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部分商业业态的恢复,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区出现了大量人员聚集的情况。其中,广元利州广场的坝坝茶吸引大量人员聚集、生意火爆。近两日,一条市民扎堆卸口罩喝坝坝茶的视频引起全国网友关注,冲上了微博热搜。据了解,视频拍摄时间为2月21日下午,视频里的地点为广元市利州广场。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1)

视频出现当晚,广元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发布第19号公告,提醒广大群众,当前仍处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期间,不参与人员聚集活动,也要求各室外经营商户要拉大经营摊位间距,并做好经营场地消杀工作。城管执法、市场监管部门和基层社区要加强监督、管理,严重违反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其实近期,确实不少景区和餐饮场所开始营业了,比如西湖、丽江、秦淮河等景区,一些街边饭店也在消毒迎客。网络上就看到不少大排长队、扎堆喝茶的现象。经过了这一个月的禁足,人们其实早就跃跃欲试地,想要去开展聚会了。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2)

这又让我不由得想起,疫情之前,中国人那种热爱聚会的传统思想,我们中国人一直就热爱着聚会扎堆,逢年过节,有着各种各样的花式聚会。

疫情之前,在我的朋友圈,人们除了常规聚会,还搞睡衣派对、感恩节派对、舞动治疗工作坊、各种读书会等聚会,而疫情间,这些似乎都转向了线上,甚至还有人在网上搞云端蹦迪,云端派对,云端音乐会等。眼看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不,马上就又出来了,他们根本待不住!

我们为什么如此偏爱聚会?在疫情期间,如何替代这种需求?

派对动物,寂寞中对社会支持的寻求

随着禁足,在家办公时间的拉长,33岁的莉琪真的有点坐不住了。因为疫情之前,她可是一个活脱脱的派对女王啊!

个性开朗,朋友遍天下的她,做着和影视媒体有关的工作,本来就需要很多的聚会、张罗活动。谈了几次不成功的恋爱,目前还单身的她,晚上常常会被邀约去一些活动,她自己也想通过这种形式去寻找可能的另一半。不过,这种生活,也会伤害她的身体,酒喝得不少,免疫系统低下,整个春节期间,她都窝在家里,不敢出去的她感冒咳嗽不停,就差发热了。

幸好没有感染新冠,她逃过一劫。但是窝在家里久了,她其实也蛮寂寞的。想起过去,自己之所以喜欢聚会,是因为难以面对单身一个人的寂寞自从上一段恋情失败之后,她变得抑郁,一个人在家里总是想一些过去的往事,感到很无助、自我评价降低、对感情缺乏信心,尤其想起自己付出那么多,对方为何会离自己而去,感到很愤怒、痛苦。而出去聚会,她就似乎又找到了一些力量。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3)

她与一些同样单身失恋的朋友一起彼此安慰,还去彼此介绍和认识新的异性。大家在一起吐槽男人,又挑选好男人,这种生活很像美剧《欲望都市》里反映的那样,怎么能少得了各种聚会产生的情感能量呢?尽管有时候,和新的异性不见得成为男女朋友,但大家相互结识,畅谈人生,互诉衷肠,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人生感受。

所以,莉琪这样的“派对动物”可能最害怕缺少聚会的夜晚了。你看她现在,一到晚上,素面朝天,不再精心选择聚会服饰,化上聚会妆容。她只有一杯清茶一本书,或者守着一部电视剧集,在那儿独自欣赏。

当然,姐妹淘偶尔也会关心她,大家发起了网络云聚会,给她介绍某些聚会场所的云端活动。但她其实有些懒得去加入了。她也在想,自己密集聚会了两年,但却还是没有找到可心而长久的另一半,是不是自己的方法错了呢?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4)

她想起过去几任男友,几乎都卡在一些小事情上,比如:自己有一些强势,对方不甘心被自己超越或掌控,两个人会因为一些小事情的决定权争吵,性格摩擦,伤了元气……其实自己经济条件很不错,事业稳定,有车有房,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她开始想,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利于自己向内在探索,其实认识的男人越多,越觉得他们某些地方大同小异。自己需要认识那么多,再决定自己该和谁建立更稳定的关系吗?会不会以后还是会重蹈覆辙呢?

