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帝王中,我最爱的,不是唐宗也不是宋祖,更不是什么高祖刘邦康熙大帝,而是偏安江南一隅,最终可怜中年殒命的李煜。喜欢他,不是因为他骈齿重瞳,贵为皇帝,不是因为他皇帝做得好,也不是因为他皇帝做得不好;喜欢他,不仅仅因为他的词,还为他的赤子之心,毫无心机。

李煜真正的绝命词(赤子李煜真情无改是词心)(1)

一、治国:全无心机

后人说起李煜,总是在以嘲弄的口吻说他是一个是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郭麐lín,同“麟”《南唐杂咏》)我却不这么认为,他本无意当什么皇帝,然而造化弄人,五个哥哥离世,命运偏偏让他当上了不逢时的南唐国主。继任之时(961年),南唐已被乃父割送掉了半壁江山,其时,后周将领赵匡胤已经通过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在宰相赵普等的建议下,确定了先南征后北伐统一天下的大计。面对复杂的形势,李煜开始也想有一番作为,使南唐重新强盛起来。他上任后把名字由李从嘉改为李煜。“煜”意味着光明照耀,出自西汉杨雄的《太玄·元告》中的两句话 :“日以煜平旦,月以煜平夜 。”他要借这新取的名字,寄托自己决心成为日夜照耀臣民的有为之君的美好心愿。他努力减轻农民负担,想任用贤人。后来,在回天乏术,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上表陈情,派遣弟弟从善到开封朝贺,自请削去南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把朝廷设置改成地方政权,又降封子弟,表示自己对北宋的臣服。他忍辱负重,煞费苦心,保住了南唐小朝廷,使南唐过了十五年和平的日子。公元975年,北宋攻唐,他积极调遣兵力,调洪州节度使朱令赟,带15万大军,从鄱阳到南京救援。15万大军到南京,本来是可以解南京之急的,但时运不佳,朱令赟用火攻宋军,结果火烧起来后,风向突然改变,反而烧了南唐的军队。城之将陷,他本来要自焚殉国,可是为了城中百姓平安,为了宫娥妻儿,肉袒出降,做了那屈辱的“违命侯”,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告终。

李煜治国,只有愿望而无心机,这从他对几个人的处理就可以看出。

大理寺卿萧俨,是忠厚耿直的三朝元老,颇为国事担忧。一天,他得知李煜没有上朝,在后宫与嫔妃对弈,便怒不可遏地径直冲进后宫,将棋盘掀翻在地。李煜先是一愣,后来想到自己的威信,才厉声喝道:“萧卿如此大胆,难道竟想作今日的魏征不成?”萧俨针锋相对:“老臣固然不敢以魏征自诩,可是陛下也不是唐太宗转世啊!”李煜听了,也只是挥手让他退下。

句容县尉张泌,有感于国势日衰,便上书李煜,奏请致治,并列出十条具体的当务之急的大事,即 “急务”十项,要求李煜抓大略小,明确君臣职能,刑赏分明,约束权臣,防止权臣专职擅断,注意广开言路,听取忠臣良言,克勤克俭,从自己做起,给臣民树立一个好榜样。李煜看了奏章,当时心中十分欣赏,可事后并没有认真实施,使张泌的一片苦心付诸东流。

歙州进士汪焕,看到李煜信佛佞佛(李煜信佛,我们不要太责怪于他,因为他的祖父李昪,曾经做过濠州开元寺的小沙弥),写了《谏事佛书》一文,以当初梁武帝佞佛成性,不专心国事,而落得个饿死台城的可悲下场为借鉴,劝谏李煜要从佛事中解脱出来,勤勉治国。李煜看到汪焕敢冒死上奏,怜他一片忠心,并没有治罪于他,反而将他提升为校书。

中书舍人潘佑,看到南唐日益贫弱,李煜身边大臣又大都尸位素餐,无所作为,便连上七道奏疏针砭时弊。在这些奏疏中,他指责文武大臣不识时务,在国家危难之时无所事事,饱食终日,空享俸禄。接着又指责李煜不能知人善任,尽用无能之辈误国害民。他措词激烈,对李煜大为不敬,李煜也没有把他怎么样。潘佑又呈上辞呈,以挂冠归田相威胁。李煜免了他的官职,命他继续留在京师,负责修编国史。潘佑不甘心自己的七道奏疏如石沉大海般不起 丝毫作用,于是破釜沉舟,再将第八道奏疏呈上: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臣乃者继上表 章凡数万言,词穷理尽,忠邪洞分。陛下蔽奸邪,曲容谄伪,遂使家国□□,如日将暮。古有桀、纣、孙皓者,破国亡家,自己而作,尚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则奸回,败乱国家,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终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陛下不必以臣为罪,则请赐诛戮,以谢中外。

