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期,从1970年开始,各电影制片厂开始恢复拍片。但前几年主要拍样板戏电影,真正开始拍故事片,是从1973年《艳阳天》、《火红的年代》、《闪闪的红星》、《青松岭》等开始。

除去样板戏、舞剧、地方戏电影,共拍故事片57部,观众印象比较深的有《金光大道》、《车轮滚滚》、《沸腾的群山》、《年青的一代》(重拍片)、《难忘的战斗》、《春苗》、《第二个春天》、《海霞》、《红雨》、《决裂》等。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1)

,海霞》吴海燕和张力维、洪雪敏等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2)

《难忘的战斗》达式常和陈烨

七十年代仍处于文革后期,电影创作依然保留着严重的文革色彩,那些按照三突出原则创作的故事片,每一部都充满了时代特色。其中的演员,也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男演员身材魁梧,四方大脸,浓眉大眼,一身正气。新人张连文、张国民按此标准选择,就连恢复拍片的老演员,于洋、郭振清、朱龙广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当然,也有文质彬彬的如王心刚、达式常,但这种类型的是少数,而且英俊帅气的,大多为配角,担任不了主角。如唐国强、迟志强、郭凯敏、刘衍利、汪宝生等,虽然拍了一些电影,都少有承担主角的。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3)

郭振清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4)

于洋在《火红的年代》中

女演员五官大气,端庄秀美,气质朴实,英姿勃发,爽朗乐观,显得精气神十足,且充满斗志。虽然女演员形象各有特长,但全都整齐划一地留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铁姑娘”式的五号头,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干净而纯粹的笑容。在表演上,即使长得有些柔美的,也要激昂慷慨地突出“铁姑娘”的硬朗。

《车轮滚滚》中的吕亚林,《渡江侦察记》中的张金玲,《青松岭》中的刘晓媚,《牛角石》中的胡静,《一副保险带》中的王政等,都是这种代表了七十年代审美标准的演员。当然,也有如王馥荔、宋晓英等贤淑型的,还有如张明子、吴海燕、刘晓庆、张力维、李秀明、张瑜、陈冲等青春俊秀型的。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5)

好像没有哪个年代的明星,会像七十年代的明星,个个长得原生态的漂亮,每个人的辩识度也很高,不像现在的明星,过度美颜美容,让每个人都长得差不多。

这些七十年代有幸拍电影的明星,一些人艺术生命比较长,在八十年代成为妇孺皆知的大明星。如张连文、张国民、李秀明,张瑜,张金玲,王馥荔,张力维、陈烨、宋晓英等。甚至有些明星,一直到现在,仍活跃在银屏上。如刘晓庆,唐国强等。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6)

张连文在七十年代初,绝对是大明星。他七十年代参演的《艳阳天》,《沸腾的群山》、《创业》、《巨澜》、《婚礼》,都是男一号。后期拍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也是男主角。首次参演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就大获成苏。该剧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融戏剧性、惊险性于一身的大剧,特别是主题歌《曙光在前头》更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被广为传唱。

2019年1月4日22时,表演艺术家张连文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4岁。

1972年,上影厂准备重拍经典老电影《渡江侦察记》。按照当初的设想,除了老演员陈述继续担任敌情报处长这一角色之外,其他演员都由新人出演。

对于选择演员,除了要有形象上和表演上的要求之外,对于是否根红苗正,也有一定要求。

导演汤化达 汤晓丹,跑遍了全国很多专业院团,最终在湖北话剧团发现了张金玲。

张金玲形象美丽大方,作为一个地道农家女,她既有农村女孩的勤劳纯朴,又有飒爽坚韧的主见。1970年湖北省话剧团到河北省挑选演员,淳朴自然的张金玲顺利被录取。

进入湖北省话剧团以后,勤奋好学的她,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表演艺术水平,很快成为团里的骨干演员。

1973年,导演鲁韧正筹拍电影《春苗》。当来到湖北省话剧团之后,看了张金玲参演的话剧《雷锋》,当即决定选择张金玲饰演女主角春苗。

遗憾的是,《春苗》剧本一拖再拖,拍摄只能不断延期。恰好当时上影厂重拍电影《渡江侦察记》,于是鲁韧将张金玲推荐到《渡江侦察记》剧组,张金玲得到了出演女游击队长刘四姐的机会,而这也是张金玲的第一个银幕角色。

