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钱橙计划通讯员 丁增尼达 蒋雨露 吕一含 实习生 王潇可 记者 黄小星

高温、限电、大旱……距离杭州超过1500公里的川渝,这个夏天不再“安逸”。

面对相似的高温,他们的生活又是如何?

我们连线了从杭州到成都游玩的游客,期待已久的旅行多少变得狼狈;长期跟拍重庆旅游地标“交通茶馆”的摄影师,观察到这间老字号在高温下变得冷清,甚至歇业;有重庆的大学生,在校园里看到山火照亮夜空,叠加疫情,有人在稍微凉快一点的凌晨排队做核酸;在成都的一个单位,硕大的工业冰块引起留守员工的围观,这还是一件稀罕事;更令人心酸的是重庆的果农,他们带着藿香正气水,上山抗旱……

有消息说,26日,一股冷空气或将到来,届时,川渝的电荒也有望缓解。

四川高温限电感人瞬间(小时连线通宵抗旱)(1)

重庆交通茶馆 受访者提供

酒店是旅行中最舒服的地方

受访人:彭越 到成都旅行的杭州学生

刚刚结束在杭州的实习,彭越迫不及待地跟闺蜜们踏上了计划已久的成都之行。在姑娘们的行程里,原本包括吃火锅、逛IFS、打卡玉林街、人民公园……没想到,这次旅行“跟想象得不太一样”。

下飞机已是晚上11点,但彭越和朋友们还是禁不住川渝美食的诱惑,直奔附近还在营业的火锅店。火锅店依然人声鼎沸,有人通宵排队。那天,她们吃到了次日凌晨5点,虽然服务员十分热情地帮她们选了一个靠近空调风口的地方,但这顿火锅,依然越吃越热。

彭越打卡的第一站,是成都最热闹的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但有些让她意外。因为限电,白天,IFS商场内部的灯光几乎都没有打开;晚上,商场内的LED大屏灯和装饰用灯全部停开。六层以下的手扶梯停用了,就连空调的制冷温度也调高了,“太热了,感觉很室外的温度没什么区别”,彭越说。

她原本想着到这里大逛一番,但限电和高温,也让她们一行人没了心情。“光线太暗了,购物欲望都没有了”,匆匆在商场内一转,彭越就和朋友们回了酒店,好在酒店的空调还能正常运行,“酒店是我们到成都待得最凉快的地方”,彭越无奈地调侃道。她们还打卡了鹤鸣茶社,不少喝茶的人手拿蒲扇,赤裸着上身。

到成都的第二天,她们一行人去玉林街游玩。本来她和闺蜜打算是要到这些网红景点打卡拍照,但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让彭越直呼“走两步就一头汗”,没想到室外高温,室内也不凉快,这让原本化了精致妆容的女孩们更加苦不堪言。“一天擦汗用完了一包纸,没几分钟就要补一次妆”。彭越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街边她发现几乎三分之一的店铺都没有开门营业,并没有想象中热闹。在一家便利店,彭越发现,空调温度竟然显示33摄氏度,跟室外相差无几。

“朋友都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待了不到三天,彭越和朋友们提前结束了成都的游玩计划。

四川高温限电感人瞬间(小时连线通宵抗旱)(2)

鹤鸣茶社里喝茶的人们 受访者提供

山火 疫情,在校园里热到发烫

受访人:贡布 重庆西南大学学生

西南大学的学生贡布,今年暑假没有回家,选择待在学校度过这个夏天。可他怎么也没想到,重庆在进入8月后直接化身“炼丹炉”,热得有点不可思议,“刷新了我对热的认知。”贡布说。

21日晚,贡布的手机震动不停。微信群里有人说:缙云山着火了。贡布和室友便到宿舍顶楼去看,学校西面的缙云山果真着火了,远处的黑夜被熊熊山火照亮,空气里都是木头烧焦的气味。