这篇奏疏,潘佑以历史上有名的亡国昏君桀、纣、孙皓来对比李煜,指责他忠伪莫辨,简直还不如他们,同时怒骂群臣,激起众怒,李煜在群臣的怂恿下才下令将他投入监狱。

这就是作为皇帝的李煜,毫无心机的后面,是他的天性仁懦,体恤臣民。他通阅儒家经典,崇尚古道,并亲恭力行,以周孔仁恕之道施政治国。他幼时好学,对儒家六经精心钻研,十分喜爱儒术。即位后,常常与大臣们议论儒术,勉励大家要谨尊周孔之道。有一次他与大臣们谈经论儒,由于大臣们未能切中要害,领会他的意思,便感慨地说道:“周公仲尼,忽去人远,吴道无塞,其谁与明?”意思是说周公和孔子之道如今已没有多少人能领会参悟了。后来他为了宏扬周孔之道,还发愤写了数千言的杂说。他死后,旧臣徐铉在为他作的墓志铭中说他“本以恻隐之性,仍好兰乾之道。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是很符合他的生平为人为政的。正是由于他宽恕爱人,在宋军围困金陵之时,城中弹尽粮绝,饥寒冻馁,瘟疫肆虐,固守一年之久,竟无一人生出反叛之心。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李煜的仁爱,还可以从他对弟弟从善的态度上得到验证。在他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前,弟弟从善就和朝臣钟谟相勾结,妄图夺得太子的地位。因此钟谟便屡次在中主李璟前夸赞从善,说他如何如何有才干,同时也暗中贬损李煜(当时名叫从嘉),说他“器轻志放,无人君度”。但当时中主立从嘉为太子的心意已决,所以便怒斥钟谟,并贬了他的官。钟谟被贬后,从善失去了依靠,但仍不死心,妄图从遗诏中作手脚,图谋不轨。中主驾崩后,从善便向掌管遗诏的徐游索讨遗诏,被徐游婉言拒绝。后来,徐游把此事告诉给了已登基的李煜,李煜只是宽厚地笑笑,并没有放在心上,反而封从善为韩王,同时兼任司徒侍中,诸道兵马副元帅。公元972年,从善奉旨北上,被宋太祖赵匡胤拘留在汴梁不归,李煜手足情深,明知赵匡胤不会轻易放还从善,仍屡次作书陈情,试图以兄弟深情感动对方,放还从善。无奈赵匡胤铁石心肠,根本不被感动。李煜牵挂从善安危,整日忧心,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每每临窗北望,都会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有一次重阳节前夕,一些大臣为了帮他排遣愁绪,联名上书奏请李煜辍朝一日秋游。重阳登高,煮蟹下酒,把酒赏菊,自古便是文人才子的赏心乐事。不料这道奏章却勾起李煜的隐痛,自己和群臣登高赏菊,弟弟却被拘敌国不得自由,这和唐朝王维笔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描写的情景是多么的相似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萸少一人。”他触景生情,挥笔写下《却登高赋》一篇,一方面用来排遣愁绪,一方面用来谢绝群臣的盛情:

玉澄醪,金盘绣糕,荣房气烈,菊蕊香豪。左右进而言曰:“维芳时之气月,可藉野以登高。矧上林之伺幸,而秋光之待褒乎?”余告之曰:“昔时之壮也,情□乐恣,欢赏忘劳;惜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轻五陵之得侣,陋三秦之选曹,量珠骋伎,纫采维艘,被墙宇以耗帛,论邱山而委糟。岂知忘长夜之靡靡,累大德于滔滔。怆家艰之如□,萦离绪之郁陶,陟彼冈矣企予足,望复关兮睇予目,原有鸽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巷苍兮风凄凄,心踯躅兮泪涟洏。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於戏噫嘻尔之告我,曾非所宜。

