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亲子鉴定,对于现代人来说太容易了。只需要一滴血,借助现代医学技术,分分钟就能得出结果。但是对于古人来讲,着实不易。但是聪明的古人,绝不会因此止步,他们经过研判和发现,提出了“滴血认亲”的理论。
另外,在古装影视剧里我们常常也会看到“滴血认亲”的场景。尤其是《甄嬛传》,皇后咬定六阿哥是甄嬛和太医温实初所生,一场“滴血认亲”的大戏将整部剧推到了高潮,也成为深深印在每个人心底的场景。
那么,在古代这种“滴血认亲”的亲子鉴定,到底准不准?靠谱吗?
据史书考究,古代滴血认亲大概起源于三国时期,并兴起和流行了将近2000年。在不发达的古代,这种方法一直被奉为圭臬,没有人怀疑。
一般来讲,古代的“滴血认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滴骨法:就是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骸骨上,如果能够渗入,则说明有血缘关系;另一种是合血法,滴血在碗中,能够融合的就是亲生骨肉。《甄嬛传》里的“滴血认亲”片段,采用的就是“合血法”。
宋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家宋慈,就曾在著作《洗冤集录》里,记载了“滴骨法”的亲子鉴定法:
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按现代法医学理论分析,滴骨验亲缺乏科学依据。
因为骨骼无论保存在露天还是埋藏在泥里,经过较长时间,软组织都会经过腐败完全溶解消失。这时候,滴入任何人的血液,都会被浸入。
而如果骨骼未干枯,结构完整、表面还存有软组织时,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不会发生浸入的现象。所以,首先“滴骨法”的鉴定,原本就是错误的,连宋慈也犯了错。
那么,“合血法”呢?有没有道理?专家研究指出,合血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离科学结论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合血法背后的原理,是不同个体的血液中,化学成分会有所差异,成分相同的会相容,不同的则不相容。简单地说:就是同型血相容,异型血凝集。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血型通常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其中有些型又被细分为纯合型与杂合型, 如A型可细分为AA和AO型;B型可分为BB或BO。
这时候,只要两个人的血型一致,基本上都是可以相融的。通常来讲,子女之血型来自于父母,所以会出现相融的现象,但是离准确的亲子鉴定还相去甚远。
与此同时,合血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盛水的器皿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血在水压的压迫下就会非常容易裂开,肉眼望去,就是融合的表现。而水温非常低的时候,血液滴进去就会迅速凝结,当然不会融合在一起了。
读者们,关于“滴血认亲”的说法,大家有怎样看法呢?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