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镶嵌在唐诗宋词里的图腾

七、镶嵌在唐诗宋词里的图腾——风

风一直在吹,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不论是来自萧瑟玉门关,还是来自烟雨江南岸,只要打开唐诗宋词,风就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域,带着原野的花香,带着原始的音韵,“风”情万种地吹到我的书案上。

风,无形可观,无神可凝,无肤可触。它起于青萍之末,觉轻渺而欣然;飘荡于八荒四野,拂万物而盘旋。春夏秋冬,无穷变幻;急缓旋舞,姿态万千。或柔情似水,含情脉脉;或雄姿勃发,气壮河山;或如泣如咽,如歌如诉;或咆哮怒号,动地惊天。一旦入诗入词,风,就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万种风貌。

春天的风是春风,又是和风、东风、煦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时感受到千树花开,江南岸绿,春风带来了一派生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充满生气的春风,催生了鲜活的生命。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中“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一个“闹”写活了春风,写出了境界。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含羞的面庞不知去了何处,只有桃花依然是旧模样,笑开在和煦的春风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的《咏柳》一诗中,别有新意地将春风描绘成剪刀,裁剪大地的新妆。孟郊在《登科后》一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的喜悦,让诗人将春风比作一匹快马,向人们传递花开的消息。朱熹在《春日》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已经成为一切初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春风,是诗境也是梦境,在诗人词家的笔下演绎出了万千风情。 

夏天的风又叫南风、暖风、荷风、熏风。虽然夏风在唐诗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没有春风那么高,但也十分精彩。

王安石在《初夏即事》中写道:“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夏日,田野上弥漫着麦收的气息,浓郁的绿荫胜过了春日的花开。同样关心麦收的还有庾信,他在《奉和夏日应令》中这样写:“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白居易也在《观刈麦》关心着麦事:“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夏日的收成关系着百姓的温饱,自然会在诗人的笔下流露出来。李弥逊在《菩萨蛮》中这样写:“锦字几时来,熏风无雁回。”现在是夏天,熏风正劲,大雁还没飞回,家书什么时候才能寄到呢?宋祁却在《招希元奕》中却要判南风的不守时:“座宾只待王郎至,为判南风不竞时”。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夏天是这样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随着夏风飘送,竹叶上的露珠一滴一滴滑落下来。苏轼的《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高柳新蝉、绿槐熏风,交织成一幅初夏的美丽图景。

刘攽的《新晴》写的颇有情趣:“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

夏风的情怀是热烈奔放的,却也不失高爽愉悦。

秋天属金,多西风,故而秋风又称金风、西风。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多愁善感的人会说“自古逢秋悲寂廖”,拥有阔达的心怀的人会说“我言秋日胜春朝”,那么,唐诗宋词中的秋风是什么样的风貌?

说起“秋风”,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该诗起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唯一的栖身之所被秋风所破,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诗的结尾部分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直抒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的《子夜秋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边关征人的深情。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然的境界,虽不见人,而“玉关情”自浓。

再看看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佳节又重阳”,到“帘卷西风”,都是在写秋天,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是点睛之笔。这首词是李清照因想念远在他乡的丈夫赵明诚而写,据说,赵明诚想和自己的妻子比文采,自己也写了一首词和《醉花阴》放在一起邀好友评价哪一首更妙,谁知好友读完后提出就三句最为出彩,哪三句呢?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此赵明诚对李清照心悦诚服。

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所以他们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

冬天的风又称“北风”、“寒风”、“霜风”、“朔风”,总带着一股萧杀之气。

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写道:“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作者站在长江岸边,满怀悲愤地极目广阔的长淮流域,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成关塞,杂草丛生,战尘暗去,更有冷峭的霜风在嘶啸。

李益在他的《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一诗中这样写道:“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虽然已到立春日,可依然是寒风萧萧,边塞的春天还没有来到。  

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也写了边关的将士:“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身经百战的边疆将士身上布满了累累瘢痕,长城上风吹飞雪,雪借风势,不仅穿透了铠甲,还穿透了刀瘢,边关的严寒艰险情形栩栩如生。

李白的《北风行》也是写的边关,但是,是从边关将士眷属的角度写的。这首诗的开始部分,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日月不及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与“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为风声,“天上来”是风势,极尽北风凛冽之态。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磅礴,想象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也同样精彩:“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却是反向用典。《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孟津是黄河的渡口,捧了土去塞黄河,自然是不可能的事,然而,诗中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哀之深、恨之广,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

当然,写北风也不都是写边关,高适的《别董大》也写到了北风,却充满了朋友的情谊:“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典型的北国雪天景色,不无凄苦寒凉之意,自然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但是,高适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而是别具一副心胸,写出了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高适的后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

孟郊有一首写冬天的诗《苦寒吟》,上阕这样写:“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写的是天寒地冻,他的诗也如冬天一样干冷寒冽,还缺乏辞采,然而,整首诗却表现出冬天凛冽的境界美。孟郊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一个“寒”字,抓住了孟郊诗歌艺术的特色。

风一直在吹!这是唐诗宋词里的风,是从我心里吹来的风!

感谢唐诗宋词,让我在岁月的凡尘中,有一处桃花源,能够一次次欣赏纯粹的文字和圣洁的图腾。这些文字、这些图腾,凡尘侵蚀不了,时光风化不了。在唐诗宋词那些美好的典籍里,她们将一如既往地活着、沉醉着、期待着……直到有一天,我也变成文字,变成图腾!

宋词意境插画,麻凡文集第六辑(1)

宋词意境插画,麻凡文集第六辑(2)

宋词意境插画,麻凡文集第六辑(3)

宋词意境插画,麻凡文集第六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