这篇赋采用了赋体贯用的二人问答的方式,无限向往地回味了昔日兄弟共游共饮,吟诗作赋的乐趣,抒发了今日兄弟天各一方,想见而不得的相思寂寥。同时也婉约地借对无情冷风的怨愤表达了对赵匡胤人为的造成兄弟分离的埋怨。

有一年仲春落花时节,他信步走到阶前一株梅花树下,轻风吹来,梅花纷纷飘落,直如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洒了李煜一身。李煜伸手轻轻拂去满身的梅花香瓣准备离去,蓦地听到一声雁鸣,抬头一看,长空中有一群大雁飞过,它们排成“人”字阵形,在头雁的带领下,亲密无间地向北飞去。此情此景,又一次勾起了他对身在北方敌国的弟弟的怀念和担忧。他在梅树下徘徊沉吟,随口吟出一首《清平乐》,寄托自己对兄弟的思念: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寸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讯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

还有一事,还可以说明他的仁慈,就是他曾经不顾身份为和尚削厕简(一种薄薄的上厕所时用的竹片,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手纸)。他贵为一国之君,亲自为和尚削厕简,削好之后,还要用厕简在脸上刮几下,看看是否光滑,如有芒刺,便再加修治。

不仅如此,他还千方百计地为有罪的僧尼开脱罪责,据说当时有不少僧尼淫乱宿奸,犯了佛教大忌,按法律应当给他们治罪。可李煜听了主管部门的奏章后,笑着说:“这些和尚尼姑不顾佛门戒条作奸犯科,本来图的就是婚嫁,同时也是七情六欲决定的。现在若是将他们革除佛门,还俗为民,不正是遂了他们的心愿了吗?”于是下令,对于这样的僧人尼姑,不必将他们革出佛门,而要将他们留在寺院中,让佛性去感化他们,从而知错,洗心革面专心事佛。李煜这样做,表面上看很荒唐,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尊重,体现出他对臣民的人文关怀。

李煜的仁厚,还可以从一事得到反证。前面提到的朱令赟兵败投火而死,曹彬准备攻金陵,但忽然称病不主持军务,诸将都来问候。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只须诸位诚心起誓,破城之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自然好了。”诸将许诺,焚香为誓。宋军攻入金陵,秩序井然。曹彬这样约束将士,是因为出征前宋太祖已下有命令,善待李煜皇室成员,保护金陵城和江南财富。

爱情:花朵绽放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乐天写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然而这爱的真情,我很怀疑,“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就是明证。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身为帝王而拥有纯真专一的爱情,李煜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前面的诗句用在李煜和他曾经深爱过的两个女人身上,倒是很恰当。

李煜真正的绝命词(赤子李煜真情无改是词心)(2)

他有过两个红颜知己,大周后和小周后。

先说他和大周后。她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李煜大一岁。文史记载中,她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不但容貌秀美,而且“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 (陆游《南唐书》)。元宗李璟很欣赏她的才艺,赐给她焦桐琵琶(蔡邕制作,蔡文姬曾用琴)。

他们的爱情,是洞房定情,先婚后恋。

娥皇虽然早就美名在外,但那时男女授受不亲,这样一位美丽的未婚妻,李煜(他那时还叫从嘉)却从未曾谋面。直到洞房花烛夜,挑开红盖头,从嘉才得一睹芳容。而这一眼,就牢牢系住了他那颗风流多情的心。新娘的美,超乎他的想象,只见她:双目流盼,明净澄澈;樱桃小嘴别致玲珑;如云乌发,高高挽起;如玉脖颈,颀长优雅;纤纤素手,如削葱根。他乍见娥皇之美,不由丧魂失魄,只觉她比书中读到的西施、王嫱、飞燕、玉环还都生动美丽百倍。

而娥皇这边,从嘉的文雅俊秀也大出意外。早就听说这位皇太子丰神秀仪,天生骈齿重瞳,很不一般。但她想,向来皇子皇孙都十分骄贵跋扈,这位天生异相的皇太子肯定更加盛气凌人,难以侍候。不料一见之下,竟是这般温文尔雅。两人双手相握,一会儿深情对视,一会儿又害羞地避开对方灼热的眼光,千言万语竟成无语。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从嘉,聪慧伶俐的娥皇,一时都成了哑巴。良久良久,从嘉才从肺腑中迸出一句 :“与子偕老 。”

李煜真正的绝命词(赤子李煜真情无改是词心)(3)

