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阿张、樟寿、周树人,号豫亭、豫才、豫山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正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朝廷一张姓官员来访,于是周福清便以所遇为长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七岁进私塾就以此号入籍因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于是,他便请祖父另取,又改号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十七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鲁迅的别名都有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鲁迅的别名都有什么(鲁迅的名字号)

鲁迅的别名都有什么

鲁迅原名阿张、樟寿、周树人,号豫亭、豫才、豫山。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正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朝廷一张姓官员来访,于是周福清便以所遇为长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七岁进私塾就以此号入籍。因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于是,他便请祖父另取,又改号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十七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鲁迅一生用了一百四十多个笔名,而且每一个笔名都是有深刻含义的。

鲁迅用得最多的笔名是“鲁迅”,也以“鲁迅”闻达于天下。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后来,鲁迅向挚友许寿裳解释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一是由于母亲姓鲁,二是由于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鲁迅”这个笔名不仅充分表达了鲁迅对母亲、祖国的热爱,而且可以看出鲁迅对自己时刻不忘奋力前行的严格要求。以后鲁迅在《自嘲》诗中把自己喻为“孺子牛”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1930年,鲁迅用得最多的笔名是“隋洛文”、“洛文”、“乐人”、“洛”等。这些笔名都表示了鲁迅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嘲讽和蔑视。1930年2月,鲁迅和当时的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国民党反动派立即加以迫害。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诬蔑鲁迅为“堕落文人”,并秘密发出通知要逮捕他。鲁迅毫不屈服,继续写文章抨击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刺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要害,揭穿了他们的反动面目。为了对敌人的诬蔑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把“堕落文人”几个字改写成以上几个笔名。由此可见鲁迅是不怕“碰壁”的。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为了战斗的需要,鲁迅经常更换笔名,如“邓当世”“邓江”。浙江人读“邓”为“遁”。“遁”是逃走的意思,这暗喻避开当时反动政府的耳目进行战斗。鲁迅的最后一个笔名是1936年用的“晓角”,“晓”是拂晓的意思,“角”是号角的意思,“晓角”表示他愿作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号角,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