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北京中轴线”和大家见面了

人民公安报今日六七版推出大型系列融媒体报道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1)

一条北京中轴线,穿越时空,连接古今。

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钟楼,这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北京市从2011年启动了中轴线申遗工作。目前,北京中轴线已成为中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指出:“中轴线申遗保护是个大事,也是个契机,要以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离不开平安祥和的底色,离不开中轴线沿线北京市公安局广大民警的默默守护。即日起,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推出“平安·北京中轴线”大型系列融媒体报道,生动展示首都公安民警在守护北京中轴线平安祥和岁月中的付出和故事,呈现北京中轴线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今日6版、7版推出第一期“平安钟鼓楼”报道。

点击可放大图片↓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2)

“暮鼓晨钟”下的繁华,与你有关

“平安·北京中轴线”大型系列融媒体报道之平安钟鼓楼篇

_

从派出所出来,沿着豆腐池胡同向西200米,经过杨昌济故居,向南拐进钟楼湾胡同,再走330米,就到了人流熙攘的钟鼓楼下。

4月5日,清明的早晨,雨后初霁。57岁的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安定门派出所民警杨秀峰站在那里,目光穿过钟鼓楼广场上舞彩绸、踢毽子的人群,仿佛看到了自己30岁时的影子。派出所与钟鼓楼之间的这段路,杨秀峰走了27年。“那时候这里就很热闹。”他告诉记者。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记者在采访期间攀登景山、宁夏大厦、城市空间1921文化产业园、方家胡同小区等多处制高点寻找拍摄点位,最终4月7日在凯恒中心22层顶楼顶着大风拍摄了这张钟鼓楼全景。横屏欣赏4月7日清晨的钟鼓楼↓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3)

张铮摄

“暮鼓晨钟”,象征着国泰民安。数百年来,巍巍钟鼓楼俯瞰历史变迁,与市井生活相融;几十年来,北京民警默默守护钟鼓楼畔,与胡同百姓相和,共同诉说着古都北京的和合之美。

— 钟鼓楼 —

老北京城四方四正,中轴线贯穿南北。钟鼓楼镇守“古都之脊”北端,显得稳固庄重,又与周围胡同里清一色的平房院落相融,高低错落,彼此和谐。

钟鼓楼命途多舛,750余年来毁了建、坏了修,它们的作用无可替代。

戳链接,了解钟鼓楼的历史→关于北京钟鼓楼的这些事,你知道吗?

从1272年起,在元大都修建的钟鼓楼开始用声音报时。“暮鼓晨钟”回荡数百年,文武百官、平民百姓生息劳作皆以此为度。

到了民国,钟表逐渐普及,钟鼓楼报时中心的地位减弱。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楼停止了击鼓鸣钟。

拂去帝权象征的外衣,钟鼓楼仅作为古迹而存在,和老百姓更加亲近了。

起初,钟鼓楼转型为民众教育馆和电影院。鼓楼与钟楼之间的空地,成了热闹的平民市场,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号称“小天桥”。生于1929年的崔宝贤,十几岁就在这里撂地卖艺,她说,有唱大鼓的、变戏法的,还有卖小吃的、开茶馆的,干什么的都有。相声大师侯宝林当年也曾在这里撂地说相声。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4)

4月7日,民警在钟楼上巡逻,开展安全检查。

钟鼓楼独有的文化气质,也许就从那时起散发开来。

范来友在钟鼓楼下的胡同里住了60多年,在他的记忆里,钟鼓楼周边热闹,但也确实有些乱,上世纪90年代,这里形成了“大排档一条街”。“老有喝酒闹事的,派出所专门在大排档边设了点,民警就住在那儿盯着。”范来友说的派出所,就是安定门派出所。

戳链接,听范大爷讲述北京钟鼓楼的那些事儿→“想当年,这可是北京城里屈指可数的商业区!”

