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相处就是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互相尊重)(1)

01

前几天闺蜜因为一件小事和同事闹了矛盾,找我倾诉。

她们俩对一个营销方案持不同意见,两个人又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于是发生了争端。

同事是闺蜜带出来的,现在能自己挑大梁了就公然和她作对,这让她很气愤。

我劝闺蜜不能总觉得对方曾经是她的徒弟就忽略了人家的才能,而且工作也不能带入太多个人感情,没等我说完,闺蜜挂断了电话。

再打过去,不接;发信息,也不回。

这样一来我也有点不高兴了,忍不住和先生抱怨。

听了我的话,先生微微一笑:你发现没有,人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她觉得她的同事忘恩负义,你觉得她感情用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对,这就有矛盾了。

反复想他说的话,发现生活中很多人的相处,就是因为彼此坚持己见,丝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才导致隔阂的出现。

如果抛开固有想法,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或者多听听对方的建议,也许更有益于一段关系的延续。

最好的相处就是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互相尊重)(2)

02

不禁想起前几天表弟和弟媳因为教育孩子引发的矛盾。

侄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架挂了点儿彩,弟媳见状瞬间炸毛,想冲到幼儿园找老师理论。

表弟觉得小孩子打架受点儿小伤很正常,不需要小题大做,拦住了弟媳。

晚上侄子调皮,吵着闹着要玩表弟的手机,不给就趴在地上撒泼耍赖。弟媳看孩子哭闹得紧,抱起他,抢过了表弟的手机。

表弟嗔怪弟媳娇纵孩子,唠叨了几句。原本就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挂彩一晚上不快的弟媳,听见表弟的唠叨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冲着表弟大声嚷嚷,嫌他对孩子不上心,嫌他每天把照管孩子的事抛给她。

表弟接了话茬,两个人越吵声音越大,孩子吓得在一边哭。

和别人说起这件事,他们二人个说个的理:表弟觉得弟媳总是满足孩子,把孩子惯得什么都能得到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应该受些挫折;弟媳觉得表弟一贯神经大条,做什么事都没个章法,根本不关注孩子。

两个人都觉得对方不占理,丝毫不妥协,冷战了很长一段时间。

且不说哪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最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单看表弟和弟媳对待这件事的态度——都觉得自己对,对方错。

最好的相处就是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互相尊重)(3)

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射效应”:

人常常出现一种错觉,习惯以自己内心的所想、所见为标准,以此来分析和判断他人,并认为对方也是这样。

诚如表弟和弟媳,他们都从心里认定自己是对的,根本看不到对方观念的可取之处,对对方的想法嗤之以鼻,阻碍了交流。

认定自己是对的,会理直气壮地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对方,甚至站在制高点指责对方。

这样,原本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也会引发大爆发。

最好的相处就是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互相尊重)(4)

03

生活中任何关系中的两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

你和同事管理思路不统一,你觉得努力创新才是发展的必须,他认为维稳才是第一要素;

你和爱人因为家务问题屡屡争吵,你觉得当日事必须当日毕,他认为做家务要量力而行,有时工作累,碗放着不洗也没什么大不了;

你和妈妈因为一条秋裤面露不悦,你觉得自己知晓冷热,不用她按照自己的知觉左右你穿衣,她认为你是因为臭美才忽视了保暖的重要性……

点点滴滴,家长里短,到处都有矛盾。

遇到矛盾时,有些人可能会方寸不让,让矛盾升级;有些人则懂得给彼此留有空间,淡化矛盾。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僧人和一位农夫同行,走过一片丛林,僧人看着茂密的树木心生欢喜,仿佛看见了造福一方百姓的未来,而农夫却小声嘀咕:这么多树长在这真是浪费,要是都搬回我家里,一辈子都不用再砍柴了。僧人笑笑不语。与农夫分开后,僧人的小徒弟忍不住问师父,为什么不教育教育农夫,僧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他心里是自己,我心里是众生,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没有错。

康德说过: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那些能在各种关系中与人和谐相处的人,一定都懂得尊重,不会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不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懂得尊重的人,遇事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求同存异,彼此安好;不懂尊重的人,处处针尖对麦芒,心生恼怒。

最好的相处就是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互相尊重)(5)

04

每个人都不能独活,每个人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好的关系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彼此舒服,在遇到冲突时能够做到:

能达成一致的,就达成一致;

不能达成一致的,就理解对方;

理解不了的,就选择妥协;

无法妥协的,就让它搁置。

总之,不能只顾坚持自己是对的,而不考虑对方的需求,不尊重对方的立场。否则,这段关系一定不能长久。

最好的相处就是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互相尊重)(6)

作者简介:考一,曾经梦想仗剑遍迹天涯,如今决心执笔安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