这就是善诗词、精书画、知音律的从嘉和通书史、能歌舞、工琵琶的娥皇的初次相遇,这一年,从嘉18岁,娥皇19岁,这一对多才多情的俊男靓女,一见面便擦出了爱的火花,演出了一段缠绵悱恻、如膝似胶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之花,绽放得秀美异常。他们相依相偎,如胶似漆;他们赏花吟月,填词作曲,轻歌曼舞,浅斟低唱,琴瑟和合,“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甜美的爱情,绝不仅仅是双方容貌上的相吸或是权势使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定 ,对方在才艺上是自己最理想的伴侣和知音。是相同的志趣和执著的追求,使他们心有灵犀,声应气求,引发成炽热、深沉的爱情。这对男女青年的结合再次雄辩地证明:自古以来,真正的爱情决不是异性间生理上的单纯吸引和满足,也不是政治和经济交易的筹码或附加物,而是文化和文明在不同层次上的聚合。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几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扈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娥皇在酒后似醉非醉地身倚绣床,挥动着被酒水濡湿的罗袖,顺手抽出一根绣线放进嘴里咀嚼,并向李煜深情地频送秋波,含笑不语,最后竟忘情挑衅,将嚼烂的红绒唾向李煜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在情投意合的夫君面前,娥皇的天性得以完全地舒放。

甜美的爱情是个人才情的催化剂,在李煜的爱情滋润下,娥皇的音乐才能大放异彩,她不但即兴创作了《恨来迟破》和《邀醉舞破》两支舞曲,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凭借残谱复原了失传二百余年的《霓裳羽衣曲》,对中国音乐做出了贡献,可以称得上是音乐大家。

当然,也有分离的时候。但爱的分离只会增加爱的温度。有一天,在更深人静、风雨相和的秋夜,从嘉的眼前更是清晰地幻化出娥皇发束丝绦玉簪,身穿薄罗澹衫的倩影,感到有一双笼罩着少女淡淡愁绪的眼睛总在深情地凝望着他,使得他情牵神往,长夜不寐,只好隔窗卧听帘外芭蕉絮语。时间一久,娥皇的形象就如一个大特写镜头,定格在从嘉的视野之内,并经他生花的妙笔化为一首《长相思》词:

云一隔,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颗。夜长人奈何。

同样,在李煜受命都虞侯沿江巡抚使,并在军校簇拥下日夜巡江时,娥皇一个人独守空帏的时候,躺在象牙床上长久思念从嘉,有时整夜不能入睡。她失神地望着床头的熏笼,企盼从嘉早日归来,经常在似睡非睡中苦捱到天明。即使旭日临窗,她也懒得梳理晨妆,有时信手摸过铜镜,望着自己鬓发蓬乱,愁眉苦脸,泪湿红色护胸小衣的狼狈模样,不禁又悔又怨,又恨又恼。从嘉的这首《谢新恩》追记的就是娥皇对他的一片痴情: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显然,娥皇偶尔离去,从嘉在感情上亦是难舍难分。娥皇每次回府省亲,无疑会给从嘉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重负,害得他整日愁眉紧锁,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直到娥皇回到宫里,他才心安神定,笑逐颜开。有一年中秋佳节,娥皇探视双亲归来,彼此还没来得及嘘寒问暖,从嘉便兴冲冲、急切切地将他在此间写的一首《长相思》,笑容可掬地送到娥皇的面前: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他祈祷自己和大周后花好月圆,青春永驻,共享这种美妙的生活。下面这首《后庭花破子》就寄托了他这种美好心愿:

立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花和月,天教长少年。

然而命运无情,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青春年少的大周后竟然在964年病倒了。李煜开始还以为只是寻常小病,他吩咐派出最好的太医,使用最优的药物,自己早晚问寒问暖,探视病人的饮食起居,仍然按时听朝处理政务。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

