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两种版本的关于苏东坡的传记,虽然采取的呈现方式不同,但是当从内容的角度,从人格魅力的层面对其进行关照的时候,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在感慨良多中思来想去,我想用“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诗来概括其的一身应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苏轼赤壁赋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苏轼赤壁赋秋水共长天一色(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赤壁赋秋水共长天一色

读罢两种版本的关于苏东坡的传记,虽然采取的呈现方式不同,但是当从内容的角度,从人格魅力的层面对其进行关照的时候,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在感慨良多中思来想去,我想用“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诗来概括其的一身应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出生在巴蜀大地,眉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滋养了苏轼的情性,成就了其独特的人格品性。从个体生存的层面上说,苏轼的人生轨迹真的似九曲黄河十八弯,坎坎坷坷,叠叠荡荡,没有一马平川的辽阔的视域,也许正是这样的人生坐标的勾勒,所以才会有中国乃至世界所独一无二的苏轼,其堪称是文化人物中的精英,文士的脊梁,没有哪一个可以和他比肩。这里不是刻意拔高他的的人格,也不是以一种膜拜的情绪化的思维来为他涂抹色彩,戴上桂冠。

作为一个文人,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和熏陶,他知道应该以积极入世的进取之心跻身官场,谋取一官半职,进而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古代圣贤的教育;作为一个血肉之躯,只有实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才能真正彰显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不虚此行。也许正是这样,所以他凭着一颗火热的心,凭着血气方刚的秉性,民与官的碑界前毫无顾忌,勇往直前,虽然阴差阳错屈居第二,和其内敛而略显忧郁的弟弟同登科举,这样的斐然成绩,足以让巴蜀大地,眉山山水和诡谲的官场震荡。但是也许正是由于太锋芒毕露。年少轻狂,为其接下来的仕途之旅留下太多的阴霾,有时候浓的化不开,甚至把其推向死亡的边缘。

作为巴蜀的汉子,苏轼深谙自己作为一个士子身上所承载的东西,所以不论其居庙堂之高也好,还是处江湖之远,其都是用一种坦荡和大度去关照应该关照的人和事。身处官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本应该为名缰利锁所囿,但是他却能够放浪大化,视其为云烟,也正是这样,他才能游刃有余的处理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政务。为官一方,政通民安,一派的祥和,所以才会有万民痛哭送苏子的感人场面。也许这就是儒家 “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践行而收到的效果吧。

当然,可以肯定,苏轼当初在身体力行的为黎民百姓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不可能是怀着沽名钓誉之心去为之,毕竟在任何的事情在没有完成的时候其不可能预见到结果的。对他而言,做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文人该做的分内之事,功过自有评说。正是怀着一份坦然,所以他能够无需顾及太多而做着惠及苍生的事情,虽不是鞠躬尽瘁,但也是殚精竭虑。身处自古繁华的苏杭是这样,谪居近乎不毛之地的荒蛮之所也是这样。这就是苏轼,达时能够高歌长啸,似神仙;穷时依然是傲视群小,即使内心独自咀嚼痛苦,也要用微笑去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我们可以高唱,但是当自己真正处在漩涡之中时,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崇高的人有时候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的。苏轼的孤独也一样,很多是不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了解和感受到的。纵有辅政的宰相之才,但是因为群小的横亘其间,往往使其无力回天,欲说还休;一个韩琦三番五次足以使其举步维艰,虽然有欧阳修的极力保荐;而一个章惇,曾经的莫逆之交,在其得势之时,向苏轼频放明暗箭,足以让其在鬼门关徘徊多次,真的是九死一生。就是这样的人,在其从高位跌至人生和事业的低谷的时候,因为考虑到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生怕被苏轼报复,也会胆战心惊的向苏子求情。面对曾经的恩恩怨怨,苏轼仅仅是淡然一笑,然后送去自己对他的美好祝福。暂时撇开其他的,单就这一点足以让后来者仰视了。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苏子这样做时,绝对不会经过痛苦的煎熬和激烈的斗争,因为他的胸襟,他的高山仰止的品格注定其行动的轻松。面对群小他是如此的淡定和从容,而对于至交和后来者,他更是不遗余力的倾其所有的去帮助和提携。不是因为位高权重,而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正是因为其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给予,所以在其屡遭奸佞陷害时,那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没有失掉良知的有识之士会在后面默默的伸出援助之手,送去一丝温暖,一杯香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自古文士多风流,苏轼也不例外。但是其的风流不是白居易式、柳永式的,更不像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式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正是古代士子挑灯苦读的动力所在。但是对于苏轼而言,其跻身上层后,不是因为有颜如玉和黄金屋而陶醉其中纸醉金迷式的生活。对他来说,践行儒家之思,则是首要之务。所以对于男女之事,其不是混迹于烟雨楼台,不是陶醉声色之中。就其一生而言,钟情于三王则是令很多才子低眉的。王弗之贤,闰之之璞,朝云之艳。

三个女人相伴其左右才使这个世间奇男子能够坦然游走于世间各处,才能从世间百态中汲取更多的养料,这为成就一个旷世才子积淀了丰厚的资本。正是这样,苏子感恩于上苍的恩赐,所以对于三个女人其是倍加的珍惜。作为一个文人,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她们表达着自己的感激。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人间的绝唱没有哪一个可以企及,而这种绝唱不是写给烟花之女,而是写给离开自己十几年的妻子。

滚滚红尘东逝水,该去的都化作历史的尘埃。但是对于苏子,肉体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可是精神的种子不会因为历史的更迭而糜烂,反而会在历史大潮的淘洗中汲取精华,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而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的食粮则足够让我们尽情消受的了。这就是苏子,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的修炼者。虽然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罗列灿若群星的士林,像他这样的个体生命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人比他更丰富。虽然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但是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和深度。虽然生活在古代,但是比现代人更现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