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文章都在拓展思维的边界,这是补己书的第十一篇原创文章。

管理需要道术兼修以终为始(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1)

本文思维导图(补己书原创)

〇、引言

佛家禅宗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一日,五祖弘忍想考一考门下弟子,向大家出了一道题: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jì),来呈吾看。"

过了一夜,弘忍请画师在在寺院的南墙上绘画图像,忽然发现上面写着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意思是说,佛性自在人心,不需外求,世人被杂念蒙蔽,佛性不显,如同明镜蒙尘,光辉暗淡。我们应该时常擦拭它,不要让它蒙尘。这样的话我们才能保留佛性,免坠恶道。

这首偈就是《无相偈》,它的作者就是将来的唐代著名高僧,北禅宗的创始人神秀。

僧人为了成佛需要去除杂念,专注修行。我们平常人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本心,也去除杂念,专心致志。说到底,就是要欲望管理。

平常人对欲望的态度要么是听之任之,要么是克制阻止。其实这两种方式都很偏颇,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管控,为本心所用。

管理欲望,保持本心,也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管理需要道术兼修以终为始(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2)

神秀禅师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 尘埃何处来?

欲望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小到吃饭、喝水,大到人生理想,都是我们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渴望,目标,也可以是贪欲,嗜好。无论如何,只要是我们想要获得某种东西,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都是欲望。

我们的本心、初心,是我们对自己最终的期待,是对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期许。本质上就是一种需求,一种欲望。

可是除了本心,我们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有的符合本心,有的却与本心背道而驰,如若坐视不理,必将对本心有损。

有哪些欲望需要我们及时留意呢?

1、 我们未曾注意到的欲望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欲望被环境触发,但是我们却对之毫无知觉。

心理学家约翰·巴奇做了一个"资源困境"的实验。50位玩家在规定时间内,在虚拟的鱼塘钓鱼。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每位玩家要尽可能钓更多的鱼。但是,玩家鱼钓的越多,供繁衍的鱼就越少,如果没有节制,最后将面临无鱼可钓的局面。因此,玩家之间必须展开合作。玩家每钓到一条鱼,都可以选择留给自己,或者放生,以供繁衍。

游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游戏开始前,心理学家让实验组无意中看到"助人为乐"、"团结"、"共赢"、"支持"的字眼。与之相对的,对照组不会看到这些词。

最终的结果是,实验组虽然只是无意中看到这些词语,但是能潜意识地激发合作的欲望,实验组比对照组多放生了25%的鱼。事后采访那些看到"合作"字眼的实验组玩家,他们反馈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这样的动机。

更加神奇的是,巴奇后来改进了实验,增添了另一个对照组。研究员明确的地告诉被试,你们要团结合作。结果他们放生的鱼和实验组一样多。

这个实验表明,无意识的欲望,和有意识的欲望一样强烈。可是因为这些欲望是无意识作用的,我们毫不知情。它们产生的后果我们也看不见。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都表明了我们会因为环境的刺激,产生一些我们意识不到的欲望,做一些我们觉察不到的事情。

2、 不是我们真正想去做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矛盾与纠结的时候,比如一边心心念念玩游戏,一边想着"不行啊,我要抓紧时间学习。"

欲望虽然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可是行动却不一定得到自己认可。

在生活中,我们不想被某件事情影响,但是却经常不由自主被影响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些“损友”,在你想要减肥、健身的时候,拼命的在你旁边胡吃海塞,给你发美食的图片,勾引你大快朵颐。

心理学家发现一种现象叫做"目标感染":看到某些人在追求特定的目标,会使你产生同样的目标。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同伴想上厕所,你看到了之后也引发内急的现象啊?

在饭馆,看到别人吃得酣畅淋漓,你肚子会不会咕咕叫?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是怎样影响你的?就是通过影响你的欲望、目标、行动来改变的。

这些欲望虽然我们有所察觉,可是它们却不一定符合本心,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如果不加管束,本心也会日益受损。

3、搭错线的欲望

欲望的目的是满足生命的需求,可是某些欲望并不能满足需求,它们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大脑的局限。

比如,我一个朋友小明时不时的有点开社交app的冲动。我问他为什么呢?小明说想要看到别人的点赞和关注,看到别人认可就特别开心。

可是,我们知道,点开社交app并不能带来别人的认同。只有输出好的文章,给别人提供价值,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但是,为什么大脑每次想要获得认同的时候,就会产生点开app的欲望呢?