22日,贡布和朋友们发现学校的操场上,停放了两架消防部门的直升飞机。这两天消防的直升飞机循环往复地出入缙云山,不断地从学校的操场起飞降落。“直升飞机会从我们宿舍旁边飞过去,说实话是有一点吵,但还是希望山火能够早日被熄灭。”贡布说。

最近,面对高温天气,四川和重庆已经开始呼吁全体市民节约用电。西南大学今年有不少像贡布一样的学生选择留校,宿舍有空调,那便成了炎炎夏日的世外桃源。学校在7月就检查了每个宿舍空调的制冷功能,保证留校的学生在宿舍能够舒适地生活。但在保证正常的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学校也在积极地号召同学们节约用电。

令人始料未及的还有疫情。在重庆的一些地方,为了躲避高温,有市民在凌晨、微弱的灯光里排队做核酸。贡布每天的行动轨迹也变成了简单的三点一线:饭点跑去食堂吃饭,吃完逃回宿舍,晚上去球场打会儿球。

“一般都是下午5点左右最热,去食堂吃饭的路上,感觉自己走在火炉里一样,脸烫得不行,”贡布说。有时,他会拿手摸摸脸降温,虽然没什么用。贡布期待夜晚的到来,虽然温度也维持在35摄氏度上下,但这已经是重庆酷暑中难得的一丝“清凉”了。

四川高温限电感人瞬间(小时连线通宵抗旱)(3)

在天台能看到的远处山火 受访者提供

高温下,茶文化打卡地交通茶馆歇业了

受访人:熊良彦 重庆摄影师

“重庆的夏天有个特点,就是室外有多热,屋子里就有多热。”熊良彦对重庆夏天的特点了如指掌。今天,他仍然坐在交通茶馆最熟悉的位置上,桌上放着他的相机。没有空调和电扇的茶馆,就算热辣的阳光照不进这个茶香四溢的屋子,但是茶馆里依旧热得不可理喻。

熊良彦是当地的一名摄影师,他常年驻扎在交通茶馆进行自己的摄影创作。今年夏天的高温让他犯了愁,他直言:“在重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哪一年的夏天像今年这么热。”往日作为重庆茶文化打卡地的交通茶馆,汇聚着爱喝茶的老主顾,喜欢新鲜感的年轻人,传统与新潮交汇的茶馆热闹非凡。

但是因为今年的高温,热闹的茶馆一下子变得冷清。茶馆端茶倒水的嬢嬢们坐在凳子上发呆,平日里她们是茶馆里最忙碌的人;偶有几个光着膀子的老主顾走进茶馆,茶还没喝几杯,就匆匆离去。

今年8月初,茶馆甚至因为高温天气,关门歇业了四天。

过去,只要茶馆开门,熊良彦就会风雨无阻地坐在茶馆里找寻摄影题材,但是今年这样的情况他也是第一次面对。熊良彦说:“茶馆的生意很受影响,没有什么顾客,平时的老主顾也都去别的地方避暑了,我也不知道该拍些什么。”

重庆最近的这波疫情,再次给茶馆按下暂停键。熊良彦也飞去了贵州避暑,他打算等到重庆的高温退去,再回去接着创作。

四川高温限电感人瞬间(小时连线通宵抗旱)(4)

重庆交通茶馆 受访者提供

空调与照明都停了,和同事在单位围观冰块

受访人:徐昕 成都事业单位职工

空调与照明都停了。在徐昕的办公室,微弱的电脑屏幕光亮里,往年未见的冰块,闪着晶莹剔透的光。

继成都的一些公司相继放假、居家办公后,这周一,徐昕的单位也开始全员居家办公,只留下两三个关键岗位的同事值守。今天,当徐昕到单位办事时,意外地发现,保安在拖动几块硕大的工业冰块,是单位统一采购的。

