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杨庄位于长安区东部,北邻董家庄,西邻南村,南临吴家营,东邻大丰屯和北五女村,石黄高速公路从村北通过。该村原名杨家庄,村北原有杨家坟,村名应系因杨姓人居住而得,但不知何时何故,杨姓从村里消失,现今没有一户姓杨,倪、孙、冯三大姓占人口近九成,均称祖上系山西洪洞移民而来。该村历史上属于正定县,为与本县另外三个杨家庄相区别,因位置靠南而改名南杨家庄,最近几十年简称南杨庄。2000年,该村划归长安区。
南杨庄一夜扬名
大年初七,南杨庄村北,一片麦田中间,几处寂静的仓库厂房,除了地势略比别处显高一点点,这里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卧龙岗的痕迹。
多年来的取土让岗子消失了,为什么叫“卧龙”?老人们说不清。但古人传下这个名字,如同有先见之明,仿佛在暗示这里是一块藏龙卧虎的不凡之地。果然,1954年,文物工作者首次发现远古人类在岗上留下的遗物,1956年,这里即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1981年,对卧龙岗的发掘基本结束。其堪称“惊艳”的文物发现,不仅让学界惊喜,也让南杨庄一夜扬名。
南杨庄遗址共发现5座陶窑,出土的大量陶器,质地以火候较高的泥质红陶居多,泥质灰陶次之,夹砂灰陶很少。制陶工艺有了改进,大多先由手制,再经慢轮加工。遗址中还发掘发现了房屋、陶窑、墓葬、灰坑等遗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村落遗址。在这处村落遗址中,发现房屋4座,多为半地穴式建筑,有的可复原为四角攒尖式;有的可复原两坡水式门棚。这说明,那时的先民们,已经经历了从洞穴到营造住所、从追逐水草游猎游牧到聚集村落定居的历史性转变,开始了创造文明的全新生活。
翻看发掘报告中那些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器皿、工具,凝视着资料上复原的古人类的房屋、灶坑、陶窑,不禁神思驰骋,仿佛回到了五六千年前的村庄。
坚强古槐,荫庇乡里远古人类在窑址上留下一些未捏成形的泥坨离开了高岗,他们为什么走了?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或许仅仅是小范围迁移,因为这里的人类遗迹自旧石器、新石器到先商、商周,从未断过。
但对于南杨庄村来说,下一个能证明历史的实物,直接就跨越到大约七八百年前栽下的那棵槐树上来了。在村子冯家街东段,每个过路人看到这棵树,都会由衷地佩服:它仅靠三分之一圈树皮支撑,仍然年年生出新绿。早些年树干长空了,有人往树洞里扔垃圾,遇到小孩们放个炮或者老人们烧个香,常导致大槐树失火。据老人说有记忆的火灾至少有三四次。大火烧毁了多半圈树干,却烧不死这棵老树。人们说树皮内侧还有木头,但肉眼看去,与其说长在上边的是木头,不如说是木炭。根据残存的树干目测,这棵树胸径约1.5米,与以前报道过的城中村古槐相比较,判断其树龄不到千年也得有七八百年。
在古槐北边紧挨着,原有一口大井。有树有井,应该是有田有村的证明。尽管后来大井干涸被填,但人们猜测老树的根须已经深深扎进井里,不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年年开花长叶结果呢?不知是不是得益于古槐的庇佑,村里近年来出过好几位百岁老人。村民们也像对待长者一样对待古槐,不仅自觉保护,还自发捐款,将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二设为“古槐节”,唱戏、敲鼓、表演歌舞庆祝。
离大槐树不远,北边后街上,还有一座上世纪80年代复建的小小寺庙:华严寺。老人回忆,原华严寺建筑占地两亩多,寺产有耕地40多亩,后毁于“破四旧”。辨认现存的一通清康熙五十四年重修碑上的残缺字迹,可知华严寺在明正德年间重修过。依此推算,它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
梁上飞龙,机关操控