安定门派出所成立于1958年,坐落在豆腐池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距离钟鼓楼500多米。

“从建所那天起,守护钟鼓楼的安全,守护好这里的烟火气,就是我们所每一位民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安定门派出所所长谭兆云说。

戳链接,了解豆腐池胡同里派出所的故事→这里的民警有个“拿手绝活”!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5)

4月4日,民警冒雨在钟鼓楼广场上巡逻。

1987年、1989年,经过首次大修后的鼓楼、钟楼相继对外开放。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赵强记得,那时候古建筑防火、打击假证假票,有事就找安定门派出所民警。

那些年的春节,民警会到钟鼓楼上值守。作为钟楼湾社区的“片儿警”,杨秀峰在钟楼上值班最多,被大家笑称为北京钟楼上的“卡西莫多”。

戳链接,跟着民警“打卡”钟鼓楼→“卡西莫多”又来巡逻了?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壮美烟花踩下的“大脚印”从永定门起步,沿中轴线向北抵达钟鼓楼。那天,杨秀峰执勤,“脚印”就在他头顶上绽放。

— 胡同 —

站在鼓楼上北望,大大小小的胡同交错于脚下,青砖灰瓦,绿意丛丛。汪群英家祖上是满族镶红旗人,在钟楼湾胡同里住了五代。

胡同有胡同的好,烟火气足。赶上过年过节,剁饺子馅的声响和孩子们的嬉闹声在胡同里汇成一片。老北京人讲究“处街坊”,人情味儿很浓。但在汪群英的记忆里,早些年的胡同生活远称不上惬意。

钟鼓楼下的胡同里,独门独院的少,往往是十几户挤在一个大杂院里。房子不够住,各家又占地建小房。早年间都烧蜂窝煤,一家搭一个煤棚,又脏又乱。一条胡同就一间公共厕所,大清早的,厕所前总是排长队。

大杂院住久了,街坊发生纠纷甚至小冲突并不鲜见。派出所民警和居委会大妈就是调解纠纷、化解冲突的主力。“事不大,大妈们给说和说和。”汪群英说,“如果急了眼、动了手,咱民警就得给你带所里开展工作去。”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6)

4月8日,民警骑着电动车出警,穿梭在胡同里。

民警于占东1994年到安定门派出所工作,比杨秀峰还要早到两年,也在胡同里干了半辈子“片儿警”。“这里大案子少,家长里短多。”他说,上世纪90年代,社区民警的重点工作在“三防”——防盗、防火、防煤气中毒。

夏天热,屋里闷,居民睡觉不爱关门,民警就串胡同夜查,帮居民把门带上。秋天凉,黄叶飘落,民警和居民上房扫落叶,预防火灾。到了冬天,烧煤取暖,容易引发煤气中毒,民警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帮群众装风斗、清烟囱。此外,诸如猫上树、院门口板凳不见了等小事,老百姓也愿意找民警帮忙。社区民警对各个胡同了如指掌,哪个院子里枣树长得高,谁家几口人、做什么工作,都门儿清。

一年又一年,民警和胡同居民成了一家人。“家家都认识管片儿民警。”汪群英说,“有事找他们,准有回音。”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7)

4月7日,傍晚时分,放学的孩子与民警在鼓楼红墙下相遇。

— 新胡同 —

从安定门派出所出来一路向西,出了分司厅胡同穿过安定门内大街,再往北走600米,就到了五道营胡同西口。这条长632米、宽约6米的胡同,如今是深受年轻人青睐的一个街区。

五道营胡同里,灰瓦红门尽显古朴,沿街的咖啡馆、书店、酒吧很多都是网红店,复古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在这里,流淌着一种包容多元、古今融汇的气息。

社区民警张健雄说,20年前的五道营胡同里全是民居,北京奥运会前后,门店一个接一个开了起来。依着钟鼓楼和胡同东边的雍和宫,旅游旺季时,这里的游客川流不息,每日客流量可达4000人。

张健雄还带记者来到一家不起眼的酒吧门口,这就是许多知名乐队发迹的、传说中国内摇滚乐的圣地——SCHOOL酒吧。“最近每天晚上的演出都排满了,我们所里都安排民警做好夜巡,做到安全第一,让大家尽情享受音乐。”

虽说成了商业街,但五道营胡同两旁还有181户居民。“游客多了,难免影响居民。”安定门派出所政委甄猛告诉记者,民警成了商户、游客和居民之间的桥梁,既守一方宁静祥和,也护一方热闹平安。

胡同的新生有迹可循。进入21世纪,胡同里进行煤改电,电取暖方便又安全。胡同环境日益整洁,公厕的密度、卫生状况也大为改观。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8)

4月9日,民警在鼓楼东大街为游客指路。

2011年,北京启动中轴线申遗工作;2012年12月,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启动。钟鼓楼地区的历史风貌、环境品质提升开始加速,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戳链接,听小朋友讲述钟鼓楼的故事→“叔叔,您知道北京钟鼓楼的故事吗?”

