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又不是跨国,办事为啥这么难?
半月谈记者 李惊亚 王俊禄
明明可以“网上办”,偏要群众“路上跑”;明明可以就地办,偏要群众回老家;情理可以办,技术并不难,但法规有堵点……不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办理“难于上青天”,一些群众抱怨:跨省又不是跨国,办事咋就这么难?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要求从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手,2021年底前基本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一些干部群众认为,要实现“跨省通办”还需破解法律障碍、数据烟囱、部分地方积极性不高等难题。
1
“三怕”心理困扰基层
长期以来,群众异地办事常常需要两地跑、来回跑、多个办事窗口跑,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之所以跨省办事难,缘于政府部门有“三怕”。
一怕打官司。东部某县行政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放管服”缺乏明确法律支撑,例如婚姻法规定,结婚、离婚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这个‘婚姻登记机关’原则上为夫妻双方一方的户籍所在地,如果突破地域限制受理婚姻登记申请,一旦遇到纠纷,受理单位可能会吃官司,特别是离婚,拿法律条款跟你打官司,一打一个准。”
与权利、福利“捆绑”的户籍制度设计,也导致改革困难重重。比如新农合,要执行户籍所在地的报销标准和流程,报销要查验发票、病历原件,还要本人到场签字画押,验明正身。“有些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人必须到现场,这些都很难通过改革来变通。”这名负责人说。
二怕“数据壁垒”。“身份证可以异地申请办理,办临时身份证却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因为办理的平台不一样。”西部某县一位主管“放管服”改革的负责人说,之所以出现这类“怪象”,数据烟囱是重要原因。据了解,该县涉及人社、医保等使用专网的事项,必须在部门的专网上办理,而公积金系统在省内都尚未打通。
东部某县统计,该县42个行政审批部门使用了65套国家、省、市开发的行政审批和管理系统,且大部分不能与外省系统对接,只能通过纸质材料流转。
三怕出错担责。东部某县向在该县务工1000人以上的省外县发出邀请函,请他们开展跨省联办合作,但第一批27个县只有10多个有回应,目前能实质性开展业务的仅9个。“每个地方审批事项的名称、所需材料、办理时限流程等都不同,如果两地要开展跨省联办,须重新确定符合两地各自需求的统一服务标准,极为费时费力,出错还可能担责任,导致部分地方积极性不高。”该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2
一个小时能办完,何必奔波四五天
2020年7月23日,贵州桐梓县高桥镇火石村村民徐火方,前往浙江玉环市行政服务中心跨省联办“一件事”窗口,为3个多月的女儿办理新生儿落户和新生儿医保手续,成为两地受理的首例跨省联办事项。
浙江玉环受理市(玉环)外流动人员“跨省联办”业务
通过网络视频,桐梓县政务服务中心跨省联办窗口工作人员视频审核徐火方提交的材料原件,再迅速将电子版材料传送给公安窗口和医保窗口,十几分钟后,两项手续就办好了。4天后,徐火方通过邮局快递免费领取了相关证件。
“我家娃儿在玉环就能上户口,实在太方便了。”徐火方在玉环打工已有11年,目前在一家眼镜厂做普工,他给半月谈记者算了笔账:从他的住处到玉环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到20公里,来回车程加办理一个多小时搞完,如果回老家,往返3700多公里,需要四五天时间,花销三四千元。
贵州桐梓县政务服务中心的“跨省联办”窗口 李惊亚 摄
半月谈记者在桐梓县政务服务大厅看到,大厅里设置跨省联办专窗1个,业务联办窗口9个。桐梓县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秦丽说,桐梓县与玉环市、重庆綦江区梳理出第一批跨省联办行政和公共服务事项57项,已办理不动产登记、养老保险关系转出转入等跨省联办事项148件。
“桐梓是贵州的‘北大门’,目前有13.5万人在外务工,每年有20万重庆人在桐梓避暑旅游,开展跨省联办对我们意义重大,相信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桐梓县常务副县长张俊说。
3
期盼更多“触手可及”的服务
2020年12月3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不过总体来看,跨省办事仍然较为困难,像桐梓这样的地方还不是很多。专家认为,破解此一难题,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围绕公安、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重点领域,精简审批事项和流程,制定全国跨省办理事项统一标准,规范办事操作流程,编制异地办事指南,各地互认标准,减轻各地区独立对接的人、财、物成本支出,为构建全国性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加强顶层设计,逐步打通各地、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跨省业务系统内流转,事项异地办结。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借助人脸识别、远程认证、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实现更多事项全程网上可办。
第三,调整不适宜的法律法规条款,并建立跨省办理的容错机制。在各地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跨省通办”专窗,推进咨询、投诉和人工在线统一受理。在审批端建立协同办理授权信任机制,推进异地受理协同联动,建立帮办、代办服务机制,持续提升服务覆盖率,建立跨省办理疑难问题协调处理机制。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