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修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1)

《钵水斋看花图》 钱瘦铁 唐云 瞿宣颖 周鍊霞 吴青霞 黄葆戉 合作

冒广生 江庸 路朝銮 周南陔 陈文无 张厚载 朱大可 汪东 苏渊雷 题诗

选自“碧波红叶最相思”苏渊雷傅韵碧伉俪珍藏展

凤凰于飞,琴瑟和鸣。沪上文化名人苏渊雷的贤内助傅韵碧先生,于2020年5月仙逝,享年106岁。11月14日其骨灰在上海青浦福寿园苏渊雷墓地下葬。

这对相濡以沫六十载,荣辱与共、相依相伴的贤伉俪,阴阳相隔25年后(苏渊雷1995年以87岁魂归道山),终于在天国相逢了。他们是上海文化界、艺术界“云天比翼鸟、世纪连理枝”的传奇佳话。

为了纪念这对名士伉俪,上海渊雷文化艺术基金会与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在11月14日联合举办了“致敬生命、传承文化”的“落音诗酒间”诗文吟诵艺术沙龙。华东师范大学、杨浦区教育学院的诗词吟诵专家学者,与上海诗词吟诵团队一起,饱含深情地吟诵了苏渊雷生前赠予夫人傅韵碧的诗词,重温两位文化艺术先贤举案齐眉、天长地久的华彩生命乐章。

11月15日,上海渊雷文化艺术基金会又与有120年历史底蕴的海派艺术殿堂朵云轩合作,举办“碧波红叶最相思”苏渊雷傅韵碧伉俪珍藏展,展出他们一生收藏的艺术珍品。其中包括苏东坡断碑砚,马一浮、章士钊、沈尹默、张宗祥、潘伯鹰、方介堪、苏步青、赵朴初、王蘧常、高二适、顾廷龙等文化大家的书法,以及钱瘦铁、唐云、谢稚柳、程十髮、刘旦宅、吴青霞、周鍊霞、乔木等海派艺术名家的书画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珍品展中有幅《钵水斋看花图》,最能体现海派艺术雅集的特点。这幅图由钱瘦铁、唐云、瞿宣颖、周鍊霞、吴青霞、黄葆戉等1952年在长乐路“钵水斋”雅集时创作,冒广生、江庸、张厚载、陈文无、朱大可、汪东、苏渊雷等题诗,再现了海派文人雅集的文化胜景和诗画联谊的盛况。苏傅伉俪抗战时期在重庆创办的“钵水斋”文化雅集,和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长乐路的“钵水斋”文化雅集,一脉相承,丹青翰墨,诗心画骨,焕发出永不磨灭的海派人文风采。

世纪连理,百年生命,文化传承。苏渊雷(1908-1995)傅韵碧(1914-2020)这对伉俪(1935年结婚)的传奇人生,折射了一个追寻真理、爱国抗敌、革命建设、改革创新的大时代。忧患伴随着奋斗,艰难而充满希望,困苦而孕育创造。既有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又有曲折坎坷、惊涛骇浪的磨难,也有着笔墨抒怀、诗文唱和的雅集留香岁月。在人文鼎盛、艺术流芳的年代,他们收获了战斗成果、学术创见、教育成就,也享受了结交名士高谊、彰显诗心文胆的赏心乐事。

苏渊雷与傅韵碧就在这样漫长的顺逆交替的人生历程中,不离不弃,甘苦与共,艰难同当,为文化的创造、艺术的创作、学术的创建,筚路蓝缕,锲而不舍,凸显了理想和信仰的可贵,谱写了赢得今天人们普遍赞颂的生命华章和爱情诗篇。

在纪念苏渊雷先生百岁诞辰时,我曾题词:“学者革命者兼为翘楚,佛学文史学皆登高峰”。纵观苏渊雷先生的一生,他的品格、学识、才情,都不愧是当代中国文化界、艺术界的翘楚。

苏渊雷年轻时追求进步,激情奔放,投身革命。1926年曾代表浙江省学联参加广州全国学生总会第八届代表大会,结识了张太雷、周恩来、邓颖超,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19岁的他被国民党逮捕,关进杭州陆军监狱。七年炼狱,在铁窗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同共产党人薛暮桥、骆耕漠、徐雪寒等一起坚持狱中抗争,同时把监狱当大学,刻苦自学,钻研学问。他的学术成名作《易学会通》,就是在陆军监狱中写成,奠定其国学研究的学术地位。

