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1)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身份证是很重要的。买机票车票、坐高铁飞机、住酒店民宿、办银行卡信用卡,都是需要出示身份证。

不知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既然现在身份证的需求如此广泛,没有身份证简直是寸步难行。那么古代呢?古人有没有身份证?他们如何证明“我就是我”?

1.最早的身份证——战国“照身帖”

最早的身份证,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著名的“商鞅变法”的策划者与发动者。与此同时,商鞅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身份证,也就是“照身帖”。

《史记》记载,商鞅有一次要入住客栈,因为没有带“照身帖”,店家害怕犯法,拒绝商鞅入住。但在《史记》的原文中,店主要求出示的只是“验”,也就是身份证明。

那“照身帖”这个名字,又是从哪来的?其实,这是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在小说《东周列国志》里杜撰的。不过由于这个名称流传甚广,咱们干脆也就这么称呼。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2)

这个初代身份证到底是啥样的呢?后人想象出它的大概样子:把一块竹板或者木板打磨光滑,上面写着持有者的姓名、职业、头像、籍贯等信息,由官方统一发放。出行的时候,过路、住店都要用到。

当时,商鞅为了让变法有效实行,就颁布了严刑峻法,所以,那个店家因为害怕犯法,才会拒绝他入住。你看,商鞅制定了法律,却又受限于此,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叫“作法自毙”。

不过细细看来,“照身帖”更像是一种出行的凭证,而不是我们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手一个的身份证。因为政府想要掌握百姓的信息,进行收税、服役,只要通过户籍册就行了。再说了,古代中国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一般是不会离开自己的田地的,人口流动性不大,人手一个身份证,反而没有太大意义。

想想也是,古代百姓那么苦苦,大部分都毫无身份可言,要啥身份证呢,可是,对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来说呢?那就不一样了。

2.各个朝代的身份凭证

在古代,如果是个官员,身份凭证那就是很有必要的。

假如你穿越到唐朝,正赶上入宫上朝,官员们都非常有秩序地排队进宫,你发现这正是一睹皇帝龙颜的大好机会。于是你兴奋无比,正在头脑风暴,思索着怎样才能毫无破绽地插队混进去……

且慢,我必须要劝退你!虽然不知道你从哪儿弄了一身官服,穿上也挺像那么回事儿,但你缺了一样关键的物件儿——鱼符。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3)

鱼符 拓片

没有鱼符却想擅闯皇宫,以为宫门口站着的侍卫都是摆pose的吗?像你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要是被抓住、然后分分钟掉脑袋的。想要进宫面圣,上朝打卡,得有鱼符傍身才有资格。

鱼符是隋朝时出现一种新型的身份证明,使用者仅限于官员。那么鱼符长啥样呢?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4)

鱼符的外观就是鱼的形状,结构上分左、右两半。左符放在内庭作为“底根”,右符则由持有人随身携带,合在一起,就可以作为身份证明。按《新唐书》的说法,“随身鱼符,以明贵贱,应召命”。在唐朝,假如您拥有这种身份证,那您还真是“有身份的人”。

这种身份凭证,在制作工艺上,还与时俱进,大概也是和咱们今天的身份证一样,讲究一个防伪。唐高宗时期为增强鱼符的保密性及装饰性,为其配备了相对应等级的袋子,并按照品级装饰着金银铜,这种袋子就被称为“鱼袋”。到了武则天在位期间,改成了龟符和龟袋,因为龟寓意的是长寿,也算是很吉利了。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5)

龟袋

宋朝延续唐朝的鱼袋制度。这时的鱼袋里已经没有了鱼符,它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来彰显官员们的身份地位与等级。但从本质上来说,它还是一种袋子,就像爱马仕和地摊上十几块的包一样,都是包包,都是拿来装东西的,不装鱼符的话,空着多浪费。

当时的官员们也是这样想的,他们会将鱼袋充分利用。怎么个利用法?稍稍动下脑,鱼袋变钱包。往空着的鱼袋里装点碎金子碎银子,在进宫时偷偷打点在宫里做事的人。对于这种聪明的做法,宫里当差的人自然认为是极好的,纷纷竖起大拇指说:“赞赞赞!”

