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原创,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从今天起,小编和大家共享四书五经学习心得。在继几年前看完周易、增删补易、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完成背诵金刚经等儒家、佛家经典的基础上,从今年起给自己又定下一个目标,就是背诵完《论语》全文。这个目标完成后,再准备背诵道德经、礼记。目标远大,任重道远。
之所以在头条开这么个帖子,是因为我忧虑于老祖宗的传家宝,是真的少有人拾起了。同时,自己在学习中又有很多的困惑,需要向各位老师请教。
为了学通学透《论语》,前些时日,我从网上购买了杨伯峻、钱穆、李泽厚、南怀瑾等总计4个版本的读本,互相参考着、印证着学,期间一些疑惑,会及时在文中提出。
首先是学而篇第一。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古文很容易翻译成白话文,但是个别词句应该做深入的理解。
试翻译如下: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实习),(弄通道理后),我心不是很喜悦吗?(我的学问越做越深),有许多(同道)朋友(慕名)而来(找我),我心不是更加高兴吗?(虽然)也有些人并不知道我(理解我),我也不会有丝毫不高兴,这不也是一位有德的君子(应该持有的态度)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个境界是惆怅、孤独和迷茫,是的,凡是真正做学问的,注定是孤独的;第二个境界,为了追求知识,人消瘦了,但决不后悔,说的是执著,无悔;第三个境界,是大境界,所谓的顿悟,所谓的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这一首诗也最有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上去很美,但做下来太苦太难。所以,现在社会上就很少见到真正做学问的了。因为学问首先是“内圣外王”里的“内圣”,是向自己内心而求的,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传习录所阐述的哲理,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问题是,花花世界、鸳鸯蝴蝶,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竟没有多少人舍了这俗尘,往心问道了。这是闲话。
但是用这三个境界,来对应《论语》学而篇的这几句,似乎又有所不妥。而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提到的三个境界,应该更合适一些。这另外的三个境界是:第一,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第二,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第三,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这三个境界,正好对应了学而开篇这节的三句,和王国维的一样,也是逐步递进的。首先说,自己通过学习,不断实践验证,越来越高兴;所以自己每天过得都非常丰富,一天的收获相当于两天。而后再说,有很多人听说自己学有所得,就过来和自己共同参悟,自己把学习心得和大家分享,互相印证,大家感觉这么一交流、一印证,学习效果比读死书要好得多了。第三点就有点佛家的顿悟在里面,和王国维的第三点有点像,看来最终的结果还是一致的,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都求最后的这个“果”,其实也不叫“果”,就是最后的回归而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哪里学起到哪里结束。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所谓灯火阑珊处,夜放花千树。
关于这段的翻译,几位大家多少有些区别。比如“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有作“复习”的,有作“实习”的,等等。个人观点,比较支持翻译作“实习”。因为最终目的是实现内圣外王。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