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说:“人必有痴,而后有成,痴于物,而成于心。”

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痴”就像是一股灵气,正是因为有了“痴”,人才变得有血有肉;“痴”是一种对自我的成全,带点“痴”性的人,大都对生活怀揣着一份热忱。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痴人”。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2)

他痴迷于读书,一生获得3次诺贝尔奖提名,在读大学期间,借阅了图书馆藏书5000余册;他痴迷于发明,从小到菜园里,连饭都不吃,要研究造一台抽水机,让井水自动流去菜园;中年时期,他倾家荡产,跟朋友借钱,跟银行贷款,要发明打字机,最终他成功了。

他还嗜烟如命,“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这句话就出自他口。

~ 1 ~

原生家庭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3)

左一,林语堂

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教会的牧师,他的性格十分幽默。

在林语堂父亲传教的教堂里,男女是分坐,各占一边。一个又潮又热的下午,林父讲道时,他看见男人打盹,女人信口聊天儿,没有人听他讲。他在讲坛上向前弯着身子说:“诸位姐妹如果说话的声音不这么大,这边的弟兄们可以睡得安稳一点儿了。”

父亲乐天率真的精神也传给了林语堂。

虽然林语堂的母亲不识字,父亲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他被父母培养成了“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巨匠。

~ 2 ~

成长经历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4)

林语堂,1895年出生在福建龙溪,他是家中的第五个儿子,父亲为他取名“和乐”,是希望他今后能生活在祥和快乐之中。

林语堂小时候十分顽皮,有一次因为淘气被关在屋外不准他进屋,这时候他拾起窗外的石子向屋内扔进去,还一边念念有词:“你们不让和乐进去,石头替和乐进去!”

林语堂最喜欢大他5岁的二姐美宫,但两人有时也吵架。有一次他大发脾气,便躺在泥洼里,像猪一样地打滚,然后爬起来对二姐说:“好啦,现在你有脏衣服洗啦!”

有时侯他太顽皮了,父亲林至诚就要找棍子打他。他一听说要挨打,顿时吓得脸色发白。父亲看他这个样子,又舍不得了,只好把举在手中的棍子放下来。

几个兄弟姐妹之中,父亲最疼爱的就是调皮捣蛋的林语堂。每次布道回来后,林母专门给父亲准备了一碗猪肝面补身子,可吃不上几口,父亲就给了林语堂。林语堂也心疼父亲,吃几口,又让给父亲。就这样,一碗面都凉了,父子俩还在让来让去,自有一番乐趣在。在林语堂的记忆里,那猪肝面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林语堂出生时,父亲已经41岁,母亲40岁,父母对他的宠爱可想而知。从小,他就被父母寄予厚望,送去本村的私塾上学。后来,在父亲所在的教会旁边建了一座小学,林语堂就和他的兄弟一起进入小学校上课。

上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在厦门有个亲戚,又接了林语堂和哥哥去了鼓浪屿读书。林语堂读书十分刻苦,他最喜欢的是英语和自然科学。

17岁时,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结束了高中生涯,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为了供他在上海读书,父亲将老家的房屋卖掉,两个姐姐也都辍学嫁人。

在上海读书期间,林语堂接触了大量的西方学科书籍,同时所在学校的教授和校长也都是外国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对林语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16年,林语堂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圣约翰大学的学习。

~ 3 ~

恶补中国文化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5)

林语堂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担任了清华大学中等科的英文教员,直到1919年。

在第一次来到北京之后,林语堂深感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热衷,致使他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的自传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初到北京的情形:

“因为我上教会学校,把国文忽略了。结果是中文弄得仅仅半通……我当时就那样投身到中国的文化中心北平,你想象我的窘态吧。”

自幼接受教会教育,当时的林语堂虽已大学毕业,但是对于中文和中国文化只能说是半通,甚至连“孟姜女哭长城”这样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也不知。于是,他开始恶补中国文化知识。