这时,李煜哀苦骨立,竟然要投井殉情,被人强救才获免。他自制诔词数千言,命石工镌刻在娥皇陵园巨碑上,署名“鳏夫煜”,这便是《昭惠周后诔》。情真意切,含血浸泪。全篇除沉痛哀悼娥皇“玉润珠融,殒然破碎”,寄托“苍苍何辜,歼予伉俪”,“茫茫独逝,舍我何乡”的哀思外,着重追述了娥皇可与高唐神女、洛水宓妃并列的娇美姿容、端庄举止,以及娥皇独有的超众才华,还有二人温馨甜美的爱情生活和共同度过的十年相亲相爱的难忘岁月。特别是文中连续用了十四次“呜呼哀哉”感叹词,把悼念亡妻的深沉感情步步推向高潮。最后,李煜用感伤的笔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去楼空、睹物思偶的惆怅之情,以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典故结束这篇长歌当哭的诔文,借以倾诉他对娥皇的刻骨相思。同时,他也虔诚地企盼,顷刻间能有一位成仙得道的青衣道士降临身边,“为感君王展转思”,“能以精诚致魂魄”,排空驭气,升天入地,从冥间请回令他朝思暮想的娥皇,他再从头对她回报“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深情厚爱。

基于这种心情,李煜在娥皇病逝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怀着强烈的失落感,终日郁郁寡欢,愁眉不展,长嘘短叹,先后写下一些睹物思亲、触景生情的悼亡诗。这在古代君王中是极为罕见的,也说明他与历代君王不同。

冬去春回,皇宫内苑又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可李煜仍沉浸在深深的悲哀之中,花前月下,亭台歌榭,原来都是他与大周后携手共游,把酒赋诗的地方,而今却是他独自一人,扶着拐杖哀哀徘徊。有时思妻成痴,会在梦中与爱妻重温旧日的恩爱,可惜醒来仍是独拥孤枕,不由惆怅不已。他的这种心情,在一首《采桑子》中有真切的反映: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他还在一首感怀诗中无可奈何地叹息道:“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尽管李煜对爱妻百般思念,千般哀怨,却不能让美丽的大周后死而复生了。白翁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李煜痛失大周后心情的真实写照。

两首五律诗悼念爱子娇妻。

其一为: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独残乐,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其二为: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路同。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叶。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大周后是幸运的,虽然英年早逝,但就李煜对她付出的真情而言,她是幸福的。

再说小周后。她是大周后的亲妹妹,比娥皇小14岁,史书轶其名。小周后天真烂漫,像个快乐的精灵,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给人带来欢乐。马令《南唐书·昭惠后传》说她 “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她不仅容颜同样俏丽,而且也同样精通音律,能歌善舞,一口玉箫吹得十分娴熟动听。

李煜与娥皇结婚时,小周后年仅5岁,十年光景过去了,她已由黄发垂髫的乐天娃娃,步入青春美妙的豆蔻年华,出落成娉娉婷婷的清纯少女,成为一枝阆苑仙葩。

大周后娥皇病后久治不愈,李煜十分着急,召周后的家属入宫省视。周后的父母携带次女,入宫问候。然由于周父母因家事繁冗,不能不回去,就留下妹妹在内官服侍姐姐。小周后酷似初入宫时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轻、更活泼。随着接触的增多,李煜便爱上了这位15岁的婀娜少女。

一日中午,李煜小憩之后,只身便装前往蓬莱院看望妻妹。看到院里寂无一人,李煜便悄悄地踱了进去。看到小周后在睡觉,便轻轻地撩开帘幕,但见小周后拥着枕头,一头如云乌发抛洒开来,闪着柔和的光泽,更衬得唇红腮白,一幅“睡美人”的诱人样儿。而且从她薄薄的绣衣中,还散发出缕缕淡淡的异香。这一切,直把李煜看得呆了,真想凑上去轻轻吻她一下。但是珠帘碰撞的声音惊醒了梦中的小周后,她睁眼一看,看到李煜正站在床前,目光深情地盯着自己,不由娇羞地一笑,同样深情地回望着李煜。二人目光相接,一时都难以移开自己的眼光。盈盈柔情,顿时在心头弥漫开来。