因此,她开始决定利用这段时间读一些两性关系的书籍,更多了解一些男女关系的差异,学会智慧处理男女之道。其实有时候放弃聚会,可能是一件好事呢!她现在不但开始阅读,也开始报一些网络的优质两性心理课程学习……

聚会心态:需求层次理论VS去个性化

那么,人为什么爱参加聚会等社会活动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 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5)

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

另外,各种基本需要的出现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但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出现。而所谓的社交需要,其实是根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自然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要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例如: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以在学校交朋友,无视道德观和理性地积极寻找朋友或是同类。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针对社交需求满足而进行的措施有:提供人际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人们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

所以,社会动物的人类,在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就要寻找社交,且还会在社交中增强内在安全感、被尊重感,感受到被关怀的价值感,拥有更多情感归宿感,也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积蓄力量和条件。

难怪,不少人如果遭到群体的排斥、排挤、孤立等,或者自己患了社交恐惧症,会感觉到很痛苦,也会来到心理咨询师处寻求治疗。渴求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感,早日顺利地融入群体。而聚会,就是群体在一起最常用的方法。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6)

君不见曾经成都的宽窄巷子,人们在茶馆喝茶聚会、打桥牌、摆龙门阵、打麻将;重庆的洪崖洞,永远人满为患,人们吃火锅、逛吊脚楼、坐邮轮;五一、十一的各大景点,西湖边、长城上、天安门广场上……都成了人山人海。其实中国人似乎是尤其爱聚会扎堆的。

我也曾去过欧洲等各国,尤其是奥地利、瑞士等中型旅游城市或小镇,我发现这儿的人其实不太热衷社交扎堆,尤其是周六日,一些城市的超市商家都是打烊的,人们安心做着礼拜,可能喜欢在家里看书、学习、冥想、祈祷、作画、观景,回归内在生活。有的甚至返璞归真,电视也很少看,社交媒体登得也不一定多。只是可能偶尔约上一两个好友,去附近酒吧茶坊坐一坐,安静地交流一下。人生得意是清欢。

所以,其实聚会不宜多,但要精。不见得是多人大聚会,其实几个好友之间的倾心交谈也是一种幸福感。确实有人说,似乎人越多,内心反而越觉得孤单,根本没有被理解的感觉,可能反而更多的是肤浅的快感、刺激、过度地热闹、浮躁。

像社会心理学上提到一种去个体化现象,社会心理学家费思廷格等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处于去个体化的状态,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的受自己的个性和意志的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投入群体暴乱活动的个人,往往忘乎所以,处于去个体化状态。去个体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其实我们看到的一些群体暴动、足球流氓、宗教组织极端行为等现象,也是某种程度去个体化所致。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7)

因此,聚会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满足你社会归宿感的需要,也可能会让你投入去个体化的群体情绪化之中,减少自我觉知和调控,冲动做出悔恨的事情来。这个大家也是有经验的,聚会中一时冲动,你喝酒过量,酒精中毒了?交到不良朋友,身心受损?赌博上瘾,赔上身价?

疫情阶段,什么可以替代聚会?

这段时间,对于聚会动物,对于外向的,社会活动一向比较多的人,貌似非常难熬。但也可以成为最佳的反省期。

首先,多一些时间阅读学习充电。像例子中的莉琪,这些天减少了聚会和约会,反而可以在家里阅读一些两性方面的书籍,她看了《爱情心理学》,重读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系列全套书籍,还精心地写了读书笔记。她发现,原来“男人约会往北,女人约会往南”,自己过去恋情的失败,很多时候也是不了解男性心态,想要控制改变男方,导致对方的反抗和回避,最后分手告吹。她决定“求同存异”,差异化地看待男女关系,抓大放小,不要太较真,Let it go.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8)

同时,线上云聚会,云交流,也是一种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的社交方式。我的不少朋友每天其实也不闲着,定时和工作伙伴预约线上的沟通交流络绎不绝。甚至比线下能聚在一起的人更多。拿我们心理咨询师而言,过去线下案例督导,一个房间最多能坐下二十个人。但现在的网络云交流,在ZOOM聊天室里,一次督导可以聚集六七十个心理咨询师朋友,那感觉真的是棒棒的。而且,还能加入参与像在上海、深圳等外地的督导小组,跨越山海,突破壁垒,你可以手拿一杯咖啡,穿着家居服,坐在松软的沙发上进行这场交流,随时随地,自由自在,过程中还能兼顾带娃等琐事,一举多得!此时你不但没有孤独感,反而多了社会归宿容纳感哦!

夏日狂欢派对情侣(派对女王夜夜笙歌)(9)

最后,购买线上课程、进行直播、自媒体写作、宣传和推广、在线购物等网络在线生活工作方式,可能成为当前和未来主流。一切转线上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我们在这次疫情中最大的体会了。像我本人,在疫情阶段,购买了三种课程进行学习,我和丈夫甚至还会一起在睡前听老师讲课,不但拉近和名师的距离,也拉近了夫妻关系。而在陪伴孩子在线跟老师学习语数外、练钢琴、舞蹈过程中,其实节省了很多路上的时间,慵懒中的效率,效率中的自在。自主自觉学习,让学习真正融入生活细节当中,而不只是一种任务和形式。有利于孩子自律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的培养和养成。只要你敢于发现尝试,而不过分沉迷上瘾,你会看到更多线上生活的福利哦!

文/安因 燕园心理团队


你喜欢哪种形式的聚会?

社交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

▷私信我,获取9.9元专属你的心理测评

▷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