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盛夏的铜仁,群山郁郁葱葱,江河清水东流,着实惹人喜爱。

今年6月上旬,市生态环保局发布的《2020年铜仁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 98.9%;全市6条主要河流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100%;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铜仁什么时候建地级市(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1)

厚植绿色底色

自2015年,铜仁市“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我市又出台全域绿化“六绿”三年攻坚行动,不断厚植铜仁最鲜艳的底色——绿色。

近年来,铜仁着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先后制定了《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铜仁市“三线一单”,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市把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统筹实施好“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工程建设,厚植绿色屏障、做强生态长板,全面提高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全面提升“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颜值和气质。2020年,铜仁完成营造林40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06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49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2%,排名全省第二。

山水园林的铜仁,自然要突出绿色底色。去年,我市正式出台了《铜仁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规定我市新建医院、疗养院、学校、机关、部队、星级宾馆、度假村、公共文化设施等绿化用地面积不低于建设用地面积的35%;位于中心区外不低于40%。而单位附属绿地用地面积占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这一规定,对新开发地区进行了量化的绿色指标考核,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我市依托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有青山绿水、村村有田园山水的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城市公园和市民休闲空间,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环水绕、山水相依的“醉美”画卷。截至去年,我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79%,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582.3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74平方米,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27.69%。各县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均达到25%以上。

我市严格压实河长制、林长制责任,全力推进巡河、巡林常态化,着力推进重要流域、重点河湖、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生态修复,确保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绿色生态”已成为铜仁的“烫金”名片。目前,全市有3个国家级、2个省级、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1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矿山公园;1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国家级、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8个省级、2个县级森林公园。

铜仁什么时候建地级市(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2)

抓好污染防治

桃源铜仁,拒绝污染。铜仁市全市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固废治理战,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聚焦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制定出台《铜仁市中心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铜仁市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6%,均达到二级标准。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各县区空气质量全部达标,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7.7%。

全力推进生活垃圾焚烧,我市已全面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目前,全市共有两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分别为铜仁海创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德江中环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分别为600吨/天、500吨/天。

全力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制定《铜仁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方案》,完成所有地块质控审核和试点地块的布点方案编制工作,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全部完成自行监测,创建了土壤污染综合防治“铜仁模式”。 出台《铜仁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15个;划定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完成铜仁市“三线一单”编制工作。

稳步开展固废治理。完成全市产废单位信息备案769家,备案通过率98.09%。完成18家固废经营单位信息备案,完成率100%。完成危险废物转移1997批次。完成11个“清废行动”问题点位整改。

铜仁将环保督察视作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机遇,从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到加大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排放“十三五”减排任务指标超前完成。

过去五年,铜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铜仁什么时候建地级市(铜仁撤地设市10周年)(3)

实现绿色发展

傍晚纳凉,锦江河畔好出去处。时下,一条从清水桥头至三江公园的塑胶彩色沿江跑道镶嵌在锦江边上,来往人员熙熙攘攘,获得市民高度评价。除了彩色跑道,还科学布局了观景平台、景观铺装、文化墙、景观墙,一一矗立在锦江河畔。文化墙源于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与向往。步道内的花坛、风光带、公厕的阶梯也被装饰成不同色彩,为锦江河畔增添了一抹亮色。

当下去农村,很多公路旁水果飘香。印江昔浦村在村里的公路旁建起了水果市场,村民们集中摆摊,幸福洋溢脸上。现在满山都是‘摇钱树’,家家都有‘绿色银行’。全村近3000亩水果,年产值超900万元。

守好生态底线,才能守住富民“金线”。我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高质量推进“生态立市”工程,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方位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成果一起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绿色致富之路。

绿色惹人爱,绿色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全市依托绿色底色,按照“生态 旅游”“生态 文化”的理念,推动生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使得好山好水快速“变现”。今年“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35亿元。

我市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突出“小桥流水”,彰显“小家碧玉”,丰富“小城故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构建黔东工业聚集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三大区块”经济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东西部片区协调发展。

建设特色小镇,我市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打造一批百姓富、生态美、文化特、产业兴的黔东美镇升级版。

建设美丽乡村,围绕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推进新一轮小康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美乡村和田园综合体。

培育绿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风尚。我市通过“五城联创”,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引导全社会种绿、护绿、爱绿、用绿,引导形成绿色文化新风尚。

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铜仁正大放异彩。

(陈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