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这里的季氏指的是季康子,之前已经反复说过鲁国三桓的事情了,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这句话说三桓季氏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周公。但是冉求做了他们的家臣后,依然帮助季氏家族聚敛财富,这引起了孔子的强烈不满。

这件事情的原委记载在《左传》是鲁哀公十一年的事情。原文是这样的: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季孙想要按田亩征税,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丘不懂得这个。”问了三次,最后说:“您是国家的老人,等着您的意见办事,为什么您不说话呢?”孔子不作正式答复,私下对冉有说:“君子推行政事,要根据礼来衡量:施舍要力求丰厚,事情要做得适当,赋敛要尽量微薄。如果这样,那么照我看来也就够了。如果不根据礼来衡量,而贪婪没有满足,那么虽然按田亩征税,还会不够的。而且季孙如果要办事合于法度,那么周公的典章就在那里。如果要随便办事,又何必征求意见呢?”季孙不听。

简单的说就是季子打算按田亩征赋,让冉求征寻孔子的意见。孔子表面不说啥,但私下对冉求讲了一番大道理,明确表示反对。

最终的结果是冉求不顾老师的反对,帮季氏推行新的田亩赋税。孔子公开表示不再认冉求是自己的门生,并且鼓励其他学生打着旗鼓去声讨冉求。这也是孔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次最严重的冲突。

事情交代完了,具体的是非曲直我就不多说了。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话题,以后是时间再说。

论语先进篇第78篇(论语通读先进篇)(1)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颛孙师过头了,卜商不足。”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足都一样。”

师是颛孙师,也就是我们前面学习遇到过的子张。商是卜商,也就是子夏。前面都说过,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首先,“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此。

第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而是讲了“中庸”的道理。

《中庸》里就专门讨论了这个“过犹不及”的思想。“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朱熹跟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这里讲了两组对照,大道不明不行的原因都是没有行中庸,知者跟贤者都过了,而愚者和不肖者是不及。

那该怎么办呢?下面还有一句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意思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不过头也非不及,行中道以教化天下人民,所以才被称为至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