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请关注我:

城隍庙的民间故事(逛城隍庙要知道的故事)(1)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就应该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群众多把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建于元代的舞阳城隍到底奉的是哪位英雄或名臣已经无从考证,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并不重要,只要城隍爷在这儿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可以了。

城隍庙的民间故事(逛城隍庙要知道的故事)(2)

来到河南北舞渡除了吃胡辣汤,还要逛城隍庙。舞阳的城隍庙是一个遍地传说的地方,城隍庙的空气中都是传说的味道,而这其中最源远流长的是城隍爷娶妾的故事。

城隍庙的民间故事(逛城隍庙要知道的故事)(3)

历经七百年风雨的城隍庙坐落于县城西大街,据道光年间《舞阳县志》记载,城隍庙是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达鲁花赤按摊不花所建,原来的建筑规模相当大,当时庙前有一座过门石牌坊,匾额上书"不由人算"四个大字,匾额之下是一个石刻算盘模型。过了牌坊有山门五间,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戏楼,下层为过庭。过了山门才是拜殿,拜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厢房六间。西厢房北建有钟楼,东厢房北建有鼓楼。拜殿后面是大殿,再往后就是城隍爷的"卧室"——寝宫,寝宫前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在大殿的东西两边各有配殿及道院。可惜,这组建造精致、结构严谨的古建筑群因历史变迁,许多建筑物遭到破坏,如今仅存有拜殿、寝宫及东西厢房各三间。

站在城隍庙门前,遥想当年那高高的石牌坊上"不由人算"四个大字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相信有很多起了贪念贼心的人在这四个字前顿悟己非,及时回头。如今石牌坊虽已不复存在,可道理还在。

城隍庙的民间故事(逛城隍庙要知道的故事)(4)

进入拜殿,身着"官服"的城隍爷正襟危坐俯视着芸芸众生。资料显示,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以及城壕。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庙的民间故事(逛城隍庙要知道的故事)(5)

城隍庙的民间故事(逛城隍庙要知道的故事)(6)

在拜殿后的寝宫内,身着便服的城隍爷两旁各站了一位夫人,寝宫两边各摆了一张床,床上还有被子床单等物品。这里有一个关于城隍爷的如夫人(俗称二奶奶)的传说。相传早年舞阳县吴城镇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跟家中的老人到城隍庙烧香还愿,在老人叩首敬香时,调皮的小姑娘见城隍爷手里的扇子很好看,就趁老人不注意把自己手里的扇子和城隍爷换了换。回家的路上,老人才发现小姑娘的扇子不对,问明情况后,老人大惊失色,拉着小姑娘回到城隍庙想把扇子换回来,可任凭怎么拔,城隍爷手里的扇子也拔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久,小姑娘就一病不起,而城隍爷的身边则多了一位夫人。有趣的是,这家人和城隍爷结下亲后,每到农忙时节就到城隍庙里把二奶奶"请"回来,安排床铺,奉上供品。结果,家里人到田间地头忙活,家中无人照看的小孩子也不会哭闹,很是灵验。有一次,这家人的一个媳妇犯了倔劲儿——“请”回来的二奶奶不见人影,还安排床铺供品,到底是真是假?她偷偷从田间回到家里,一掀床上的被子,竟看到一条大蛇!不过还好,大蛇慢慢悠悠地游走了。此后,这家人再去城隍庙里请二奶奶就不灵了。不过,每年农历五月十九城隍寿诞的庙会上,据说吴城镇的乡亲可以摸城隍爷的官服衣帽,因为城隍爷是他们的"亲戚",其他地方的人就不行了,乱摸乱动免不了要头疼脑热,受到惩罚。

城隍庙的民间故事(逛城隍庙要知道的故事)(7)

很显然,这只不过是一个离奇的民间传说而已,能把这个故事"造"得这样有鼻子有眼似模似样,也是普通人想和城隍爷"套瓷",以此寄托自己善良美好的愿望。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城隍人格化的一种表征。

历史充斥无奈,未来蕴涵精彩。从城隍庙、彩牌楼、当铺院依稀可辨北舞渡镇的繁华旧梦,也许它们还会见证北舞渡镇明天的辉煌。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心向远方行者无疆(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