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智慧超群,力挽狂澜,堪称中唐第一贤相

唐玄宗时著名的贤相是什么(他智慧超群力挽狂澜)(1)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这首诗是唐朝奇人李泌七岁时所作。《三字经》里有:“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这里的“泌”就是李泌。

提到李泌,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实,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人们不熟悉他的原因,是因为史书往往是儒家写的,而李泌却是道家人物。所以,难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李泌是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也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实际上的宰相。但他不担任实职,也就是不“坐班”,皇帝有事找他,他就出来帮个忙,帮皇帝把事办了,就隐居,他是南岳第钦赐的隐士。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粪土,在肃宗、代宗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同意了德宗皇帝的请求,以六十七岁高龄出任宰相,虽然执政的时间很短,可李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淡泊明志,清静无为,灵活地运用黄老拨乱反正之道,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神仙。就是今天看来也让人感觉他就是神人。南怀瑾先生非常推崇郭子仪,但他同时认为,郭子仪得到了李泌的幕后策划,这是有道理的。

之所以用李泌的小诗开头,因为,这首小诗蕴含了极高的人生智慧。这首小诗是怎么来的呢?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唐玄宗在长安举行了一次神童选拔赛。皇亲贵胄趋之若鹜,皆希望利用这次机会得到皇上的赏识。

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率先登台,舌战群童,脱颖而出。唐玄宗非常高兴,他将员俶叫到身边,大加赞赏,问道:“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坦陈:“回皇上,有,我的表弟李泌,虽然今年刚刚七岁,其才学我自叹弗如。”唐玄宗龙颜大悦,立刻着人飞马去把李泌接到皇宫。当李泌来到宫中觐见时,唐玄宗正与宰相燕公张说对弈。见李泌到来,唐玄宗命张说以围棋为题,试试李泌的才气。张说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稍假思索,立即对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李泌的诗,句句不离棋,而无棋字,令玄宗惊诧莫名,叹道:真是天纵奇才啊!立即嘱咐李泌父母悉心教导,将来必成栋梁之材。后来,李泌果然不负众望,他智慧超群,力挽狂澜,功勋卓著,堪称中唐第一贤相。

一般人只看到这首诗是言棋的,其实,绝非如此简单,这里面隐含了李泌高明的处世之道,人生在世,正确处理方圆动静之间的关系是关系一生的安全和幸福。“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李泌用一生来实践了这四句话。

“方若行义”:所谓的做人“方”,就是指一个人做人有棱角,比较“冲”,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很难相处。太“方”的人,往往不管人情世故,不分场合,这样就很容易得罪人。

“方若行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即使行“方”却不得罪人,反而让人们认为他的行为非常适宜,符合规范。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李泌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贺知章曾经说:“这小子目如秋水,将来一定能做卿相。”宰相张九龄也非常喜欢这个“神童”,经常和他谈论只有大人才懂的事务。有一次,李泌听到张九龄对一个耿直的大臣颇有微词,而对一个才能平平,个性懦弱,非常听话的人有好感,正准备召他议事。李泌立即率直而“方”地对张九龄说:“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意思是:张九龄你平民出身,正是你素来正直无私才坐上了宰相的位置,难道你也喜欢俯首帖耳,能力低下,善于说好话的人吗?张九龄闻言大惊,顿时醒悟,连忙道歉,并从此称李泌为“小友”。

我们说,一个小孩怎么可以对高高在上的宰相如此无礼呢?这未免太“方”了吧?但他这个“方”却如同在推行正义,即“方若行义”,让人感觉正义凛然,铿锵有力,无可辩驳。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让张九龄感到“棱角”,反而让他刮目相看,以此奠定了他后来出人头地,叱咤风云的基础。这就是智慧的“方”。

“圆若用智”:所谓的“圆”就是指一个人做人太圆滑,八面玲珑,四处讨好,见人只说三分话,不管对错只点头。这样的圆滑就是虚伪,虚伪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别人信任的,大家表面很客气,其实心里是对你有防范的。

“圆若用智”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看起来圆滑妥协却不让人感到他是耍滑头,反而让人感到他在运用智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李泌为人该圆的时候,很“圆”,只要皇帝有事找他,他立即就去。天宝年间,玄宗召他来讲《老子》,他与皇太子兄弟们的关系搞得非常好。我们看,他欣然接受玄宗的召唤是“圆”,皇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与皇太子相处很好也是“圆”。