李煜回到澄心堂,提笔写了一首《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琐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千万不要误会,李煜并非荒淫好色的登徒子,他之爱小周后,如同她之爱大周后一样,都是真心真意的。他喜新,却并不厌旧。当他发觉爱上了小周后时,他曾那么天真地幻想着:待有朝一日大周后病好了,他就把小周后正式纳过来,三人同游同戏,同食同寝,就像当年尧的二女娥皇、女英共侍大舜一样亲密无间。可惜不久他的美梦就破灭了,大周后带着无限的惆怅离开了人间。但二人并没有立即成婚,一方面是当时大周后方逝不久,李煜不愿在她尸骨未寒时就另取新人;另一方面,小周后当时才十五六岁,有些偏小。最主要的是,大周后去世后不到10个月,李煜的母亲钟氏又故去了,这样一来,他们必须服丧三年后才能结婚。在这期间,小周后虽然也住在宫中,但因为没有正式举行婚礼,二人也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双宿双飞了。但两颗被爱火焚烧的心怎么能耐得住长久不相见的寂寞?于是他们便经常偷偷的约会,一吐衷情。李煜十分痛恨这种约束而又无奈何,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 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他用诗词托物言情,表达了对自己和小周后近在咫尺却因为礼教束缚而不能尽情爱恋的怨恨。然而,这种偷偷摸摸悄悄进行的恋爱也自有它特别的快乐。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刬袜步得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一天晚上,花明月淡,薄雾轻笼,李煜十分思念小周后,便写了一个短笺约她出来到画堂南侧相见。大胆的小周后精心装扮之后,悄悄地从住所溜了出来。为了防止被宫娥看到不好意思,她便脱了金缕鞋提在手中,只穿着袜子,一步一步轻轻地走过飘满落花的台阶,又强按住那颗几乎要跳出胸口的芳心,勇敢地继续走到画堂南畔。李煜早已在那儿等着她了,一见小周后,李煜便微微含笑,无限情深地盯着她。小周后则娇羞无限地扑进李煜的怀抱,而身体仍在微微颤抖,不胜惊怯。良久,在李煜耳边轻声呢喃道:“奴家出来一趟不容易,今晚我要让你爱个够。”  

再抓拍几组镜头。

在一次宴会中,小周后为让李煜高兴,特地吹笙一首助兴。在吹奏中,李煜始终目光不移地盯着她,时而是她的樱桃小嘴,时而是她的纤纤十指,一双眼睛几乎忙不过来。小周后也情不自禁地向李煜那边频频顾盼,二人常常目光相缠,暗中以秋波传情,不由十分陶醉——

菩萨蛮

铜簧音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欲横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言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一个春日,李煜因思念小周后而到后苑漫步,借以排遣满怀的相思。可未料小周后也因思念他而无计可施,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后苑中赏花解闷。小周后生性调皮活泼,专往花丛茂密处钻,远远看去,根本见不到她的身子。李煜随意地走,不期与小周后在一大丛芍药前相遇了。此时小周后的整个身体都隐在花丛中,只露出一张俏丽的脸蛋来,脸旁紧挨着几朵粉白硕大的芍药花,小周后发间插的金雀钗正在芍药花儿上面悠悠的颤动。小周后本来就美艳绝伦,经花儿一衬,更显国色天香,恍若神仙妃子,把个李煜都看呆了。二人四目相触,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彼此心意,心领神会,一切尽在不言中——

更漏子

金钗雀,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夜来漏更残。

然而,李煜于小周后的爱情,却遭受了风霜的侵袭。亡国后李煜在第二年七夕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三月之后,小周后一缕芳魂,也追随自己一生钟爱的男人而去。

在这场爱情中,李煜是幸运的,虽然宋太祖赵光义(即位后改名为赵炅。我对这位在“斧声烛影”继位,后又逼死弟弟和侄儿,逼疯长子的皇帝素无好感,在这儿,又添上一层厌恶和痛恨,这期间的一些细节,我不想多写)妄想破坏他们的爱情,但对于真爱着的人们,那是徒劳。

李煜的爱情,也穿越了千古,成为历代帝王中独特的“这一个”。

李煜真正的绝命词(赤子李煜真情无改是词心)(4)

词心:千古一帝

宋太宗一壶牵机毒酒,结束了李煜凄惨的降虏生涯。而作为工书画,精音律,醉心诗词,才艺超群的李煜,其艺术生命却永远年轻。他依然栩栩如生,风流倜傥地活在人们的心目中。李煜在文坛艺苑中苦心孤诣塑造的独领风骚的词宗形象,则犹如辉煌灿烂银河中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以其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经年累月引人瞩目。

李煜是书法家,曾创制“金错刀”书法。后人将他的书法比喻为“倔强丈夫”。在世时他的书迹就已是人们喜爱的珍品。宋徽宗时,皇室还收藏有他的墨帖24种。

李煜也是书法理论家。他续过羊欣的《笔阵图》,写过《羊述》、《书评》。

李煜是画家,而且是“书画同体”。他的画法“铁钩锁”十分出名。到北宋末年,皇宫中还存着他的画9幅。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书中评价李煜:“才识清瞻,书画兼精,赏所画林木飞鸟,远出常流,高出意外。”可见他的艺术造诣。