为了学好北京话,他读《红楼梦》,从袭人、晴雯等人的语言中领略北京话之美,体会白话文的魅力。他逛琉璃厂的旧书铺,与书商闲谈,在与他们的攀谈中,林语堂愈加发现自己在国学知识上的欠缺。林语堂通过书商之间的闲聊,开始阅读《人间词话》、《四库集录》等书。长期浸淫其间,林语堂的中国文化修养逐渐充盈,甚至也可以跟人谈论古本典籍了。

~ 4 ~

胡适助其完成留学梦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6)

1919年,林语堂获得了,以半官费的形式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但到了美国不久,林语堂发现官费突然不发了,原因也不得而知。之前林语堂已与胡适约定,学成回国会到北大任教。百般无奈之下,林语堂打电报求助胡适,希望胡适能为他预支以后到北大任教的工资。林语堂打了两次电话,每次都提出预支1000美元。胡适每次收到电报后,都是想法凑足1000美元寄给林语堂。正是胡适的2000美元,解了林语堂燃眉之急。

1923年秋,林语堂归国后,见到时任北大代理校长的蒋梦麟,林语堂为两千美元的事向他道谢。蒋梦麟感到意外,后来蒋梦麟说:“那是胡适之私人的钱。”林语堂对胡适感激不已,林语堂也对此事铭记于心。在他写《八十自叙》时,林语堂特意将他与胡适的这段往事公之于众。

~ 5 ~

情感婚姻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7)

赖柏英

赖柏英是林语堂青梅竹马的初恋。林语堂儿时,赖柏英是他最好的玩伴。

当赖柏英第一次见到林语堂时,她的母亲便让她按照辈份叫林语堂“五舅”。那时候,赖柏英见林语堂与自己年龄相仿,哪里有半点“五舅”的样子,便撅起嘴来,说什么也不肯叫。林语堂本想板起面孔装装“五舅”的大人样,可瞅见赖柏英一副委屈的样子,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

林语堂认识赖柏英之后,他们便经常携手在一起玩。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心中都有了一种朦胧的爱的意识。在林语堂的一生中,赖柏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印象。林语堂曾经这样描写道:

“山逼得你谦逊恭敬。柏英和我都在高地长大。那高地就是我的山,也是柏英的山。我认为那山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以后也不会 ”

只可惜,后来林语堂离开家乡到上海读大学,而赖柏英又不愿意离开故土,两人从此天各一方。这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终究是有缘无份。结果,那延续多年、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初恋,不得不匆匆落下了帷幕。他们遗憾但友好地分手了,在两颗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魂牵梦萦的初恋之情。

1912年,林语堂离开了风景秀美的福建坂仔,把对赖柏英的怀恋深藏在心底。

陈锦端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8)

林语堂和陈锦端的两个哥哥是圣约翰大学的同窗好友,陈锦端则在与圣约翰大学仅一墙之隔的圣玛丽女子学校学美术。

陈锦端是福建泉州归侨名医陈天恩的长女。陈天恩热心教育,大兴实业,创办了造纸厂、电力厂、汽车公司等,是厦门数一数二的巨富。

有一次,林语堂到去找陈锦端的两个哥哥玩,便认识了陈锦端。

陈锦端有闭月羞花之容貌,有温婉可人之脾性,丝毫没有同龄女孩子那种故作忸怩的毛病。而且,陈锦端知诗书,工绘画。林语堂第一次见到陈锦端时,便被她的魅力所倾倒。陈锦端也十分倾心于林语堂的英俊外表和满腹才华。

但是陈锦端的父亲对林语堂却颇有微词,他嫌弃林语堂的家庭出身,觉得以他的家境和女儿并不匹配,所以不允许女儿和他来往。由于父亲的出面干涉,在那个婚姻大事,听命于父母的年代,他们的爱情只能草草夭折了。

