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1)

正在攀爬藤梯的孩子们

从悬崖绝壁垂直悬挂的12段218级藤梯,变为牢固结实的2556级钢梯;从只有极其微弱的通信信号,到现在4G信号全覆盖;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到被外界熟知的网红乡村……曾引起全国人民关注,坐落于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悬崖村”这些年已发生巨变。作为土生土长的昭觉人,彝族青年作家、诗人、记者阿克鸠射持续关注悬崖村五年多时间,采访数十次,对话上百人,见证了悬崖村的点滴变化。他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下了这个村子的巨变历程,书名为《悬崖村》。该书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

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2)

《悬崖村》阿克鸠射 著 天地出版社

悬崖村,就是凉山州昭觉县支尓莫乡阿土勒尔村,村民世代以玉米、土豆为食,与猴群、野猪、黑熊为邻,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远离现代文明。更是因为孩子们上学路上的绝壁攀爬,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悬崖村”土地肥沃,乡民故土难离;从政府层面来看,在凉山还有很多比这个村更急迫需要搬迁的地方。而换一种思路,“悬崖村”这种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及曲径通幽的神秘韵味,正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旅游资源。

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3)

“悬崖村”古曲洛社民居旧貌

“悬崖村”距离昭觉县城72公里,有常住居民100多户、480多人,全是彝族老乡。在这里,峥嵘的群山层层叠叠,悬崖峭壁挤窄了天空;在这里,村民主要靠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这条藤梯上接白云、下临深渊,如同贫瘠的肌体上那条干枯的血管。位于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是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而风景如此优美、致富之路又如此坎坷的“悬崖村”就是大凉山深度贫困现状的典型缩影。

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4)

孩子们攀爬藤梯行进在陡峭的悬崖上

这个悬崖上贫困、落后的彝家山村,既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也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之下,四川省、凉山州从党员干部到个人,从政府到企业,从城市到乡村,都投入到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中。那些为了苦苦求学而攀爬在藤梯上的孩子们则更加让人揪心!精准扶贫重若千钧,对深渊中主要倚靠一条摇摇晃晃的藤梯通往外界的“悬崖村”来说,就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5)

陈古吉与儿子陈木黑的回家之“路”

《悬崖村》从彝家山寨的小角度切入,生动反映了彝区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党和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阿克鸠射的笔下,“悬崖村”的村民形象跃然纸上,养育了五个孩子的陈古吉,期盼儿子上学路安全的俄的黑格,参过军又回到村子的俄的来格,希望有出路的年轻人莫色拉博,徘徊在打工与留守之间的吉巴石呷,以及搬到山下却惦记着山上核桃树的莫色打吉。这些纯朴的彝家村民,在重复祖辈贫困、落后生活的同时,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的强烈愿望,思考着“悬崖村”的发展之路与个人出路。

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6)

作者阿克鸠射攀爬在藤梯之路上

在昭觉县古里拉达片区工作了12年的阿皮几体,调任“悬崖村”所在乡支尔莫乡党委书记后,在藤梯上上上下下了十年,从带领乡亲们养牛羊、种花椒,到乡亲们的衣食住行、娃娃上学、脱贫致富,再到呼吁旅游开发。他被村民们亲昵地称为“猴子书记”。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带领乡亲们绝壁建钢梯、种下发家致富的油橄榄、落实旅游开发项目。他被村民们亲昵地称为“牛书记”。“悬崖村”村村领导带领村民从自身实际出发,种好花椒、核桃、脐橙,养好牛羊,开办农家乐,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之路。

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7)

悬崖上新建的钢梯

阿克鸠射聚焦的一大惊人变化,就是“悬崖村”的藤梯变钢梯。“悬崖村”村支书某色吉日和驻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坚守在扶贫第一线,在藤梯、钢梯上来回奔波,敢想敢干。“悬崖村”村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了。在相关建筑企业不敢到“悬崖村”修建钢梯的情况下,村民们战天斗地,上上下下达3万人次,用坚实的肩膀将1500多根、40多吨重的钢管和6000多个扣件背上了山,用粗糙的双手建起了2556级钢梯,藤梯变钢梯,天堑变通途。

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8)

“悬崖村”种植的青花椒挂果了

有了方便出行的钢梯,有了脱贫政策的指引,“悬崖村”的村民奔忙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村民陈古吉成了职业追蜂人,野生蜂蜜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俄的来格种上了青花椒、脐橙,经济作物的收入越来越高;莫色拉博发挥自己善于攀岩的特长,成了“悬崖村”的攀岩领队。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所说,“悬崖村”正“以其超凡的脱贫毅力和奋斗精神,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爬峭壁坐索道(悬崖村藤梯变钢梯)(9)

“悬崖村”勒尔小学的学生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极为重要的一年,还是是四川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第二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说道:《悬崖村》“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透切人心的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希望《悬崖村》记录的彝区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和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能给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带去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