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上一章里,我们论述了什么是客观,但这还不足以说明物质的定义,接下来,我们将对存在进行论述。

什么是存在?

在谈论存在之前,首先需要明白感性和理性,这是论述存在的前提。我们知道,人类具有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耳朵、手、皮肤等),通过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能力,称为感性;通过感性得到的认识称为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基础上,人类具有的整理、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考的能力称为理性;由理性得到的认识称为理性认识(详细内容在下卷中进行论述)。

明白了感性和理性,我们就可以给“存在”下一个定义:存在是指人通过行动(广义的)所能感知到的或认识到的。人们是这样认识存在的:我们具有感觉器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可以搜集到自身和外部环境中产生的信息,信息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给这个信息以一个名称,这时,产生了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产生了理性认识。通过感性和理性所能认识到的即是存在。

存在与虚空(十五存在与虚无)(1)

这里有两点需要重点指出:一、不能把人的行动(广义的)的感知等同于感性认识。通过感性所得到的感知是有限的。例如,眼睛只能看到视野之内的物体,超出视野之外的物体,我们是无法感知的。这能说明超过感性认识之外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呢?回答:不能。英国哲学家休谟说:阳光照在石头上,石头会发热,人们就会认为是阳光(原因)导致石头发热(结果)。他认为,人们只能感知到阳光照在石头上和石头发热这两种独立的现象,至于阳光导致石头发热的现象,是人们没有观察到的,所以,阳光导致石头发热是不可靠的,即因果律不是绝对的。由此,他进一步认为,因果律实质上只是人们的一种思维逻辑,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对于休谟的结论,我们是赞同的,但是他的解释是错误的,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详细内容在后文中进行论述)。休谟把感性认识作为人的全部认识,这是他的理论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经验主义哲学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理性认识必须要经过验证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感知,这也是理性认识再返回到感性认识的过程(详细内容会在下一卷中进行论述)。

关于存在,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佛教所讲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现代的很多人把“色”理解为美色。把美女和红粉骷髅作对比,得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释迦牟尼在一次为僧人们讲经时提到的观点。当时,他和僧人们坐在一个庭院里。他指着墙问:“你们能看到什么?”僧人回答:“能看到墙”。再问:“还能看到什么?”回答:“什么都看不到了。”然后,他指向大门,此时的大门是敞开的,问道:“你们能看到什么?”僧人回答:“能看到门外的树木、阁楼、大地、天空,……”。释迦牟尼说:“刚才除了墙以外,什么也看不到,是因为有墙的阻隔,这是色。现在没有墙的阻隔,则能看到很多东西,这是空,即是虚无。”

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认识极为有限。所以,认为无法看到、听到、触摸到的即是虚无。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凭借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发现:“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充满了空气和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电子等)。只是由于它们太小了,人们的感官无法感知到。所以,用现在的观点来解释这句话:色是有形的物质,空是无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物质都属于物质。这才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正解。

存在与虚空(十五存在与虚无)(2)

与存在相对立的是虚无。虚无是指不存在,即人通过行动(广义的)无法感知到。

“虚无”有三种含义:第一种,虚无是指人的感性所无法感知到;第二种,虚无指构成物体的材质和运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三种,虚无是指不存在任何物质。

虚无的第一种含义是指人的感性所无法感知到的。感性是人们感知物质存在的基础,所以,当我们的感性无法感知时,人们常常会认为物体不存在,即虚无。例如,空气曾经是人类的感性所无法感知到的,所以在拉瓦锡发现空气之前,人们不知道空气的存在。

与之相近的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观点,他在《存在与虚无》中说:“我与一个朋友约定在咖啡馆见面,到了约定时间,这个朋友并没有按时到达。这时,他认为朋友是不存在的,即是虚无的。等朋友到达后,则又从虚无转变为存在”。这种对虚无的定义无疑是草率的。在朋友没有到达时,他可能正在赶来的路上,也可能因为意外而受伤,甚至死去,等等。总之,各种的可能性太多了。因此,萨特所讲的虚无实际上是错误的,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因为朋友不在,而认为他不存在,即使他确实有不存在的可能。因为只有确定他确实不存在了,才能认为他是虚无的。

萨特对虚无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原因大概是他把存在和虚无限定在了感性的范围之内。即是说,人的感性所能感知到的即是存在,不能感知到的即是虚无。这就忽略了理性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感性是我们认识物体的存在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把对物体的认识只局限于感性之内。否则,我们的对虚无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第一种含义,从而产生错误的观念。

虚无的第二种含义是指构成物体的材质及其运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例如,一个人在死亡以后,人们会认为这个人没有了,即人不存在了。或者因为火灾,财产损失殆尽,人们会认为财产没了,即财产不存在了。这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虚无。在这种虚无下,对于具体的某个物体来说,它确实是不存在了。但对于物质来说,这个物体只是从一种形态的存在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存在。所以,这种虚无仍然是以存在为基础的。因此,这种虚无又可以称为存在的虚无,它是物体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的转换。比较典型例子是化学,研究物质的转换是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水变成氢气和氧气。水不存在了,但它变为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仍是存在的。不管是水还是氢气、氧气,它们实际上都是存在的,只是存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

存在与虚空(十五存在与虚无)(3)

虚无的第三种含义是指不存在任何物质,又称为彻底的虚无。在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较低,人类的认知极为有限,会产生这种虚无的概念。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结果发现,世界都是物质的,即都是存在的。即使尚存在不能感知的物体,也是因为人类尚没有发展出可以感知这种物体的方法和工具,而不是没有物质。例如,在天文学中存在着一种天文现象:“黑洞”。早在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通过计算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得到了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宇宙中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天体”,即“黑洞”。2019年,首张黑洞照片面世,但这张照片是经过处理的。因为凭借人类现代的科学方法和工具,无法直接观测黑洞,只能借由间接的方式(绕行黑洞的恒星或星际云气团)来得知它的存在和质量。所以,根据人类现有的经验来说,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虚无。所以,这种虚无只是作为概念的存在。

当然,如果人类在未来真的发现了没有任何物质的虚无,那么,“虚无”就从概念变为实际的存在。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虚无是指不存在,即不能被人们发现,所以,虚无才能存在。如果虚无可以被人们发现,就从不存在变为存在,这时,成为存在的虚无也就不能被称为虚无了。所以,如果现在让我回答彻底的虚无是否存在?我只能回答:不存在。也许这就是它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彻底的虚无,常常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而表现出来的。当人们陷入深度的迷茫和空虚时,常会感觉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即便宇宙万物都在人们的面前,也会被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一切的存在都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把存在当作了不存在。这就是彻底的虚无。

因此,虚无的第一个种含义,是错误的虚无。虚无的第二种层次,才是人们所认为的虚无,但是,这种虚无是存在的虚无,存在是其前提。虚无的第三个层次,是不存在的虚无,或者说,只能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表现而存在。

至此,我们把存在与虚无分析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