1933年被保释出狱后,他积极参加党领导的进步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他曾到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一起担任哲学教授,撰写学术论著,在课堂上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抗战期间,应民族实业家卢作孚之请,苏渊雷与夫人傅韵碧共同创办“钵水斋”,与文化界进步人士沈钧儒、马一浮、章士钊、郭沫若、黄炎培、田汉等从事抗战进步文化事业,出版书籍,交流文物,研讨学术,举办专题讲座、书画展览、文化教育活动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渊雷激情澎湃,出任上海市军管会高等教育处秘书兼文管会秘书,做了很多文化教育的工作。后经骆耕漠、徐雪寒推荐,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正当他要在教育事业上一展宏图的时候,又因直言不讳、坦诚建言,而遭受不公正对待,被调职降薪。尽管如此,他以一个革命者的宽广胸怀,毫不气馁,举家到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不顾工作条件艰苦,忍受东北冬天的严寒,依然认真教学,专心投入学术研究。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他摘去了右派帽子,提高了生活待遇。

然而,好景不长,不几年人生的第三次厄运降临。他在63岁高龄时,被下放黑龙江农村插队落户,举家从事农业生产。饥寒交迫之中,生活几陷绝望之境,迫不得已申请退休返回浙江平阳故里。在故乡他并不怨天尤人,仍然坚持学术研究,继续著述。又带了十多位喜好艺术的年轻人,教他们作诗、习画、练书法,而他自己的诗、书、画三艺也大有精进。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渊雷先生才沉冤得白,落实了政策。1979年以72岁高龄复职,重返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培养史学研究生。在人生最后的16年,他政治上获得新生,学术上解禁,艺术上开放,重新焕发青春,以旺盛精力、忘我精神,投入教学科研,在文史研究以及诗词、书法、绘画上全面发挥潜质,展现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苏渊雷傅韵碧伉俪一生充满艰难困苦、沉浮枯荣,多次厄运临头,他们都宠辱不惊,相濡以沫,豁达乐观,冷静以对。苏渊雷毕生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始终坚持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文化人的这种品格和风骨,非常值得敬佩!

早在被投入监狱,直面战友被杀害时,苏渊雷就已写下遗嘱:“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奋斗是它的手段。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从此,在人生旅途中,无论顺境逆境,他始终坚持创造精神,独立思考,独持见解,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他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传统,努力在学术研究中创独家之说。在第一部学术专著《易学会通》中,首创文化综合方法论,力求学术的融通。他学术视野很宽广,文史哲,儒释道,都在他研究论述范围。他的主要论著《文化综合论》《宇宙疑谜发展史》《名理新论》《天人四论》《中华民族文化论纲》等,都能在批判综合基础上,兼收并蓄,力主融通,具有极其可贵的学术原创性。大学问家钱锺书先生高度评价苏渊雷的论著说:“大论精微融贯,真通才达识。”

作为学者,苏渊雷先生从史学、哲学到文学,都有建树;从儒家、佛家到道家,都能精通。尤其是佛学的研究,他融贯中西文化,受欧阳竟无和太虚法师的指点和影响,独辟蹊径,使佛学、佛法的研究进入新的境界,被誉为我国近代佛学研究的第五代代表学者。

周瑞金修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2)

苏渊雷人生起伏跌宕,经历艰难困苦,情感累积于心,终于外化在艺术创作上,使他的笔墨才情跃然纸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词豪放达观、格调清奇;他的书法遒劲苍莽、行云流水;他的画作简朴精约、神韵幽逸。他的诗词、书画都凝聚着人生哲学的智慧,洋溢着人世间慈悲喜舍、自由挥洒的艺术才情。这些呕心沥血的创造,是他一生人品格调、才趣情怀的天然表露,也是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学问、追求事业的艺术倾吐,所以特别珍贵,具有特殊意义,值得我们今天展览、欣赏、研讨、学习。

苏渊雷先生一生具有名士风度、哲人风采、史家通识、诗翁风骨,是我国难得的一代文史大家。作为“学者、战士、诗人”,他一生进击,一生勤勉,一生创造,一生淡泊,艰难困苦不能挫其志,枯荣沉浮不能摇其神。这种可贵的品格精神正应当重放光彩,激励广大知识分子在新征程上为国奉献,为国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