保安们议论说,“熟面孔”去买,冰块30元一块,“生面孔”就40元-60元不等。徐昕的同事也曾打过电话给制冰厂,老板开出了100元的一口价。旺盛的用冰需求催生了火爆的市场,一冰难求之下,有制冰厂老板“一天赚3万块不成问题”——不过很快,制冰厂也因为限电,停止了生产。

徐昕去感受了一下冰块,还掏出手机拍了几张,“需要站得很近,一两厘米吧,才能感受到一丝丝凉意。”徐昕觉得冰块的作用有限,不过同事们发挥了智慧,集中办公室的风扇,从冰块的后面吹,“有点空调扇的意思”。闷热昏暗的办公室,终于舒适了些。

社交网络上,有成都人晒出在冰块旁吃串串,也有人调侃,好似穿越回《甄嬛传》里华妃的纳凉方式。不过,想到背后的极端高温、干旱、小区里接二连三发的用电峰值提醒,徐昕轻松不起来。

名著《百年孤独》的开头曾被人津津乐道:“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徐昕不知道,多年以后,他和同事们会不会回想起今天对冰块的围观。

昨天徐昕开车时,看到仪表盘显示车外温度43摄氏度。今天的成都,终于有了一丝久违的“凉意”,最高气温预报是37摄氏度。

四川高温限电感人瞬间(小时连线通宵抗旱)(5)

徐昕办公室里的冰块

四川高温限电感人瞬间(小时连线通宵抗旱)(6)

受访者提供

好几个晚上,在坡上抗旱熬通宵

受访人:张女士 重庆农村果农

张大姐和老公是重庆市长寿邻封村二组的农民,主要依靠种植沙田柚为生。今年重庆夏天持续高温,引起旱灾,地里的果树供水不足,白天气温过高,他们每晚都会出门为果树灌溉——尽管晚上气温仍然超过35摄氏度,走在山坡上依然是热浪翻腾。而由于工作量过大,他们有时白天也必须出门劳作,忍受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张大姐的侄女小冯介绍,夜间劳作,照明主要依靠头灯。由于村庄本身并非专门种植果树,重庆又多为山地地形,沙田柚种植并不集中,使得劳作的区域更为分散,工作量更大,“有好几个晚上,我们在坡上抗旱熬了通宵”,张大姐提起抗旱经历,满是无奈。

几年前,为了方便灌溉,张大姐的老公在林间打了好几个蓄水池。在今年暑期的每一个夜晚,他们一人负责用抽水机从蓄水池里抽水,一人负责用水管或者水盆灌溉,重复劳作,以此保障树木的水分供应。小冯补充,有蓄水池已经算村里较好的条件了,“有些家庭就完全要每天把水运到山上去灌溉的。村民们互帮互助,有些人家里没有三轮车,那有三轮车的就会帮忙去把水运上去,稍微可以减少点工作量。”

没有风扇,更遑论空调,张大姐和老公只能把帽子摘下来摇动扇风。由于蚊虫众多,草木也很容易划破肌肤,他们还是穿着长袖长裤进行劳作。张大姐的老公曾两次差点晕倒,“他就抱着树干,赶紧掏出霍香正气水出来喝。”张大姐表示,“以前也有高温,也会经常上坡抗旱,但是今年的温度太高了,从没遇到过,走在路上什么都不做都很难受,当个农民实在不容易啊。”

种植沙田柚是这个村庄目前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源。

“如果挺过这个夏天,沙田柚在11月份就可以卖了,每个能卖7元到10元不等,每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但今年已经很难估算收成。”在高温炙烤下,果实因为水分流失而干瘪,树叶枯黄,风一吹就掉了。“其实他们平时都很少表达辛苦和生活不容易的,但我同学的妈妈,看到地上干枯的一堆树叶和果子,哭了一下午。”小冯说。

张女士也说,“看到树上的果实,那么小,心酸得想哭,我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天气,天天都是40多摄氏度,不拿出老命来抗旱的话,今年就没有收成。”

四川高温限电感人瞬间(小时连线通宵抗旱)(7)

干枯的沙田柚 受访者提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