陈锦端的父亲还找林语堂谈话,告诉他女儿已经定亲,言外之意让他放弃念头,不要再打女儿的主意,林语堂对此深受打击,回到家后一筹莫展,直到母亲和姐妹们都来关心,他才痛哭流涕,叙述了自己遭遇的挫折。

两人最终被无端拆散,陈锦端多年后拒绝了很多登门的追求者,直到32岁才结婚。

廖翠凤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9)

说起林语堂与廖翠凤的缘分,又不得不提到陈锦端的父亲。

陈锦端父亲无端端拆散了一对鸳鸯,心有愧疚,于是为了弥补心中不安,他把隔壁邻居廖家的二小姐,介绍给了林语堂。

廖家和陈家的家境相当,也是厦门有名的富豪。

林语堂与廖翠凤原本也是相识的,但是因为廖翠凤的哥哥也是林语堂的校友。林语堂为了不拂陈锦端父亲的面子,接受相亲,去廖家做客。廖翠凤见林语堂英俊潇洒,言谈举止又颇具风度,便十分倾慕。同时,她也知道林语堂在学校里是一位“风云人物”,认为嫁给他一定会幸福。

就这样,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之后,就准备订下终身了。吸取上次的教训,林语堂和廖翠凤准备在订婚之前先向各自的父母征求意见。

廖翠凤的父亲是个旧式家长,重男轻女,所以对女儿嫁给什么样的人,并不在意。但是廖翠凤的母亲,十分心态女儿,不希望她跟着林语堂受穷。但廖翠凤却坚决坚持,并对母亲说:“贫穷算不了什么。”于是他们订婚了。

但订婚后4年,两人迟迟没有结婚。廖家开始催促,恰巧此时林语堂得到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于是在廖翠凤父亲的经济支持下,他们正式办理了结婚手续,后廖翠凤随着林语堂一起去了美国。

~ 6 ~

夫妻举案齐眉,当如是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0)

林语堂的大姐曾和廖翠凤是同学,在得知弟弟与廖翠凤要谈婚论嫁的时候,她对父母说:

“翠凤虽然出身于一个大家庭,但一点儿娇纵之气都没有,是个朴实、端庄的好姑娘。再说,翠凤长得也很有福相,高高的鼻梁,圆润的脸庞,人中很长,肯定会成为极其贤惠的妻子。”

果然如大姐所言,结婚后的廖翠凤,不但没有摆大小姐的架子,还当起了林语堂的贤内助。

结婚以后,林语堂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他烧掉结婚证书的举动,意味着他要与廖翠凤携手一生,白头偕老。

在他们起初前往美国留学期间,廖翠凤在游轮上得了急性盲肠炎,疼痛剧烈时,她满头大汗淋漓。船上没有医生,林语堂不知所措,急的团团转。好不容易到达了夏威夷在,林语堂要带她去求医做手术,她却阻止了。因为不想为了自己,花光他们所有的钱。最后,她硬是坚持到了美国,找了当地的牧师,免费做了手术。

留学期间,林语堂一度没了经济来源,廖翠凤就变卖了母亲陪嫁的首饰,贴补用度。

林语堂同廖翠凤结束留学归国后,又辗转在北京、厦门、武汉等几所大学和国民政府任职,晚年时代主要是在台湾和香港定居。他们一共生了3个可爱的女儿。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1)

虽然在许多生活细节上,林语堂和廖翠凤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和谐相处,反而让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林语堂不喜欢各种形式上的束缚,比如他不喜欢打领带,甚至对腰带和鞋带也都非常讨厌;可每次出门时,廖翠凤都要把他打扮得齐齐整整,胸针、手表、耳环一件都不能少,连衣服边脚的皱褶也要熨得很平整。

有时当两口子收拾好,准备出门时,廖翠凤总要盯着丈夫的脸看上半天。不等她开口,林语堂就学着她的口吻,开玩笑地说:“堂啊,你有眼屎,你的鼻孔毛要剪了,你的牙齿给香烟熏的黑了,要多用牙膏刷刷,你今天下午要去理发了 ”廖翠凤听了不仅不生气,反而自得地说:“我有什么不对?面子是要顾的嘛。”

