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发射回顾(今晚22时04分天宫二号发射)(1)

看点1 舱内有写字桌

有床前灯 灯光米黄色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后,将有两位航天员入住天宫,他们将在那里工作和生活30天,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载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

在一个失重环境中生活30天,并不是一件易事。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总设计师朱枞鹏说,为给航天员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开展了宜居性设计,包括衣食住行,声光、舱内装饰、降低噪声等,并增加了一些辅助设施。

朱枞鹏介绍,这其中一个辅助设施,就是首次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使用可展开的多功能小平台。有了它,航天员可以在上面写字、吃饭、做一些科学实验,生活工作两不误。在通信方面,天宫二号上为航天员配备了蓝牙耳机和蓝牙音响便于天地通讯。

此外,舱内还用地板取代了地毯;舱内灯光则采用米黄色色调,亮度可手动调节,并为每个航天员安装了床前灯。

看点2 外形与天宫一号一样

力气更大了

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预计明年下半年陨落,完成它的使命。

作为后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基础上研制的,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太阳翼展宽约18.4米,重8.6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二者外形完全相同,承担的任务却不同:天宫一号是目标飞行器,主要执行的是和载人飞船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任务;而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具备太空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实验室,要第一次实现航天员30天驻留、第一次试验推进剂太空补加技术,以及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廖建林介绍,天宫二号不仅装备更豪华、装载量提高、内部环境更好,搭载的设备也更先进。

值得一提的是,天宫二号的系统设计是模块化的,也就是说它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更换和在轨维修,这在国内空间领域属于首创。

看点3 会带着一个小跟班在天上飞

做14项实验

作为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除了要验证航天员在轨中期驻留,还将开展14项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这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空间科学任务最多的一次。除此之外,还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与天宫二号伴飞开展联合试验。

天宫二号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两个舱段,利用其实验室平台的支持能力,空间应用系统安排了一批体现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发展方向的科学与应用任务。

主要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监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应用以及应用新技术试验等八个领域。

具体包括空间冷原子钟实验、综合材料制备实验、高等植物培养实验,伽玛暴偏振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与探测项目;宽波段成像光谱仪,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伴随卫星飞行试验等应用和新技术试验项目等,共计14项。

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后,也将会直接参与操作其中的两项实验,分别是综合材料制备实验和高等植物培养实验。

看点4 空间冷原子钟

3000万年误差一秒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装载有世界第一台在太空运行的冷原子钟,这个“长相”与我们日常所用的钟表完全不同的黑色圆柱体,有望实现10的负16次方秒量级的超高精度,将目前人类在太空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到2个数量级。

据介绍,日晷、水钟、沙漏等计时装置,其误差为一天15分钟。此后发明的机械钟表,一年误差约1秒。武平说:“这也就意味着这个钟在太空运行约3000万年才会产生1秒的误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将冷原子钟放置在太空,对其他卫星上的原子钟进行时频传递和校准,相比从地面向太空发射时间信号,由于避免了大气和电离层的种种干扰误差会更小。这一技术应用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其精度将大幅度提升。

看点5 种种水稻 种种拟南芥

在即将发射升空的天宫二号实验室内,高等植物培养也是众多科学任务中唯一的生命科学实验。

现实情况下,在微重力的太空种植植物更加困难。此次天宫二号所搭载的高等植物培养装置,就将在微重力的环境下,搭建起一个温度舒适、光照可控的迷你“温室”。这个温室内,所种植的是粮食作物的典型代表水稻和绿叶植物的典型代表拟南芥。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郑慧琼说,以前没有做过从种子到种子整个周期的生长实验,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次在空间进行种子到种子的实验。

郑慧琼说,这次从空间带回来的种子要分析,看看种子里面的成分有没有发生改变,改变原因是什么。

为获得植物太空发育全过程的图像,培养箱内还安装了三部相机,其中两部为可见光相机,另一部则为具有特殊功能的荧光相机,用来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开花基因。“植物开花与重力的关系,是这次空间实验我们要重点考察和研究的内容。”郑慧琼说。

看点6 探测宇宙奥秘

也要研究人体

天宫二号上还安排了伽玛暴偏振探测仪和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两项国际合作项目。其中,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由我国和欧空局的有关科研机构联合研制,是世界上首台高灵敏度测量伽玛暴偏振的专用设备。通过对伽玛暴和太阳耀斑进行高灵敏度偏振观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伽玛暴的本质,进而开展宇宙结构、起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

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项目,由中法两国科学家合作开展,将联合对航天员心血管功能的失重效应及调控机制进行研究。今年6、7月间,中国航天员叶光富还赴意大利参加了欧空局组织的洞穴训练。

看点7 还有香港中学生的三项实验

14日的发布会上,武平还透露,天宫二号飞行任务期间,将继续开展科普工作,其中包括香港中学生的三个实验项目。

这3个实验项目是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获奖的作品,分别是太空养蚕、“双摆实验”,以及“水膜反应”。

“这几项实验将有助于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微重力环境中事物的状态变化。”武平介绍说,任务期间还将安排航天员拍摄在轨试验的视频图片,积累相关数据资料,传回地面,为后续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供鲜活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