凭借《渡江侦察记》,张金玲一举成名,这一年她23岁。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7)

紧接着张金玲又拍摄了电影《山村新人》、《大河奔流》、《从奴隶到将军》,凭借《从奴隶到将军》,张金玲在1979年获得文化部1979年优秀青年创作奖。并且她还因此与比她成名稍晚的李秀明、刘晓庆并称为“北影三花”。

在这之后,张金玲的演艺事业高歌猛进浪,相继拍摄了《瞧这一家子》、《黄英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经典影片,尤其是她在《黄英姑》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表演,一改她往日温婉贤淑的银幕形象,使她获得了更多认可,她也因《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得金鸡奖最佳配角的称号。

李秀明和张金玲一样,和《春苗》都有着一番渊源。

张金玲从《春苗》剧组被推荐到《渡江侦察记》后,鲁韧导演因工作需要也调离《春苗》创作组。但剧本的修改一直没有停过,一直改到第八稿,基本推倒了原稿重来,从剧名到内容都有较大改动。在创作组成立四年后,才获得通过。

在由谁接替鲁韧导演这个问题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徐景贤,同意让还有问题的谢晋担任导演。

李秀明因《春苗》而成名,这是后来人人皆知的,但其成名之路,却历经坎坷,却少有知晓。

最早的春苗饰演者并不是李秀明,而是话剧春苗饰演者曹雷,她是老版《年轻一代》的女主角。

摄制组在绍兴试拍了一场戏,样片送往上海洗印。没成想,市委审看样片后立刻发来指令,认为曹雷年龄偏大,不太合适演春苗,应该考虑更换女主角。

没办法,摄制组只能全国范围找演员。副导演上天津人艺看了李秀明后,认为她太瘦小,感觉可能不行。在北影厂发现了吴海燕,当副导演找陈强了解情况时,陈强笑着说:“你不要胡找了,这是我们《海霞》的女主演。”

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最后上影决定就用李秀明。党委书记曾说过,如果没有合适人选,李秀明瘦点没关系,给她增加营养吃得胖一点就是了。

李秀明形象和气质,比较接近剧中角色。缺点是她没有上过银幕,能否胜任这么重要的角色,大家心里没有底。

善于发掘新的演员,是谢晋的一大特长。他认为通过个别辅导和下乡去生活体验,可以让李秀明逐渐进入角色。同时,曹雷也显示了艺术家高尚的艺德和宽阔的胸襟,虽然失去了主角,但没有任何报怨,而是用自己多年表演经验辅导年轻人,使李秀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并因《春苗》中饰演春苗,一炮而红。

1976年,李秀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同年,与毕鉴昌、达式常联合主演电影《年青的一代》,在片中饰演积极支援农业第一线的林岚。而这个角色,在六十年代老版电影中,还是曹雷饰演的。

1978年,主演电影《巨澜》。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8)

1979年,主演由谢添执导的电影《甜蜜的事业》,在片中饰演唐招弟。1980年,与唐国强共同主演电影《今夜星光灿烂》,在片中饰演孤苦伶仃的姑娘杨玉香。1981年,与李纬、张金玲联合主演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片中饰演四姑娘许秀云,她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

1973年,王馥荔拍摄电影处女《水上游击队》,她在影片中扮演一位江南姑娘。但因是配角,没有引起多大轰动。

她真正成名,是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金光大道》。在电影中她饰演了吕瑞芳一角,她因为成功塑造了贤惠、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而获得了“天下第一嫂”的称号。

1980年,在谢晋执导的影片《天云山传奇》中饰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学生宋薇。1984年,在影片《咱们的牛百岁》中扮演菊花,并因这个角色获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1985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日出》中扮演翠喜,于1986年获第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9)

王馥荔

刘晓庆,1973年担任电影《南海长城》女主角,从此跃上银幕。但给人们的印象不深,真正让人们记住她的,是1977年电影《同志,感谢你》和1979年电影《小花》。

1980年她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同年因出演电影《瞧这一家子》获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1987年因饰演电影《芙蓉镇》中“胡玉音”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第1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表演学会奖。1988年凭借电影《原野》“花金子”一角获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和第2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表演学会奖。1989年凭电影《春桃》获第1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1991年主演电影《大太监李莲英》。1992年获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特别奖。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10)

