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知识问答(第三章简述史前时代)(1)

千字文当中有这么两句话——推位让国,有虞陶唐,这里的有虞,就是舜帝,陶唐就是尧帝,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都是家天下的局面,家天下的局面真正是从禹的儿子夏启开始的。尧舜禹都是部落的共主,共主就是很多部落都认为的老大。老大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没有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可不行。按照大家口口相传的历史,这三个人都是能力非凡,并且把人民放在心里的人。

舜,姓姚,号有虞氏,名重华,舜的本名叫姚重华,如果不提舜帝,估计十人有九人都不知道谁是姚重华。

话说重华,他是个苦命的人,从小就受到父亲瞽叟和后妈的迫害,后来后妈又生了一个弟弟叫象,三人就愈发地变本加厉。他们家仓库漏水,就让舜爬上房顶修房子,结果后妈和象就在下面点了一把火,准备烧死舜。多亏那时的房子不高,舜跳下房顶,侥幸逃得一死。

事情并没有结束,水井缺水了,需要下井掏泥,又是舜下井干活,三个人非但不帮忙,反倒给井里填土,妄图活埋了重华。伟人自有天助,重华在井底发现了一条路,从村子外头走出来了,回来后,瞽叟等人以为见了鬼。如此这般三番五次都没有将重华弄死,重华却依旧对父恭敬、对母仁爱,对弟包容,十里八乡都开始歌颂重华。这个大孝子引起了帝尧的注意。

在帝尧得知有这么一个大孝子之后,于是就暗中观察他,发现此人的确名副其实,于是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重华,还安排了九个人去专门服侍瞽叟一家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二十四孝图》里孝感动天的故事。由此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古今欲成大事者,必能遇逆境而求生,多行善举,有了人品,也就有了功德。

上一讲并没有把帝尧讲得很全面,身为众多部落的共主,他曾经多次拜访当时的名士许由,想要把地位让给许由,可是却遭到了许由的拒绝,拒绝的原因是尧已经把天下治理的很好了,许由不愿意得此虚名,于是悄悄隐居了。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下围棋,殊不知,围棋就是帝尧创造的。

差点跑偏了,回归正题。尧使舜参与政事,命他管理百官,接待宾客,舜不仅把百官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解决了当时帝尧都极难解决的“四凶”,这四凶其实就是四个部落的纨绔子弟,后来人们把他们四个人演化成了四个恶兽了,他们分别是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把这四个纨绔子弟发放到了边远蛮荒之地。帝尧未能启用的“八元”、“八恺”,舜令“八元”管教化,令“八恺”管土地,于是天下人都认可了舜的能力。

帝尧在位28年,后将帝位禅让给我舜,舜成为舜帝,或者叫帝舜,都是一个意思。

舜即位之后,励精图治,祭祀上天、天地四时和山川群神;召见其他部落首领,建立威信,每五年对各部落巡守一次,考察部落首领的政绩,赏罚分明。这些举加强了地方管理,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一直沿用这些管理举措。

舜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的九疑山。娥皇和女英听说舜帝死了之后,抱竹痛苦,泪染青竹,泪尽而死,那些被泪水浸染竹子被称之为“潇湘竹”或“湘妃竹”。人生得娥皇、女英,夫复何求?

说到继承舜帝之位的禹,我们大概都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然而大禹的能力,却远非如此。大禹是一位实干家,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帝尧时,有一次发大洪水,帝尧命鲧去治理,结果鲧想要筑堤坝阻拦洪水,结果堤坝没造成,洪水就泛滥了。帝尧知道后,将鲧处死了。

禹吸取了父亲的失败经验,遍访群山,了解地形地貌。他的方法和父亲不同,变堵塞为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治理,天下水路疏通,东流入海。人民得以安定,免除许多水灾之害。

大禹遍走天下,根据地形、物产将天下分为九州,就是我们古代一直使用的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且制造了九个青铜鼎,以九州之名命名之。有一个成语叫“一言九鼎”,你知道是哪九鼎了吧?其中豫州鼎是中央之鼎,代表帝王鼎,坐落于河南地区。在后世中有一位秦国的王,为了逞能,举鼎而死,在讲春秋战国时我们会讲到。

禹,姓姒,夏后氏,名文命,至于他父母的名字,不提了,总之,尧舜禹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不过这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品高尚、能力出众。

据说禹继承帝位之后,在涂山召开了部落大会,各个部落首领都来参加。大禹在涂山大会上,检讨自己的过失,各部落首领更加信赖大禹,认为大禹不是一个自大自满的人,反而更加支持大禹。

这次大会被认为时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次大会上,大禹穿着法袍,手执玄圭(一个长条的黑色玉石),四方首领分列两列,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稽首答礼。

大禹站在台上说着自己才学疏浅,不足以服众,期待大家的批评与指正,并告诫自己戒骄戒躁。听了这一席话,大家都被感动了,反倒更佩服大禹了。看到这段,不知道你是否能看到你们领导刚上任时候的样子。这两千多年前的套路,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为什么孔子总是提倡仿古,他认为今人的智慧未必高于古人。只不过“涂山之会”是诚恳的,而现在的许多就职演说却更多都是套路。

后世之人,都把大禹作为夏朝的首位帝王,然而这个帝王并不是大禹的初衷,而是后来追封的。大禹原本是要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然而皋陶比禹早死,后又将帝位禅让给伯益,结果禹死后,首领们都佩服禹的儿子夏启,并不认可伯益,于是大家支持夏启做共主。

夏启就成为帝王,从此夏王朝正式拉开序幕。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大禹的禅让就如同“涂山之会”的自责一样,其实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阴谋论,至于是不是这样,我只能说不清楚,我无法用现代的思维去揣测古人的真实意图,我们就权当是了解认知这些事情的大概就可。

至于还有人认为“禅让”只是儒家为了提倡礼义廉耻可以杜撰的,实际哪有禅让,都是赤裸裸的你争我抢,许多人更愿意接受他们类似于黄帝成为天下共主的方式,所以认为不是尧禅让帝位给了舜,而是舜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抢占了帝位,大禹也同样如出一辙。

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通过口口相传,往往会被杜撰或者夸大其词,然而即便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