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州市烟草专卖局在浙江省烟草专卖局整体部署下,积极转换监管模式,依托数控研判“双中心”,强化大数据技术赋能,进一步盘活数据资源、拓展数据应用、深化数据驱动,为烟草专卖打假打私注入强劲动力,在大数据实战方面取得的一定成果,走出了一条大数据监管突围之路。

数据导侦

让沉默数据“开口说话”

“7·16”案件是温州地区历史上首起海运假私烟案件,也是一起逐步扩大案件战果的典型案件,是转换监管模式借力大数据查获的一大战果。

在办理“7·16”案件之初,温州市苍南县烟草专卖局稽查队员通过分析假私烟案件数据发现,假私烟查获案件数量异常。凭借多年稽查经验,结合近期公安部门开展海上走私油打击行动,稽查队员认为温州地处沿海,卷烟运假运私方式可能由陆运转向海运。为了防范于未然,温州苍南县局提前谋划,组织人员对沿海重点区域进行排摸检查,收集情报信息线索,发现了海运涉烟走私违法活动的蛛丝马迹,为“7·16”案件查获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温州苍南县局主动对接公安部门,共同研判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涉烟海运走私监管思路。

经过连续多日的实地排查、数据分析、经验判断,2020年7月16日凌晨3时许,苍南县局联合县公安局在县金乡镇风水湾村滨海路码头现场从一艘货运轮船及4辆大货车上查获爱喜(蓝)、南洋双喜(罐装)等品种卷烟,案值高达1800余万元。

资金流常在涉烟违法犯罪案件办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金往来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重要的案件延伸线索。“7·16”案件查获之后,温州烟草使用大数据技术,对抓获的8名违法犯罪嫌疑人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资金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分析处理,绘制资金流向图,分析有关资金流动差异的规律;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违法犯罪嫌疑人手机通讯联络情况、微信等外围通讯数据信息进行梳理、排查,利用数据关联,发现隐蔽关系人员20名,结合资金流向图,进一步明确犯罪团伙上下家关系,形成人员拓扑图。经过近14天的缜密侦查研判,于2020年7月31日凌晨,温州烟草市局、苍南烟草县局联合苍南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海防大队、温州海关缉私分局等执法人员160余人,同步在温州瑞安市、苍南县、平阳县,台州玉环市,福建泉州市、厦门市等地开展集中收网,一举抓获犯罪团伙成员18人,网上追逃3人。

温州市数据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温州深化数据驱动)(1)

图为温州地区历史上首起海运假私烟案件查获现场。

数据赋能

为智慧监管插上“隐形翅膀”

“7·16”案件的查获是温州专卖秉持数据领航、科技办案,数据化应用的必然成果。2019年,在温州市局主导牵头下,烟草、公安、邮管、运管四家单位成立涉烟情报研判中心,全面投入实战并取得一定实效。2020年,温州市局主动对接政府“打私办”,与温州海关缉私分局联合成立了省内第一家烟草、海关缉私实体化合成作战指挥中心——温州市海上涉烟打私情报研判中心。2021年,温州市局紧密对接海关缉私等部门,共同研发“海眼”系统,以数据驱动海上缉私,形成“一网、一图、一平台”建设成果。2022年,温州市局全力打造情指一体作战中心,汇聚沉淀专卖平台自有数据,整合拓展部门协同固有资源,实现“海眼”“数字卡口”“一体指挥”三方面工作优化升级。至此,温州市局“一室一中心”正式升级为“123”专卖智慧监管体系,通过情报信息互通、监管数据集成、打击技术共享、区域作战协同,形成合成作战新格局,构建数据化、可视化、智慧化的监管格局,打造了智慧监管工程地市级样板。

温州烟草充分发挥“智慧大脑”的大数据情报导侦作用,全面提升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侦破案件的能力,结合浙江省局“153”打假打私工作法和数据采集、分析、打击三步法,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协作配合、同步上案,牢牢筑起了打假打私新防线。充分依托“情报信息 数据研判 联动打击”大数据监管模式,深化情报信息共享,借力部门数据资源,融入海防“智慧缉私”作战平台,对接打私办“一点一册”数据共享,运用海关“海域雷达”数据工具,扎实推进信息搜集、海运行为推演和团伙拓扑描绘,为海上监管奠定坚实基础。深入数据工具、平台系统的实战应用,联合政府职能部门不断打通与阿里特战队、通讯运营商、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的数据绿色通道,数据加工助力数据办案,数据驱动赋能打假打私向更高质量、更高平台发展。不断优化历史违法案件数据库和重点人员信息库,针对重点人员涉烟违法行为的综合数据开展动态比对分析,以案查案、深挖大案,提高案件查办效果。

同时,温州烟草不断提升技战“软实力”。基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总结互联网、物流寄递、专车、重点籍四个领域的打击技战法,归纳法律适用、形势规律,整合各领域案例集。将各类技战法固化于行,指导一线精准、高效打击的同时,全面解决核心岗位人员换岗带来的经验流失问题。

今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温州烟草将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导侦”打假打私新模式,深入践行“智慧专卖、数字专卖”,以高标准高要求实现打假破网新突破。(丁张懿 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