色盲,但它们的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都发育得很好,这有助于增强行动的灵敏度。

老鼠因视力不好,它的触须就是“导盲棒”,这让它能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不过这鼠须还有别的大用途,它在古代被制作成鼠须笔,写出的书法为它笔所不能匹敌。晋王羲之所书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传闻即是鼠须笔写成。所以有人断言鼠须笔大约是老鼠留给人类惟一的一个美好的贡献,它成全了书圣王羲之。

鼠须笔的故事在唐宋时还在流传,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说:“王右军写《兰亭序》以鼠须笔,世传右军得笔法于白云先生遗之鼠须笔。”唐何延之《兰亭记》也说:王羲之书兰亭序,用鼠须笔,蚕茧纸。宋代钱选《题复州裂本兰亭》有“鼠须注砚写流觞,一入书林久复藏”的句子,又苏东坡撰《宝月塔铭》特意用鼠须笔,并在《题所书宝月塔铭》中说:“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廷珪墨,皆一代之选也。”他还将鼠须笔送与朋友王定民,并赋诗“欲寄鼠须并蚕纸,请君章草赋黄楼。”杨万里有诗也提到鼠须笔,所谓“龙尾研磨碎苍璧,鼠须飞动出晴虹”。宋以后,鼠须笔还有使用,清代黄景仁《岁暮怀人》诗句“乌丝阑格鼠须描,爱我新诗手自抄”,即是一个证明。

不过观传世的王羲之《笔经》所记,他说“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强劲有锋芒。余未之信。……鼠须甚难得,且为用未必能佳,盖好事者之说耳。”王右军自己不信有鼠须笔,也不信它就那么好用,后世的传说也颇让人怀疑,所以有人猜测鼠须笔可能就是狼毫笔,它的材料取自黄鼠狼。

老鼠还有耗子的外号,这个外号的得来,居然与一段历史有关。五代时捐税巧立名目,老鼠也成了一个由头。《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除常规税项之外,还有不少附加税,其中有一项名为“雀鼠耗”,规定缴粮谷一石加损耗两斗,缴银十两加耗半两。后来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四斗,借口赖到了老鼠身上,老鼠就得名为“耗子”了。

小耗子如何以“老”为名,老鼠之名其实也有点特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鼠“其寿最长,故俗称老鼠”。老鼠平均年龄约两三岁左右,其实寿命很短。不过它的繁殖力强,一只母鼠一年生育七八次,仔鼠三四个月后又能生育,古人误以为鼠寿命很长,所以就有了老鼠的名称。其实这个说法比较牵强,“老”字作词头,用于表示排行,或加在某些动植物单名前构成多音节词,如老大老二、老鹰老虎。老鼠也是同理得名,老土老外,也都是一样的约定俗成。

那么老鼠何时才有了这个称呼呢?有人说是始于唐代,唐代朱揆撰《谐噱录》,在“大虫老鼠”条提到,“陆长源以旧德为宣武军行司马,韩愈为巡官,同在使幕。或讥年辈相悬,陆曰:大虫老鼠,俱为十二属,何怪之有?”这是说,十二生肖中,老虎与老鼠并无大小之别,说明唐代有老鼠这个名。唐人寒山的《诗三百三首》有“失却斑猫儿,老鼠围饭瓮”句,曹邺诗《官仓鼠》有“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句,裴谞诗《又判争猫儿状》有“猫儿不识主,傍家搦老鼠”等,都是确定的例证。

老鼠一名的出现,其实应当远早于唐代。晋人陆机有无题诗曰:“老蚕晚绩缩,老女晚嫁辱。曾不如老鼠,翻飞成蝙蝠”。老鼠与蝙蝠对提,是老鼠一名更早出现的例证。

老鼠的艺术形象,在古代十二生肖体系形成之前就有,有玉鼠,也有铜鼠和陶瓷鼠。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0)

西汉铜鼠(陕西兴平茂陵)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1)

曹魏陶鼠(山东东阿)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2)

魏晋瓷鼠(山东临沂)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3)

明陶鼠(昆明市博物馆藏)

老鼠进入到十二生肖序列,也真是一个大意外,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哪一个都比鼠要有来头。有人推测半夜“子时”老鼠胆量最壮,活动也最频繁,所以将子时与老鼠搭配,这便是“子鼠”的由来。十二生肖的选择,已经找到的原初档案,是湖北云梦和甘肃天水出土秦简文书,十二生肖体系与现今版本并不全同,但“子鼠”列首位,还是古今无改。至于为何要将这不起眼的老鼠排在首位,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后世编出的故事,不必信以为真。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4)

唐十二生肖陶俑(国家博物馆藏)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5)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鼠首

说来也有些让人诧异,老鼠居然还与我们的传统春节习俗有些关联。

旧时民俗中要在正月举行祀鼠,称为“老鼠嫁女”,或在初七日,或在二十五日,也有选在初十日的,各地风俗小有不同。如山西平遥初十日以面饼置墙根,为的是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鼠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为不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6)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7)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8)

现代老鼠嫁女绘画

陕西扶风和千阳民间以正月十五为老鼠嫁女日,家家要做老鼠馍。有人隔窗把老鼠馍扔进新媳妇房中,传言新媳妇吃了老鼠馍的鼠尾便可怀孕,这样演变成了祈子巫术。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19)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20)

现代老鼠花馍

北方一些地方将老鼠嫁女设定在正月二十五日晚上,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等,希望老鼠平安嫁女。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看来颇有些巫术色彩,其实是为了送瘟神送窃贼。在春节的喜庆时光里,人们将对老鼠的怨恨,化成了一个欢乐的节目。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21)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22)

现代老鼠剪纸

还要提到的是,有学者认为老鼠嫁女的故事最先出现在印度,在古印度梵语文学作品《五卷书》中第3卷讲了一个故事:一苦行者在恒河洗澡,有一只小老鼠从鹰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在他手掌上,于是他利用自己苦行的力量,把小老鼠变成了女子。苦行者想把她许配给一个门第相当的人,他想要太阳娶她,太阳说云更厉害,云却说风更了得,风又说山更强大,山告诉他老鼠最合适。苦行者最后用他的神力把女子变回老鼠原形,将它嫁给了一只老鼠。

印度流传的这则故事,与四川民间的《老鼠嫁女》如出一辙。季羡林曾研究指出,《五卷书》编纂于公元1~12世纪,相当于中国古代东汉初年至南宋末年。这一时期,古南方丝绸之路早已贯通,那些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行走的商贾和僧侣,就给中国西南地区的人们带来了这些有趣的民间故事。其实在中国故事里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老鼠最后是嫁给了猫,所包容的含义有了根本的改变。

印度现代还有老鼠神庙,供养着成群结队的大小老鼠。

吸引老鼠出来的声音(人和老鼠)(23)

印度神庙里的老鼠

老鼠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也穿戴过神圣的外衣,唐李朝威《柳毅传》中有记,“洞庭君歌:狐神鼠圣”。人要将老鼠供为神奉为圣,古代还直接供作仓神行祭礼,将它纳入十二生肖体系之中,真不知曾经历过怎样的担当与纷争才想出了这么多招数来了。

简本刊《人民日报》2020年1月30日文化遗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