退休民警李劲松记得,2017年,东城区启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后,他被指派专门负责治理辖区内的违规“开墙打洞”。“为了让居民配合,让大伙有更好的居住环境,我舌头都聊木了。”李劲松说,所有努力都没有白费,箭厂南巷17号有一个大门楼,是个老建筑,两侧违规建筑拆除后,它露出了古色古香的真面目,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工作之余,李劲松创作了90余幅绘画作品,记录了这些胡同变美的过程与民警忙碌的身影。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9)

4月3日,各地游客在地安门外大街打卡留影。

上世纪90年代,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北京胡同的衰败与没落:“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如今,钟鼓楼上,风景契阔;钟鼓楼下,繁华依旧。胡同早已不见那位作家笔下的落败风光。

2021年,钟鼓楼地区启动申请式退租项目,居民自愿选择“去或留”。范来友、汪群英都选择留下,他们说:“现在住在胡同,方便、安全又舒适,舍不得离开。”

人民会用脚投票。

钟鼓楼一带的巨变,成为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一朵浪花,奔腾不止……

/ “留白”亮出广阔天地/

一线随笔——谢俊思

1925年,京兆尹薛笃弼将钟鼓楼之间的空地辟为平民市场,繁盛一时。1949年后,这里曾被改造成居民区,又成为小饭馆、小商店聚集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大排档一条街”。

1999年,这块空地由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改建成广场,又一度成为停车场。2012年年底,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启动,2014年完成扩建,这块空地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

假若给钟鼓楼画一幅画,那么这块空地就是画中的留白。绘画要留白,古都也需要留白,于方寸之间勾勒天地,于无画之处生出妙境。

还“空”于民,算的是大账;整治环境,谋的是长远。

2017年,东城区启动“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启动钟鼓楼地区申请式退租和保护性修缮项目;2022年,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恢复整洁清朗的“第五立面”,亮出平缓开阔的天际线。

但留白的过程并不容易,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轩深有体会:“一些居民有顾虑,安定门派出所民警就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最后使工程达到预期效果。”通过修缮、维护、翻建,钟鼓楼周边恢复了原有的空间尺度和人文尺度。最终受益的是居民。

老舍在《想北平》中写道:“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如今,抬头能看见红墙黄瓦的鼓楼、灰墙绿瓦的钟楼,低头有绿意盎然的“门前花园”,耳边虫鸣鸟叫、鸽哨悠扬。这就是老北京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 独特的钟鼓楼 真实可爱的民警/

记者手记——张耀宇

“我走在鼓楼下面,路在堵着。雨后的阳光散落,人们都出来了……”歌手赵雷的一首《鼓楼》,让钟鼓楼成为近年来北京最热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钟鼓楼,一直以来都是“老北京”的象征之一。

在北京城这条中轴线上,如果说故宫代表了古代秩序的中心,那么钟鼓楼则是“老北京”市井的中心,而且发散出一种独有的、雅俗共赏的文化气质。

这种文化气质,浸润在早年间那一代代撂地卖艺的艺人血脉里,潜移默化地滋养出关学曾、侯宝林这样的曲艺大师,滋养了窦唯、赵雷等知名歌手,如今继续影响着木马、刺猬、海龟先生、盘尼西林以及SCHOOL酒吧里那些为梦想奋斗的独立乐队。

而这种文化气质,也在这里的民警身上散发出来。用水彩画记录胡同变美的李劲松,说到窦唯时眼睛放光的于占东,对新生代乐队如数家珍的张健雄……你会发现,这些平时工作严肃认真的民警,如此真实、可爱。可以想象,在繁忙工作之余,民警也会戴上耳机,跟着音乐哼唱:“我站在鼓楼上面,一切繁华与我无关。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平凡……”

4月23日,多云,记者再次来到钟鼓楼下,广场上,有踢毽子的大哥大姐、外国小伙,有自拍的女孩、打牌的老人、踢足球的孩子,还有拍婚纱照的一对新人和等着107路公交车经过的文艺青年。走到鼓楼的南门,人潮人海中,很多人拿着手机或相机对着朱红色的鼓楼拍照。一位刚交班的交警高高举起手机,也拍起照来。记者扭头一看,几名工人正站在脚手架上除去鼓楼墙体上的灰尘。

原来,这位交警在用照片记录鼓楼维护的瞬间。工作之余,他仍关心着古老的钟鼓楼,与我们很多普通人一样。

繁华的背后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暮鼓晨钟下的繁华)(10)

来源:人民公安报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