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浅析(76)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而又全都牢记的人吗?”

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我用一个基本道理贯穿始终。”

论语解读136(论语浅析76一以贯之)(1)

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好像什么都懂,而且什么都精通,那么孔子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说: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必定会失败。

庄子所说是每个为学之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孔子。那么孔子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答案就是“一以贯之”。

这里的“一”与老子的“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知识也是可以“生”出来的,而不一定是学一点才能掌握一点。

《论语》中有很多与此相关的名句,比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虽百世,可知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回也,闻一以知十。

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闻一知百,闻一知千,闻一知万,最终达到“生而知之”的境界。

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这里的“生而知之者”并不是说一生下来就全能全知,而是说掌握了自然的根本规律——“一”,由“一”衍生出无穷的道理。

万事万物有其内在规律,共通之处就是“一”。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之稀疏,只有一根线,天网之不漏,一根线贯穿所有。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在此处殊途同归。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一无所知。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直到把问题全部搞清楚。”

孔子能够把一个原本一无所知的搞清楚,正是因为“一以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