虽然林语堂自己的穿着很随意,但他对妻子爱穿戴、爱打扮却表现得非常理解。他知道妻子对穿鞋比较讲究,所以每次逛街经过鞋店时,他总是鼓励妻子进去选购,自己则带着孩子在一旁等待。

林语堂有时候喜欢和妻子开玩笑。有一次,他把自己的烟斗藏了起来,大声叫着:“凤,我的烟斗不见了!”廖翠凤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说:“堂啊,慢慢找,别着急。”于是就帮着他满屋子找烟斗。这时,林语堂则不慌不忙地拿出烟斗,一边吸烟,一边欣赏着妻子忙乱的样子。

林语堂夫妇的3个女儿,分别叫林如斯、林太乙和林相如。自从有了女儿后,林语堂就随着女儿们一起管廖翠凤叫“妈”了。有时,他从书房里出来,总是像小孩子般地问:“妈在哪里?”有时他腻烦了廖翠凤的管教,也会说:“你不要管了,我以为我早就小学毕业了。”每逢这时,廖翠凤都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林语堂。你还别说,凡是廖翠凤交代的事,林语堂都会乖乖地去做。

有一次,廖翠凤对丈夫说:“我的一个朋友生了 两个双胞胎 。”

林语堂觉得妻子这句话有语病,就纠正说:“你不应该说 两个 双胞胎。双胞胎本身的意思就是指 两个,你可以说 一对 双胞胎。”

“ 一对 ,不就是 两个 么?”廖翠凤振振有词。

这下林语堂反倒无话可说了。对此,林语堂曾经有感而发:“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在一起生活之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

1969年1月9日,众多亲朋好友来到林语堂家,庆祝他和廖翠凤结婚50周年的金婚纪念日。在一对红烛光亮的照映下,林语堂深情地凝望着廖翠凤,然后递给她一副金质手镯,说:“这是为了表彰你这么多年来坚定不移守护着家,以及多次的自我牺牲。”

后来,有人曾问过林语堂夫妇:究竟是什么秘诀让他们的婚姻得以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褪色?林语堂夫妇对那人说:“秘诀只有两个字, 给 和 受。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相互之间,尽量多地给予对方,而不计较接受对方的多少,这才是完满的婚姻。”

廖翠凤自己总结说:“作为一个妻子,不要在朋友的面前诉说自己丈夫的不是;不要养成当面骂丈夫的坏习惯;不要自己以为聪明;不要平时说大话,临到困难时又袖手旁观。”

林语堂则饱含深情地说:“婚姻生活如渡大海,风波是一定有的。婚姻是叫两个个性不同的人去过同一种生活。女人的美不是在脸孔上,是在心灵上。等到你失败了,而她还鼓励你;你遭诬陷了,而她还相信你,那时她是真正美的。你看她教养督责儿女,看到她的牺牲、温柔、谅解、操持、忍耐,那时,你要称她为安琪儿。”

~ 6 ~

林语堂趣事

首译“幽默”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2)

英文中“Humor”一词进入中国之后有多种译法,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音译加意译。

190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首次将“Humor”一词译为“欧穆亚”,此后又有李青崖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林语堂却将它译为“幽默”,并在《晨报副刊》上连续撰文,说明定“幽默”为“Humor”汉译名的缘由。他认为幽默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中所含的谐趣越幽隐、越静默,读起来就会越美妙。为了使“幽默”这个译名更加普及,他还在《论语》上与李青崖开展“幽默”与“语妙”的讨论。

最后,林语堂的译法流行于世,沿用至今。林语堂也因一生倡导幽默而被称为“幽默大师”。

即席演讲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3)

林语堂对演讲十分重视,他认为要做好演讲,诀窍在于:演讲必须如女子的裙子,越短越好。在他卡那里,成功的演讲必然是做过充分的准备的,因此他也反对别人临时请他上台去做演讲。