同时期毁掉的,还有一座龙潭庙。出村向北走,卧龙岗东侧、今天的石黄高速公路桥洞南边,是龙潭庙原址。老人们回忆,龙潭庙坐落在半亩地大的高台之上,起脊灰瓦的大殿远看并没什么特别,但是当你推开两扇大门,一脚踏进门槛,“歇”在梁上的两条“龙”就会瞬间“飞”下,直向你扑来。那“龙”为彩绘木雕,头足有七八十厘米大,张着血盆大口猛扑到人眼前,总把人吓出一身冷汗。老人们记得,小时候他们想去庙里玩,又怕那飞龙,总是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敢先进。其实,机关就在门槛内的一块地砖上,当脚从砖上挪开,“龙”又飞回梁上。这机关是怎么设计布置的,龙是用线还是用弹簧牵着,当时的小孩子们没有留意,工匠也没传下来图纸,现在的人无从复制。
“龙潭庙要是留到现在,肯定是文物了。老人说,龙潭庙内供着泥塑龙王爷像,两根柱子上画着盘龙,四壁画着神话故事,逢二月二过庙会。但奇怪的是村里另有求雨用的龙王庙,那为什么还要在村外建一个龙潭庙呢?有人说这里的龙王是白洋河的河神。
倪昂上疏,徭役免征
白洋河虽小,却造福一方民众,它不但排水,还曾令村民得以免除一次繁重的徭役。而这离不开倪大人的功劳。在南杨庄,一说倪大人,人人都知道。光绪版《正定县志》有记载,他大名倪昂,康熙年间得中武举,自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初年,历任京口副将、榆林道守备,后升至云南安龙镇总兵。相传朝廷曾在河北征徭役,倪大人上疏称:“河北发大水,水从岗上过,淹了五百村,死了万家人。”还说,正在修白洋河一道,过地买地,征夫买米(发工钱),耗费巨大,请皇上开恩,别再从河北征役。皇上一看,河北灾情很严重啊,又搞这么大的水利工程,算了,免了这儿的徭役吧。百姓听说,无不称颂倪大人功德。其实,倪大人玩的是文字游戏:河北不是黄河以北,而是滹沱河以北;岗上不是什么高岗,而是正定一个小村;“五百”不是五百个村子,是高邑县有个村名叫五百,“万家”也不是一万户人家,而是五百村有一户姓万的人家。
倪昂后代至今在村里居住,倪姓已发展为村里第一大姓。在南杨庄,要想听懂人们说话,首先要弄清两个发音:一是倪在这里不念“泥”,念“夷”。二是南杨庄的村名,本地仍习惯称“杨家庄”,说的快了“家”就发“阿”音,再快点连起来,“杨阿庄”就念成“牙庄”了。所以,一说“牙庄”,指的是南杨庄。
倪昂后代曾保存着倪昂做官时留下的两道圣旨,倪计堂等老人见过,“破四旧”的时候,其家人害怕被搜出来挨批斗,把圣旨扔进了灶火。说来也怪,那像布一样发黄的圣旨,却怎么也烧不着,拿出来一抖搂还更显新了。但家人无论如何不敢保留它,就让它长时间在灶火里熰着,最后终于熰烂了。
除了圣旨,倪家还有四五套祖上传下来的旧书,老人们记得,那些书装在布糊的书套里,大约16开大,纸页泛黄,书的内容,好象是“为官四字经”一类。虽然年深月久,被老鼠啃坏一些,但大部分字迹还在。前几年,其家一位后人以200元的价格卖给了收废品的。
飞龙拳法,后继有人
要说倪昂惠泽本村,最大的功劳还属他的飞龙拳。飞龙拳是一种集少林拳、南拳、六合拳等流派长处,加上实战经验而创立的拳法,它以实战防守和后发制人为特点。据飞龙拳第11代传人、倪计堂介绍,飞龙拳动作神速、姿势严谨、闪展腾挪、身法灵活,如行云游龙,所以名为飞龙拳。它最大的特点是集防守、破解、反攻于一体。
倪昂凭借一身飞龙拳本领考中武举人,当上武官,一下子把飞龙拳带火了。倪家后人都希望能像倪昂那样考取功名、建功立业,练飞龙拳盛行一时,家族内的武校一直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飞龙拳不传外姓,后因村里冯姓富户经常资助武校,渐渐收冯姓学徒,但绝招、秘笈仍然保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时代的原因,飞龙拳表面上停止活动三十来年,不过,实际的练习、传承一直没有断过。到倪计堂这一代,村里出了一位酷爱飞龙拳、堪称“武痴”的青年冯东红,他待师傅倪计堂如父亲,还大力宣传、弘扬飞龙拳,倪计堂大为感动,决定摒弃传统观念,将一身本领、全套歌决、所有秘笈,毫不保留传给冯东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