到了明朝,鱼袋便不再沿用,身份证明改用“牙牌”。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6)

牙牌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7)

牙牌呢,是一种比较轻薄的小片儿,上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属单位等信息。用以制作牙牌的材质不局限于一两种,有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其形状跟现在的名片类似,便于携带是它的一大优点。

明朝人记载说:“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意思是但凡在府内出入的人,无论何种身份,都得带着牙牌。《水浒传》里面也有类似的记载:梁山好汉柴进混进皇宫大内,靠的就是“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上有小小金牌一个,凿着‘与民同乐’四字”。这些都是身份证明。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8)

腰牌

清朝依然延续了明朝的“牙牌”制度。略有不同的是,在清朝,这种身份证被称为“腰牌”。

另外,清代的身份证明还解锁了前几个朝代所未有的新姿势。比如,很多人爱看《甄嬛传》《延禧攻略》:皇帝中意哪个妃子,就将其“牌”翻过来,以此选择侍寝之人。这就是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翻牌子”。因为翻的牌子上方是绿色的,所以被翻的牌子叫做“绿头牌”。可以说,绿头牌相当于清朝妃子们的“身份证”。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9)

事实上,“绿头牌”在清朝可不是仅仅只有这一种作用,皇帝召见大臣也可以用绿头牌。

清朝“铁帽子王”昭梿热衷于著述,在他的名作《啸亭杂录》中,有着这样的一段文字:“凡召见、引见等名次,皆用粉牌书名,雁行以进;王、贝勒用红头牌,公以下皆用绿头牌,缮写姓名、籍贯及入仕年岁、出师勋绩诸事,以便上之观览焉。”

意思是皇帝每次召见王公大臣有一定的次序,其方式是用粉牌写上大臣名字进奉,王公贝勒用红头牌,公以下用绿头牌,牌上写着姓名籍贯及当官年岁、政绩功绩等事,以便皇帝御览。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10)

这段记录中的“红头牌”,与“绿头牌”功能是一样的,其红绿两个颜色主要用于区分觐见皇帝之人的身份与等级地位。

总之,这些身份证是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的,只有权贵、官员们才能拥有,可以称之为“贵族版高级身份证”了。

3.身份冒用怎么办?防伪措施不可少

说了这么多不同的身份凭证,可以发现这些“身份证”总体是向着更方便携带发展的,这点很赞。但你们有没有发现,跟现代身份证比起来,这些身份凭证都存在一点不足:有被伪造的风险。

无论是鱼符,还是牙牌,跟现代身份证的印刷、数字防伪技术相比,都是非常容易伪造的。即使古代没有人用他人身份证贷款,也没有办法办理、盗刷信用卡,但身份被冒用的后果,想想也是挺严重的。

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虽然条件有限,但古人也会使用一些防伪手段,比如前面提过的唐宋时期的鱼袋和龟袋。

唐高宗在位时,曾一度为鱼符能被伪造而伤透了脑筋。所以后来配备鱼袋,除了装饰,也有区分身份等级的作用。武则天的龟袋沿用这一规定:三品以上才能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只能用铜饰。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11)

咱们今天还经常用一个词来形容女生的优质结婚对象,那就是“金龟婿”。这词儿就是从龟袋这里来的。如此看来,这金龟婿至少得是官至三品及以上的朝廷大员了,也确实算是人类高质量男性了。

这些措施提高了伪造的难度,算是个防伪的好办法。

历史上的金龟婿(古代身份证的进化史)(12)

刻着“借者与借予者同罪”

明清时期的牙牌、腰牌,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属单位等信息,这样的“身份证”更轻薄,便于携带,但是伪造起来也更简单。因此,为了震慑那些冒用身份证的人,往往还会在牌上特别注明伪造、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比如出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块明代铜牌,上面就刻着“借者与借予者同罪”。

清朝高级点的腰牌上,竟然还把持牌人的面部特征也写清楚,提高了冒用身份的难度。比如京剧巨咖谭鑫培,谭天王曾有一次应召到宫中唱戏,进宫时所用的腰牌上面就刻着:“谭鑫培,五十一岁,面黄无须。”

虽然这种腰牌与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区别很大,更像是一种出入证,但毕竟也属于证明身份的牌子,咱们姑且把它当成身份证来说吧。

用上此种“面部识别技术”,腰牌如若丢失,他人也没法“解锁”,自然就没法冒用。虽然影像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通过此种防伪手段,至少能减少一些盗用身份的案件。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