有一次,林语堂到一所大学参观,校长请他到餐厅与学生们共同进餐,席间,校长见机会难得,就请林语堂上台讲几句,林语堂几次推脱不下,于是他这样讲道:

古罗马时代,皇帝为了取乐,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让猛兽吃掉。

可是有一次,有一个人被投进了斗兽场之后,他并不害怕那里的狮子,而且靠近狮子,耳语一番,那狮子便掉头而去。皇帝又放进一只老虎,那人又走近老虎,对它又耳语一番,那老虎便悄然离去。

皇帝奇怪,询问缘故。那人便说:“其实没什么,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很容易,可是吃了之后,你得演讲一番。”

刚一讲完,在场的师生都笑的前仰后合。

夸赞祖先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4)

林语堂不但文章好,而且言谈风趣。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这种演讲吃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当时,他不慌不忙地上台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

林语堂这一段简短的精彩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

~ 6 ~

林语堂语录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5)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吾国吾民》

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林语堂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林语堂《我的愿望》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一般来说,过着更富足、更完美生活的人,是那些有着丰富的需求和欲望的人,而不是随遇而安、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伦敦郊外的流浪汉对炉边安乐不羡慕,不嫉妒,他一定不是高级动物。——林语堂《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最明亮时总是最迷茫,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林语堂《京华烟云》

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会沦为庸俗,为了彰显个性而特立独行也好不到哪去。——林语堂《林语堂散文》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林语堂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等管子,有一个中国的厨子,有一个日本的老婆,还有一个法国的情人。——林语堂

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林语堂

文人三气质:苏轼的勇气、李白的豪气、陶渊明的自然本真。——林语堂

要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林语堂

~ 7 ~

关于《京华烟云》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6)

林语堂非常喜爱的一部名著是《红楼梦》,他曾经差点把它翻译成英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翻译成。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小说共三部。

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兰与曾家三儿子新亚被看做天赐的良缘。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新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曾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曾、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在《京华烟云》著作里,林语堂最爱的角色还是木兰,因为他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 8 ~

素一说

林语堂成为好作家 痴人作家林语堂(17)

林语堂出生政权新旧交替、不断更迭的年代,他的父母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已经相当开明,但是仍受到旧社会固有观念的限制。林语堂是男孩子,所以全家人倾尽所有供他读书,但他的姐姐们也渴望上大学,却为了供弟弟读书,只能选择嫁人。

在林语堂大学临去报道前,也是二姐的出嫁之日。二姐对他说:“要好好念书,不要糟蹋了这个好机会。要做个好人、有用的人、有名气的人,这是姐姐对你的希望。”林语堂记住了姐姐的话,也对此深表感恩。所以林语堂的大学,是背负了家人的期望、不是为他自己而上,也是替牺牲前途的姐姐们而上。

林语堂是个真正的文人,和张恨水一样,一心只做学问,不问政事。林语堂的书房叫做“有不为斋”,取名的原因也是因为他是个“有所不为”的人。他崇尚自然,喜爱简单自在的生活。他把这种像古人一样,自由闲适的生活当作一种人生理想去追逐。

1931年,林语堂在国难、家难并存,社会动荡不安时期,办报写文,推崇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精神,有人说这显然是不合时宜,也不会得到大众及劳苦百姓认可的,然而这也恰恰体现了他的超脱之处,即使外面硝烟战火、纷争不断,但人总是要活着,与其沉重的活着,倒不如乐观的活着,积极的活着。而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推崇,恰恰成为今天当下人追求的,活着的精神状态主流。

70岁的时候,林语堂还编写了一部《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这也被视为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林语堂的一生是自我的一生,是有野心、也有痴心的一生,他对生活、对婚姻看得通透,对事业、对理想不懈追逐,他从未放弃初心,且始终保持着童心,用他特有的视角、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化作他所热爱的文字传递给后人,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过的幸福而圆满,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堪称奇迹。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