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农历新年到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历史上带元结尾的年号?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历史上带元结尾的年号(新年到了再改元-谈谈古代年号)

历史上带元结尾的年号

马上农历新年到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这个时间点非常好,作为一个农恳民族,冬天是最闲的时节,但是大雪纷飞,道路堵塞,即没有庆祝的气氛,也没有过节的心情,好不容易等到大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临,可是马上就要农忙了,这一忙起来就得忙到秋收,啥时候是个头啊?所以赶在春天的头里,大家好好吃,好好喝,养足精神,为新一年的奋斗做好准备!于是,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传统假期开始了。传统上的春节,腊月里开始预热,小年进入预备期,大年三十一声炮响,全国人民嗨起来。。。。这一嗨就要嗨到正月十五,再掀起一个小高潮,然后全国人民心满意足地制造到新一年的劳动生产中去了!

新年是全国人民的大事,作为封建时期的统治者,也是他们的大事,因为这个时间点,有一个事情可能要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改元”。

改元,就是改年号,什么是年号呢?为什么改呢?

古中国是没有公元这种纪年方法的,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用10个天干加12个地支,通过双循环的方式,组成60个不重复的唯一组合,每个用来代表一个年份,这样只要简单的掐指一算,通过出生年的干支,当年的干支,可以方便的计算岁数,历经的年份等数据,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来说是非常方便的。

但是干支纪年虽然方便计算,但是不方便记忆,对于普通人来说,记住自己出生年的干支,勉强可以做得到,要记住每一年的干支,好真的是强人所难了。所以势必要有一套相对简便的记忆方法来让大家知道今年大概是哪一年,对于这样一个广泛需求,封建帝王在响应民众需求的同时,顺便夹带点私货,这就是出来了“年号”这个东西。

年号,简单来说就是体现了皇帝的某些意志的简便称号,在他执政的那个时期,按这个来计算第几年第几年。

据说年号这东东是汉武帝始创,在他执政的第19年,开创了“年号”,并从自己上台的那一天开始追封年号,自己上台那一天,使用了“建元”的年号,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第二年就是“建元”二年,一直向后数下去,可惜汉武帝不是耶稣,不能长存不灭,否则我们中国的纪年就要比西方的公元纪年早140年了!!!

年号这东西其实挺靠不住,因为它没有稳定的标准,光是汉武帝自己,就使用过11个年号,平均6年换一个。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

最搞笑的是,在70岁的时候,他自己可能也知道时日无多,于是改元为“后元”,结果“后元”二年,他就印证了自己的猜测,嗝屁了!

不过年号这个制度就传袭了下来,新皇帝上台,当年是不能改年号的,要沿用上一任的年号,一直到新年才能改元,这也是一个大事。

不过凡事有例外,有不过年就要改元的!

这种就叫特殊情况,什么时候这么急,年都不过就急着改元呢?那就是不承认前朝的地位,或者是急于证明自己的地位的。比如武力推翻前朝的、或者和平推翻前朝的(禅让),或者从割据到统一的,那就是你叫你的,我叫我的,谁最后做了老大,就依据谁的来!

历史上年号也不是非得两个字,有比较长的,比如宋太宗的“太平兴国”,王莽的“始建国”等。

当然,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会比较标新立异,比如西夏李元昊的“天授礼法延祚”,这就是六个字,创了中华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