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 蒋春林 红楼梦研究
作者:蒋春林
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闲文少叙,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侍坐太监听了,忙下小舟登岸,飞传与贾政。贾政听了,即忙移换。
————《红楼梦》第十八回
蓼汀花溆是大观园著名景点之一,汀是水边平地、小洲,溆是水边,景点名中突出有蓼,可见此处水边种有大量的蓼花。元春看到的匾额内容是宝玉所题,这在17回有记录: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宝玉所拟题名更贴合此处景点特色,抓住了关键的主体植物,蓼汀化用了唐代罗业《雁》“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句,当然比武陵源、秦人旧舍等用烂的典故生动多了。
红蓼在文人的笔下多有表现,多和芦苇菊花残荷搭配,非常具有画面感,大多具有清冷和伤感意象,如宋刘克庄《蓼花》:“分红间白汀洲晚,拜雨揖风江汉秋。看渠耐得清霜去,却恐芦花先白头。”是红蓼和芦苇搭配的景致,唐郑谷《蓼花》:“蔟蔟复悠悠,年年拂漫流。差池伴黄菊,冷淡过清秋。”是红蓼和菊花搭配的景致,宋秦观《满庭芳》:“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也是红蓼和芦苇搭配,宋晏几道《燕归梁》:“莲叶雨,蓼花风。秋恨几枝红。”是莲叶和红蓼搭配的景致,画面色彩浓烈。
也有的文人表示很喜欢红蓼,如宋陆游《蓼花》:“十年诗酒客刀洲,每为名花秉烛游。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白居易《东坡秋意》:“秋池少游客,唯我与君俱。啼蛩隐红蓼,瘦马蹋青芜。”等。即使喜欢,也是有种强颜欢笑的心情在,总之或悲或喜,秋风秋雨中的红蓼花总是格外惹人秋思。
40回贾母带领刘姥姥离开潇湘馆,往紫菱洲蓼溆一带走,坐船到秋爽斋。再从秋爽斋到荇叶渚坐船到花溆,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知道是宝钗的蘅芜苑,便顺着云步石梯上去蘅芜苑了,可见蘅芜苑和花溆一起,而宝钗住在高处,花溆一带的蓼花当经常可见,所以她在《忆菊》中起首写到:“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除了花溆之外,大观园里还有多处有红蓼花,如紫菱洲、蓼风轩等。
79回迎春被邢夫人接出大观园后,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关于紫菱洲的景色描写只有此处。洲是水中的陆地,菱是菱角,此处得名可能是因为附近池水里盛产菱角。37回,袭人打发老宋妈妈给湘云送礼物,其中有两个小掐丝盒子,其一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说是今年这里园里新结的果子,极有可能就是紫菱洲附近出产。岸上种有蓼、芦苇,池内种有荇、菱、荷,是典型的野趣水景设计。23回说贾迎春住了缀锦楼,37回中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 80回,迎春归省,哭哭啼啼,王夫人问在那里安歇,迎春道:“乍乍的离了姊妹们,只是眠思梦想。二则还记挂着我的屋子,还得在园里旧房子里住得三五天,死也甘心了。不知下次还可能得住不得住了呢!”王夫人命人忙忙的收拾紫菱洲房屋,命姊妹们陪伴着解释。那么这个缀锦楼应在紫菱洲上。
23回中说惜春住了蓼风轩,这个蓼风轩四周当也有蓼花,后文又说惜春住的是暖香坞,倘若她住进大观园后没有搬家,那么从宝钗在37回中说的“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来看,暖香坞、蓼风轩和藕香榭属于同一景区。
红蓼,美丽的却只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随风飘摇,不耐寒冬,和紫菱洲主人迎春懦弱、随和的性格相对应,也和蓼风轩主人惜春清冷的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生涯相呼应。
10月主题周征稿:青春与成长
青春与成长是红楼绕不开的主题。《石头记》就是一部主人公贾宝玉的青春成长史。从少年时代起,在青春期的各种人际生活,各种情感纠葛,以日常化的写作方式,散布在大观园内,散布在大多数章节里。
关于青春与成长,有很多方面可以着笔。比如叛逆与教导;比如爱情与友谊;比如三观的确立;比如情感纠葛的处理;比如学校教育与同学关系;比如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比如性方面的萌动;比如情感方面的懵懂。等等不一而足。
请诸位红友不吝赐教。
篇幅2000-5000字之间为宜,行文流畅易读,文字标点规范,10月21日截稿。邮件word格式附件发送,附上作者简历和微信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hlmyj001@163.com
点击下图即可关注“红楼梦研究”
hlmyj001;
投稿邮箱:hlmyj001@163.com ;
小编dongzhu1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