因为在大脑中,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不是根据事实上的因果,而是根据时间上的距离来建立的。

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想必大家都听过。

管理需要道术兼修以终为始(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3)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只狗,看到食物会流口水。后来巴甫洛夫训练它,在它看到食物的时候摇铃铛,久而久之,这个狗在听到铃铛的时候也会流口水了。在狗的认知中,摇铃铛就是有食物的信号,它相信,听到铃铛会获得食物。

巴甫洛夫通过这个实验,向我们表明,大脑是如何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摇铃铛和食物并没有必然联系,只是科学家的一个小实验。狗大脑中形成的认知并不反映真实的因果。

小明点开app—收到点赞和关注—感到被认可-体验开心。这几件事情一气呵成,感受强烈。大脑很快就建立了点开app和感到被认可之间的联系。

大脑自动的认为,打开软件就能收获点赞和关注。所以每次想要获得认同的时候,就会产生点开app的冲动。

只有写文章提供价值才能收获认可,可是这两件事情的时间间隔太长了,以至于大脑没有形成自动的链接。在想要获得认同的时候,不会产生强烈的写文章的欲望。

大脑错误的链接,在有需求的时候就会产生错误的欲望,错误的欲望就会激发错误的行动,白白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这不就是守株待兔的另一个版本吗?

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愚蠢,可是却不曾想过,它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是愚蠢,而是大脑自动反应的缺陷。

二、为什么要去尘埃

欲望激发行动,行动导致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的一切,无论是身份、地位、学识、名誉,都是我们实际行动带来的,而非空想所得。好好学习就能收获成绩,歹毒恶行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想要获得某些珍贵的东西,可是我们无法直接控制我们的行动,必须通过管理欲望来调控行动。

为什么一定要管理欲望呢?

1、驳杂的欲望分散精力

任何行动,都需要耗费时间、精力、资源。我们花时间刷手机,就不能用它来学习。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打游戏上,疲劳了就无力再去读书。精力是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宝贵资源。如果被各种欲望浪费,我们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人生苦短,不能集中注意力,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就不能出类拔萃,就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

只有心无杂念,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管理需要道术兼修以终为始(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4)

图片来源于网络

2、不良的行为带来不好的后果

除了驳杂欲望消耗精力,每一个行动都有各自的影响。比如,随处乱扔生活用品是一个细小的欲望,可是它给我们生活造成的混乱却是影响甚大。

刘备临终前教导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在告诉我们,行为虽小,可是影响巨大。

行为就像一个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有其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影响隐藏在水面之下。

关心娱乐八卦,会助长自己追星的热情。

热衷游戏,会刺激自己想玩更多的游戏。

欲望与行动不是线性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欲望激发行动,行动获得奖励,奖励形成欲望,不断迭代,愈演愈烈。

管理需要道术兼修以终为始(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如何去尘埃?

为了让我们做自己,为了让我们不被他物影响,为了保证我们的本心,我们就要管理自己的行动,管理自己的欲望。

驳杂的欲望牵扯我们精力,不良的行为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呢?

大家都有"过安检"的经历吧,我们可以想象管理欲望就像是过安检。

过安检的时候,每一件物品都要被检查,如果合规就放行,如果不合规就扣押。欲望管理大体也是如此。

管理需要道术兼修以终为始(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6)

图片来源于网络

1、觉察欲望

觉察是一切管理的前提,只有觉察到了欲望,才能开始后续的处理。如果觉察不到,那么它就被悄悄的执行,就像有些人逃过安检,之后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在控制范围内。

可是觉察欲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正常情况下,一旦有所欲望,大脑的自动反应是执行和满足,不会大费周章的觉察。大家不妨细想一下,很多时候是不是想刷手机就自然而然的刷了呢?谁会多此一举去想"我想要刷手机了。"

为什么如此?因为大脑没有觉察欲望的动机,没有觉察的意愿。

大脑觉察某个东西,往往发生在我们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一切如常时我们不会觉察。按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一切客体性的察觉总是在生命活动触目后才会发生。他在《存在与时间》里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木匠想要修缮他的房子,拿起手边的锤子就专心致志的敲打起来。这个生命活动是如此自然,他不会去客体性的觉察它的锤子,研究它的锤子,而是在用他的锤子。只有在用的时候,锤子突然断了,导致它的修缮活动终止,他才不得不研究一下哪里坏了。

所以,想要觉察欲望,就要给它一个充分的动机,然后强化训练,这样我们才有觉察欲望的习惯。

如何确立觉察的动机呢?

