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境内五道峡)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和氏璧传到汉代,再后来王莽乱政,西汉末,王莽篡权,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老太后感觉被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

  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传国玺再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玺已经不见了。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和氏璧一直到如今,下落都是一个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传奇的经历,再加上他本身的传奇性,一直到如今都为人津津乐道吧

和氏璧最后流落在哪里(和氏璧失踪之谜)(1)

和氏璧最后流落在哪里(和氏璧失踪之谜)(2)

和氏璧最后流落在哪里(和氏璧失踪之谜)(3)

和氏璧最后流落在哪里(和氏璧失踪之谜)(4)

和氏璧最后流落在哪里(和氏璧失踪之谜)(5)

和氏璧最后流落在哪里(和氏璧失踪之谜)(6)

和氏璧最后流落在哪里(和氏璧失踪之谜)(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