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 孟子七篇解读告子篇(1)

【原文】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孟子·告子下》

《孟子告子》 孟子七篇解读告子篇(2)

解读:

这章引《诗》讲孝。公孙丑,孟子的高徒。公孙丑问老师,有个高老先生,他评论《小雅》的《小弁》诗。弁,在《庄子》里面读bian,在这里读pan,意思是小的快乐。

《小弁》,小人之诗也,小人作的诗。《诗经》的诗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别是雅诗和颂诗,颂诗是庙堂之音,雅诗是宫廷贵族里面之音。高老先生说,此篇是小人作的诗,这是对这篇诗的否定。儒家以诗、书、礼、乐、教,老先生是对挑战儒家经典啊!《礼记》和《孔子家语》都讲六经之教。六经之教分两个层次,诗书礼乐,然后《周易》和《春秋》。儒家赖以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基础是诗书礼乐,高老先生否定雅诗,就是质疑经典。

孟子说,何以言之?为什么这么讲呢?言外之意是必须和他辩一辩。所以我们读《孟子》要读出孟子的感情和气势来。公孙丑说,高先生说《诗》里有怨恨。这篇诗很长,我们不再引了。大意是这样的,周幽王娶了申国的女子,就是后来的申后。申后生太子宜臼。幽王又得了褒姒,大家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千金一笑的成语,都与她有关系。褒姒生了伯服。幽王喜欢褒姒,爱屋及乌,就特别喜欢小儿子伯服。不但如此,把申后废黜了,把太子也废黜了,想让伯服接班。于是宜臼的师父,也就是太傅了,做了这首诗,以叙其哀痛、悲切之情,表达废太子对亲人的无奈、失望与悲痛之情。

孟子说,高老先生解释《诗》未免太固陋了!如果有个人,越国人拉弓去射他,那么,他会谈笑着说这件事,这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越国人和他关系疏远,没有血缘关系。如果有一个自己的人,比如他的兄长拉弓去射他,这个时候他在给别人念叨的时候,就会哭着说,我哥哥把我射伤了。孟子说,这其中的原因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是自己的哥哥,关系太近,反而伤心。《小弁》这篇诗里面所讲怨恨,恰恰是出于对亲人的爱护。孟子说,以亲人为亲,这叫亲亲,如果你不以亲人为亲,你就没把他当亲人看,缺乏仁的情感。所以亲亲,仁也。爱亲是仁德的一个源头。你如果没有爱亲这个感情,你就不会有微辞的怨恨。所以他对自己人给他的一个伤害,难免会也小小的怨恨与微辞。大家注意这一点,如果我们有时候受到亲人、好朋友给我们挖的坑,我们可能受不了,我对他这么好,他怎么在关键的时候说我坏话,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呢?想不通。所以,孟子批评高老先生,解释这篇《诗》太古板。如果是别人就罢了,人的感情就是这样,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这样。

公孙丑又问,《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呢?孟子答道,《凯风》是由于亲人的过错小,《小弁》是由于亲人的过错大。父母的过错大,如果没有一点埋怨,就是对他们没有感情,是疏远他们的表现。父母的过错如果小就去怨恨,你就是受不了一点刺激。疏远是不孝,受不了一点刺激也是不孝。这句话是在强调,过错大的不埋怨是疏远,过错小怨恨就犯戒了。所以,孟子引孔子的话,赞扬舜是最孝大人,到了五十岁还眷恋父母。

《康熙王朝》有一个情节,可以来进一步论证这个问题。当皇子们在太和门外吵架的时候,康熙出来了,看到皇十四子和皇十三子打架,然后皇帝就骂皇十四子。皇十四子不服,顶撞康熙。康熙拿出剑就要杀这个十四子,十四子胆子大,就不走,说,反正我是你生的,你生的你就杀了吧,命就给你了。在这个危急时刻,怎么办,如何处置?这么多的大臣,这么多的皇子,这么多人看着,皇帝的话说出来了,而且危机已经爆发。这时,上书房大臣张廷玉说,十四爷,你真要陷皇帝于不义吗?让侍卫赶紧拉十四子离开。不杀,皇帝下不了台;杀,皇帝背一个杀子的恶名。所以,张廷玉的处理方式是最恰当的。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父子之怨已经发生,但如果怨铸成错,就麻烦大了。所以,处理尺度很重要。

中国人有句老话,出自《孔子家语》,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很忙,读了大学,没有时间经常回家;工作了要买房,娶妻生子;然后就是孩子上学,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还是一直忙,没有时间去陪伴父母。当孩子考上大学,功成名就,我们的职位也高了,也有钱了,但是父母已经老了。你想带他去国外转转,他们已经坐不了飞机了。你想给他买好吃的,他的牙口已经不行了。中央台有个公益广告,非常感人,我在课上给学生播放过。开始是一个小学的场景,一个母亲领着儿子去上学,当儿子上了初中,成成大小伙子,他母亲给他系上一个围巾,看着孩子去读中学,读大学。当孩子娶妻,母亲给他布置新房。当他生了孩子了,母亲给他看孩子。母亲说,当你长大了我就享福了,当你结婚我就享福了,当你工作我就享福了。孙女说,奶奶,等我长大了你就享福了。我们可以算算,孙女长大的时候奶奶多大了。其实,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回家过春节,你过一个星期,过十天,你和父母在一起待的时间,算算没有多少小时。

孔子那句话我觉得是非常感动人心。当你达到了一定条件的时候,你想再做做贡献已经没有机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舜五十岁的时候,还能够陪伴父母,这是怎么样的天伦之乐!中国人的幸福,首先是家庭的和乐,《中庸》引《诗经》,“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妻帑,宜尔家室”就是讲家庭和睦。中国的文化一定是从家到国,我们说家国情怀,移孝作忠。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天下。《尚书·尧典》篇讲的“协和万邦”,根基就是家。

《孟子告子》 孟子七篇解读告子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