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

注: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

一、 发病机制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膜屏障,粘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构成胃粘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GU,DU的发病机制上有不同之处,前者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后者为侵袭因素增强。

i. Hp感染是Peptic Ulcer的主要病因。

1. Hp凭借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型粘膜(胃和有胃化生的是;十二指肠粘膜)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粘膜的防御-修复机制

毒力因子作用:a Hp的定植部位在胃粘膜上皮表面和粘液底层;一般胃窦部Hp数量较多胃体和胃底较少,也可栖居于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Hp菌体呈螺旋形,一端有鞭毛,为其提供动力,可运动穿越粘液层。Hp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成为氨和CO2。氨在Hp周围形成“氨云”,中和周围胃酸,从而保护Hp. Hp存在粘附因子,胃上皮存在其特异性受体,故Hp可特异地粘附在胃上皮,使其毒素容易作用于上皮细胞。

八、 病理

GU与DU形态相似,GU多位于胃小弯,愈近幽门愈多见,胃窦部尤为多见,罕见于胃大弯,胃底,胃前壁或胃后壁。溃疡通常只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5cm 内,少数可达4cm。DU溃疡一般较GU小而浅,直径多在1cm内。

溃疡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周围粘膜可有轻度水肿,粘膜皱襞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处的粘摸至肌层可完全被破坏,由肉芽组织或瘢痕组织取代。

镜下 溃疡底大致由四层组织构成;最表层由一薄层纤维素渗出物和坏死的细胞碎片覆盖(坏死层);其下层是以N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层);再下是新鲜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层);最下层是由肉芽组织变成纤维瘢痕组织(疤痕层)。在疤痕组织中的小动脉血管因增殖性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有血栓形成,这种血管改变可防止血管溃破,出血,但不利于组织的再生和溃疡的修复。在溃疡边缘常见粘膜肌层与固有肌层相粘连或愈着。溃疡底部神经节和神经纤维变性和短裂。有时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可能与疼痛症状有关。

消化性溃疡复发指标(消化内科笔记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