七十年代刘晓庆

张金玲、李秀明、王馥荔、吴海燕几位在七十年代早中期担任过主角的演员,还有后期担任配角成名的张瑜、洪学敏、宋晓英、张力维、陈烨等,活跃到八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后期,就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刘晓庆、唐国强等少数艺术生命较长的明星,则一直活跃到现在。

更多的七十年代早期女演员,虽然当时红遍大江南北,但很快就远离大家的视线了。只把斑驳的印记,留在了过往的烟云之中。如吕亚林、张明子、刘晓媚、王政、牛娜等。

吕亚林出生于1944年,北京人,1973年,她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她的成名作,是1975年上映的《车轮滚滚》。在该片中,吕亚林饰演的耿春梅,作为民工队指导员,带领民工们绕过敌人密集的火力网,把弹药送到我军淮海战役前线阵地。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11)

1976年,吕亚林主演了《雁鸣湖畔》,饰演知识青年苗春兰。这部电影虽然集中了后来八十年代知名的一批年轻明星,如宋春丽,张力维,姜黎黎等,但反映不大,观众印象也不深。

吕亚林的表演朴实无华,她的轮廓少了女性的柔美而多了一点钢硬。正是这种介乎于男性与女性中间的中性表演,将那个时代女性飒爽英姿,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也许是形象过于刚硬缺乏柔美,不适合八十年对女演员的要求。1980年,吕亚林从长影调至铁道兵文工团。后来,又转业到北京电视制片厂,做了一名电视导演。

牛娜,1975年参演《沸腾的群山》,让她崭露头角,也让人们记住了19岁的她。随后她虽然也参演了《女交通员》、《柯棣华大夫》、《五号机要员》、《姑娘望着我》、《陆军见习官》等影视片,但大多是配角,反响平平。但她的教学事业却成绩斐然,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表导演教研室教授。参加拍摄的专题片《让历史告诉未来》获中央台、总政宣传部特等奖。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12)

牛娜

张连文因《艳阳天》成名,但后在七十年代主演了很多有份量的电影,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一线大明星。但和他搭档《艳阳天》的张明子,却没有张连文那样星途顺畅。

张明子在那个年代,属于长得比较漂亮那一类演员,两只大眼秀气有神,身材高桃苗条。她在《艳阳天》所扮演的焦淑红,属于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铁姑娘。为贴近角色,她很刻意地以风风火火突显焦淑红的硬朗。但眉宇间的柔美,仍然隐匿不住的溢出。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13)

拍完《艳阳天》之后,她在1984年参演了电影《蓝色的花》,1985年参演了电影《金陵之夜》,但都不是重要角色,社会也没有什么反响。自此,张明子就很少再出现在大银幕上。逐渐地,她就被观众给遗忘了。

197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副保险带》上映了,许多观众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也记住了在其中扮演女主角红英的王政。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14)

一副保险带剧照,王班(右)

王政,虽然是上海姑娘,但从她身上看不出来上海姑娘的娇柔,粗犷的外表更接近“铁姑娘”的形象。可能她也意识到自己缺乏演员天赋,《一副保险带》走红后,她就再没有拍电影。

1977年恢复高考后,王政却考入了上海师大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申请赴美留学如愿以偿,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系录取。2002年之后,她在密西根大学任教,实现了由演员到教授的华丽转身。

同样昙花一现的情况,还发生在《牛角石》的主演胡静身上。《牛角石》上映时,女主角齐兰子的扮演者胡静曾经红极一时,但就像昙花一样,瞬间绽放,却很快消失。

还有《渡江侦察记》中扮演李春林的王惠,《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扮演者李铁军,《长城新曲》中扮演男主角的柏玉峰,都长得“浓眉大眼,虎虎生威”且颇具“工农兵气质”,但一部电影后,就不见踪影了。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15)

李春林在《渡江侦察记》中

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文革后期一举成名和快速消失的演员)(16)

李铁军

这些七十年早期成名又很快消失的明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虽然他们早已远离电影,但他们在银幕上塑造的那些英气勃发,英姿勃勃的形象,仍让我们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