第一,觉察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通过觉察,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的欲望和行动。

第二,觉察自己可以收获美的感受。以一个好奇的眼光来觉察自己,可以收获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我会发现自己有欲望的时候,胸口会痒痒的,这才体会到"心痒难耐"这个成语刻画得多么细致入微。原来它不是比喻,而是真实的感受。

第二,觉察本身就能帮自己管理自己。比如我们愤怒的时候想恶语伤人,只要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愤怒,愤怒就会降低。

有了觉察的动机,再加以觉察训练,一方面能收获觉察的好处,另一方面能培养觉察的习惯。

管理需要道术兼修以终为始(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7)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判断欲望

觉察出正在引导我们行动的欲望后,要判断欲望是否合乎本心。判断时凭直觉回答,回答的结果不宜过多,三类即可,合乎,不合乎,不知道。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欲望汹涌而来,是带着需求的。

神经科学家迪昂在《脑与意识》中表明,一个外界的刺激,在大脑中产生欲望并着手处理,只需要33ms。欲望所携带的需求信息永远是非常急迫的。一定要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引发新的问题。不论是耽搁,还是克制,都会带来反噬。

对欲望采取管控模式本来就比放纵模式花费更大的精力,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问题,而是带来新的问题,那么就会得不偿失,也会打消管控欲望的积极性。一旦大脑不愿意执行管理程序,那么程序设计的再完美,也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实用。

所以,管理欲望一定要快,最好在2~3秒之内就得到相较于放纵模式更好的解决方案。

凭直觉判断就是为了快速获得答案,深思熟虑也许可以获得更好的答案,但是花费时间太长,并不妥当。

只判断三种结果也是通过牺牲精度来提高管控效率。

3、处理欲望

(1)如果欲望被判断为合乎本心,就像是安检合格,将允许放行。

合乎本心的欲望,除了允许行动,还可以设立绿色通道,之后遇到相似情况,可以减少察觉,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费。不过,察觉合乎本心的欲望最重要的是收集素材,为克制欲望制定疏通方案。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了在处理欲望的时候快速有效。就要在平时收集合乎本心的欲望。

(2)如果是不合乎本心的欲望,那么就要采取疏通行动。克制欲望,堵不如疏,关键是找到疏通的方案。

在《如何正确克制欲望》一文中,我论证到我们对欲望的否定,其实否定的是行为而非需求。对引起欲望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尊重,予以满足。因此一方面要阻止行动,另一方面要采取备选措施,满足生命的需求。

(3)如果是不知道,可以暂且允许行动,然后观察其后果。

对于不知道的判断,不必追求一次就能将其归类。之所以判断是不知道,就是因为大脑还没有关于它的足够信息。这样,我们最好的措施就是观察它的结果,收集更多的信息。

管理需要道术兼修以终为始(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8)

欲望管理的步骤(补己书原创)

4、注意事项

管理欲望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事情,就像我们学习绘画、乐器一样。它虽然很有必要的,但也要防止完美主义。如果抱有完美主义,一旦发现不合心意的现象,就会因噎废食。

要在三个地方提防完美主义

(1)不要奢望每个欲望都被管控。

虽然说法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这只是理想情况。我们每次擦拭一点,对自己的掌控就多一分。

(2)不要奢望每个不合本心的欲望都能被完美处理。

孔子曰"吾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像他老人家修行了一辈子才能约束自己。我们只要确认自己在这个道路上就可以了。

(3)不要奢望每一个符合本心的欲望都被觉察和收集。

我们要这样想,没有被收集到的欲望,其实都不够明显和强烈,还达不到疏通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一个具有体系的程序,欲望得到了清理,符合本心的欲望会越来越多,不符合本心的欲望将会越来越少。我们对自己的掌控程度,会越来越高。

总结

我们对欲望的态度要么是听之任之,要么是克制阻止。其实这两种方式都很偏颇,最好的方式就是管理欲望,为本心所用。

管理欲望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本文首先讲述了三种需要被注意和管理的欲望。(1)未被注意到的欲望;(2)不合符本心的欲望;(3)搭错线的欲望。

然后讲述了欲望管理的必要性:(1)不合本心的欲望分散我们的精力;(2)不良欲望引导的行动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讲述欲望管理的程序及注意事项:(1)觉察欲望;(2)判断欲望是否合乎本心:合乎、不合乎、不知道;(3)合乎则行动,收集;不合乎则疏导;不知道则暂且行动、收集信息。同时,管理欲望要避免急功近利和完美主义。

欲望管理,非一日之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