一个人如果仅仅是圆没有用,别人不会看重和信任你。李泌却用他的智慧让人们忽略了他的圆。安禄山造反,唐玄宗仓皇出逃,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到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向他请教,李泌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给他听。肃宗如梦初醒,大喜,要封他做官,他不干,坚持以客位的身份出力。肃宗无奈,也只好由他。后来只要碰到疑难的问题就找他请教,叫他先生而不名。

李泌的“圆”表现在,你找我帮忙,我就来,不得罪你。他的“智”在于,来了就能帮你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圆”就不是虚伪,不是讨好,不是混日子,而是在用智慧,这就是“圆若用智”。而那些谄媚之臣是只有“圆”没有“智”的奸佞小人,结局都很悲惨。

他坚辞不做官,看似不“圆”,其实是最大的“圆”,所谓“伴君如伴虎”,一旦做了官,皇帝天天颐指气使,肯定让你很难受。只有保持距离才能得到尊重,也才安全。每次和皇帝见面都很圆融。这里的关键就是“智”,没有智慧是达不到李泌的境界的。

“动若骋材”:所谓的“动”就是指做人很张扬,喜欢逞能,喜欢出头。正如传统的经验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于强出头,喜欢动的人,大家出于羡慕嫉妒恨,往往群起而攻之。这样的人很容易使自己孤立无援,在社会立足很难。

“动若聘材”是意思是,一个人行为张扬不仅不让人感到讨厌嫉妒反而却让人感到他在发挥才能。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李泌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事的战乱时代;他所处的是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的朝廷。如何在这个异常复杂的环境中,既要为朝廷和天下苍生办事,又要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从而保全自己,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李泌是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的呢?李泌始终保持自己布衣、道士的身份,与权力中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别人眼里,他只是被皇帝请来帮忙的高人,他为国效力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面对这样一个随时准备隐居的道家高人,人们往往只有敬佩。《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你看,李泌推辞做官,穿白衣,白衣代表是平民。这等于告诉当权者,我李泌没有政治野心,这样就避免了被卷进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

李泌不仅时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诞的形式宣示于众。《唐国史补》卷上记载:“李相泌以虚诞自任。尝对客曰:‘令家人速洒扫,今夜洪崖先生来宿。’有人遗美酒一植,会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来,与君同倾。’”李泌说的洪崖和麻姑都是神仙,他说神仙来住宿或送酒来,无非是告诉别人他也是神仙,他的兴趣不在于人间,而在于仙界。大家不要担心我与大家争权夺利。

《资治通鉴》上说:“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大家看,“有谋略”让大家紧张和嫉妒,但“好谈神仙诡诞”,又让人感觉荒唐可笑。被轻视正是李泌的目的。到了德宗年间,李泌这个方法给自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麻烦,因为德宗皇帝偏偏热衷于鬼神,正因为如此,德宗死活要请李泌入朝做宰相。

在唐中期,很多能臣功臣都因为“动”,也就是积极主动办事立功而被奸臣害死,独独李泌全身而退,可见其“动若聘材”的智慧是何等高明。

“静若得意”:所谓的“静”就是一个人处于被冷落,默默无闻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是很无奈,无法施展才华,很可怜。

“静若得意”的意思是,一个人默默无闻不仅不让人感到消极失意,反而让人感到他看穿一切,心中得意,稳操胜券。如何做到呢?

李泌四次离开热闹的朝廷,回到山上静静地修行,人们却从来没有忘记他,并且认为他淡泊名利,智慧超群,追求自由,如神仙一般遂意。结果也正如人们所料,他四次被皇上请回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

一般人一旦离开了政治中心就意味着失意了,倒霉了,从此离开了众人的视线,很难东山再起。但李泌却与此相反,越离开越得意,他“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见《旧唐书·李泌传》),他潜入名山大川深处快乐地做隐士。所以,人们惊叹于李泌于静静中的得意,一切似乎早已在他的意料之中,从容不迫,潇洒进退,来去自由。这样的高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别人“静若失意”,他“静若得意”,李泌已经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

李泌与众人的区别在于,他是主动离开,主动“求静”,别人是“怕静”,离开是无奈。他离开后是神仙,别人离开就是落寞和潦倒。从这一点看,李泌一个道家人物,却还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境界。“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心养性,进退都过得十分充实,心情平静如水。

综上所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这十六个字告诉我们,中庸智慧不仅可以运用到进退之间、刚柔之间、动静之间、方圆之间、亲疏之间,甚至可以引申到敬畏与高傲之间、固执与盲从之间、刻意与随意之间、现实与梦想之间。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