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紧张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这也是造成青少年叛逆、反社会等不良品行的根本原因在心理咨询中常常遇到青春期孩子打骂父母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形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古人父慈子孝的人伦观念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什么叫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什么叫原生家庭的影响(什么是慈爱什么是溺爱)

什么叫原生家庭的影响

亲子关系紧张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这也是造成青少年叛逆、反社会等不良品行的根本原因。在心理咨询中常常遇到青春期孩子打骂父母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形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古人父慈子孝的人伦观念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父慈子孝,字面意思是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出自战国末年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礼记·礼运》篇:“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这是儒家的人伦观,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的准则或理想状态的说明,这五对关系其实包括了一个人社会人际关系的全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种人伦道德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性是自私的,如果放纵自己的私欲就会造成自害害人的危险后果。因此,只有遵循一定的人际关系轨则,明确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人际定位,才能有效克服自己的私欲,开发自己虽然微细但确是本有的良知良能(道心)。一步步达到身修、家齐、国治的人生目标。

用现代观念来看,这五种关系对应的分别是:

父子—原生家庭里的亲子关系;

夫妇—婚恋关系;

兄弟—家族亲人之间的关系;

朋友—朋友或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君臣—老板与员工或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而把父慈子孝摆在了第一位,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也和现代心理学认为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理论不谋而合。

父慈子孝是一种理想的亲子关系,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父母要慈爱,子女要孝顺,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并不是单向的付出。

但如果站在原生家庭的角度来说,父母的态度则是关键。要让一个孩子有孝心,首先要让他能够感受到爱,只有内心有爱的人,才能自然地去孝顺父母、关爱他人。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要慈爱不要溺爱,溺子如杀子,而要做到慈爱是需要为人父母者刻意学习和培养的。

什么是慈爱什么是溺爱?

慈爱的父母:着眼于未来,放弃眼前的物质享受,不怕吃苦,甚至主动让孩子去吃苦,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独自承担的能力。

注重培养品德和人格,尊老爱幼,不争不抢,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相信吃亏是福的奉献精神。

会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不自以为是地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主张。不是注重一时的成绩而是看重兴趣与动机的培养。

溺爱的父母:着眼于当前,追求及时满足,看不得孩子吃苦,包办他生活上的一切,在物质上尽量满足甚至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也要想办法满足。

不注重孩子品德、人格的培养,教育孩子要精明,不能吃亏。

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强迫孩子接受自以为正确的主张——“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冷”。

在父母溺爱下成长的孩子个性自私、心胸狭隘,一切为了自己着想,常常和他人(包括父母)处于对立状态,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父不慈子不孝”。

一个懂得慈爱的父母自然会培养出孝顺的子女。而一个懂得孝顺的孩子能良好地处理各类人际关系,在自己周围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总之,父慈子孝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形成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根本,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关系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