李煜是音乐家。他曾写过《乐记》,可惜没有传下来。他创作的《念家山》、《振金铃》二曲曾经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的名曲。

李煜还是书画收藏家……

这些都还不是李煜最拿手的。他最为人们称道的,当然是词的创作了。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李煜是亡国之君。对于文学家和普通诗词爱好者来说,他是词中之帝。他的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芳华胜过空谷芝兰,清怨不逊瑶天笙鹤。一字一珠,显当行本色,几近“人词合一”。

人们之所以世代缅怀这位“词中之帝”,酷爱他的“神秀”词篇,是因为李煜永葆“赤子之心”,抒情咏物,率真诚挚。他在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中,虽然命途多舛,浮沉交替,时而被风云拥上波峰,时而又被潮流推下浪谷,但是,他一生始终与词相伴,至死不改真情。无论在春风得意时歌舞宴乐,还是在秋雨恼人时痛悼哀伤,他只要吟咏,就呕心沥血,倾注出全部深情,可谓“无一字不真,无一语不俊”。正如叶嘉莹《灵词说·论李煜词》云:

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沈酣痛亦深。

莫道后先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

然而,李煜的“词心”得以流布竹帛,还是在他楚囚对泣之后。因为向来都是“诗人穷而后工”,愤怒创造诗篇。冷酷的现实生活对诗家打击越重,就越能溅起诗家思想的火花,也就越能激扬诗家灵感的升华。由于李煜经历了天崩地坼的人生巨变,命运之神将他推进了国破家亡的苦难深渊,每当他想起失去的天堂,淤积在胸中的块垒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从而他融血凝泪,直面人生,以“濡染大笔”写出了一批直抒胸臆,感触殊深的词作,并以此将历经隋、唐、五代的词提高到雄奇幽怨,警悟深邃的新境界。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精辟论断:“词至李李煜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词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话用在李煜和他那些不朽的词作上是很恰当的。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单拣出后两句说:江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

写愁的句子还有,举一个写得好的例子: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用了三种事物写愁,愁也不少,然而,这不及那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是诗人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

李煜彪炳词史的殊勋还在于,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勇于超越晚唐词人温庭筠、韦庄探索的足迹,另辟蹊径,奋力开拓词的意境,以自己独具特色的词作,开有宋一代词风,培育了苏轼、辛弃疾式“豪放派”词人,也培育了李清照式“婉约派”词人,从而使后世词坛群星灿烂,词苑奇葩盛开。当代词坛巨匠夏承焘为此在《瞿髯论词绝句·李煜》中曾咏:

泪泉洗面枉生才,再世重瞳遇可哀。

唤起温韦看境界,风花挥手大江来。

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一代复一代地缅怀这位“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的李煜,缅怀这位忠于艺术、以身殉词,生为词宗、死为词魂的“绝代才人”。时隔千年,人们还不忘在李煜昔日避暑离宫清凉山后的崇正书院旧址,为这位天才词人特建一座雕塑立像:双手背剪,面目憔悴,微昂的头颅遥望远方,眼里流露出不屈的目光,仍然在哀怨苦吟……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年复一年地搜集、考辨、校注、研究和出版李煜清新俊逸、沉痛奔放的词章,尽管他那些具有大家风范的词作,年代距今异常遥远,然而在当今读者的心目中,依然像心空性直的翠竹临风,如妩媚恬静的新月凌空,光景不减当年,魅力与日俱增……

从网上找到一首诗,转引在下面。

遥寄李煜

小今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独自凭栏 为谁?

一江春水 载不动许多愁

在深秋的黄昏流淌

水面飘浮着发黄的诗笺

惆怅的残梦和泪迹斑斑的刀戈

  

故国像此刻悠悠的江水

依旧  

唯独满天的秋霜

和泪诉说着千秋的忧伤和心事  

我想问——

谁的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声羌笛柔肠断

回首恨依依

李李煜呵 读你

愁恨年年长相似 如我

望穿秋水望不穿故里 归魂

穿过这条河再越过那座山

那就是我遥远的故乡

和梦中的爱情

独自凭栏 为谁?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