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居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

  许多年以后,当我们整理那些过去的资料和整理记忆的碎片之时,就会想起过去的年代里,那被搅得心情激动、念念不忘的一个个物、事。那是个最好的年代,在父母的温暖怀抱里,我们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和父母的关照,许多事和许多物在那遥远的年代已经记忆比较模糊,但许多事情回想起来仍然温馨、不断浮现,岁月尽管久远,但记忆源远流长。无论如何,那都是一个值得我们仰望的年代。难以忘怀的春卷,白嫩嫩的,圆鼓鼓的,软绵绵的,香喷喷的,让人悦心赏目。它既是儿时的绵长记忆,也是家里父亲、母亲日常改善膳食的一个杰作;它既是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又是家庭聚会时的一道必备的佳肴。在我国南方各地,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就已经有了这种情义满满、口味清淡、营养丰盛、让人念想的美食——春卷,一道不可思议、抵挡不住的美食,当饼当卷当菜当馅当肴皆宜,包打通桌,诸席均用,老少皆宜,关键的关键还在于它色备餐快捷,香味俱全,盛情满满。初春和春节以至各种食宴,我们这里的许多家庭在聚会、用餐时都离不开春卷。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2)

  那还是在小的时候,我们生活的年代,物质并不丰盛。一到过节或者是周末,父母亲就要为我们做一些小改善,让我们尽可能能吃得好些、吃得香点。那时的食品并不丰富,但却货真价实,比如小黄瓜鱼一斤从几分到一两角钱,我们一吃就是一大盆,花上几块钱,生活美滋滋的;比如买回的海蟹,一大桶就几块钱,能让我们啃得有滋有味,一饱方休。也就是从儿时开始,母亲亲手包出来的春卷,吸引了我们,让我记忆深刻,情有独钟,一直下来,念念不忘,成为了深深的对故乡的思念、对家的印记。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3)

  父亲在同济学建筑、在复旦学中文,对一些事物很有研究,他告诉我们,春卷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就有“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的记裁。父亲说,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对春卷的描述是“打春,是日富家多是春饼”,他和母亲这个时节为我们包着春饼、常指着春饼对我们笑着说,我们家不算富裕,但古书说是富家才能吃春卷,大概我们也算“富”吧,富不富,关键在精神富。现在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精神富。在当年,我们一家人生活还算可以,因此伙食小改善也就时常有,个中包含着父母的爱心,期盼子女身心健康与向善、向上的爱意。而今,每当吃春卷的时候,父母亲的这一番对话,总让我记忆犹深,时时忆起当年的情景,于是这样一个传统我们一直保留下来,别有意味,这既是对老人家持家、爱家、爱子女、爱生活往事的绵绵回忆,也是钟爱热气腾腾生活、继承传统、传承民俗、传承家风的一个最好的模样。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4)

  包春卷是很有讲究的。初春时节,那时我们常常在这气温转暖之际,趁着一缕阳光照耀,提着小小菜篮子,来到了郊外、或周边的田野、杂地上,认真寻找起包春卷的搭配——荠菜。荠菜熬过冬天来到春天,生长的细细嫩嫩的,很招人喜爱,它迎着初春的阳光,披着整夜的露水,伸着腰抬着头,欢快地成长着,当然它也为我们春天后的采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荠菜站立在杂草丛中,伸展在田野杂地,灰紫色的叶子郁郁葱葱,让人一眼瞧上,赏心悦目,但寻找它采摘它,确实还要花一番功夫的。这也是我们儿时很向往也很留念的开春大事,算是新年开春的第一次野外劳动,欢快愉悦地去,高兴劳累地回,提篮劳作的辛劳,换作收获颇丰的欢快,组合成了一幅初春的和美画卷,不管是看起来还是忆起来都让上我们感觉入心,心境绝妙。采摘下来的荠菜,青嫩清香,洗净后配以韭菜之类,加入肉丝、韭菜、笋干、香干、胡萝卜丝和些许难得的虾米等,成为了春卷的内馅,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三尺,很有吸引力,更是让人将对美好的期盼寄托在春卷上。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5)

  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乃至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我们就常常被春卷迷倒,看着母亲在炒着春卷的馅料时,我们就守在桌边锅边,就想越快越好第一口尝到飘香、醇味的春卷,那期盼心之切,那思维专注度之纯,简直无与伦比,如诗意一般,带着温情。这真是一种带着记忆的食物,也是父母真心的表露,它让我们尝到了美味的同时,感受到家庭的和睦、时节的动人,就像一汪清泉滋润的心田,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记住初心,历久弥新。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6)

  包春卷的时节时常有,但我们没太多时间去和面烙春卷皮,自己无法做春卷面皮,往往是一大早母亲或者父亲就到离家不太远的街面菜市场上的小摊前定做、购买。尽管这一环节我很少亲历,但偶尔的跟随购买,也印象深刻。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7)

  我偶尔跟着母亲来到摊前,觉得很新奇。卖春饼的是一个瘦高个的老伯,技术娴熟高超,烙起春饼来,其手的动作和高速的动作、手法让人眼花缭乱。后来才知道,他用高筋面粉和水加入鸡蛋以及调味品等揉起面团,就像海绵一样,韧劲和弹性特别好。在团面他手里捏着翻着,就像一团飞舞的白云,漂移飞动,粘性十足,再平粘于烫热的平面铁板锅上,就摊出一张一张薄薄的成品春卷皮。他左手抓着这团面筋,不停的翻滚甩动,像演杂技变魔术一般,猛然间把面团往铁板上迅速一粘、一转、提起,一团白云就凝固在那个神奇的铁板上,在这层薄薄的白云四周卷起之时,他用右手从边上把它撕开,一张漂亮的、圆圆白白的面皮,半透明半不透明的就摆到盘子上了。小的时候,就被他的风卷残云般的技法搅得心动,简直认为他是神人。原来不管干什么活,熟能生巧,巧匠唯上,行行出状元,这样的道理与样榜后不随处可见,但见到期这样一和功夫,它实实在在让我们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振动,如此的驿动,影响着我们往后生活与工作的努力方向。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8)

  这神出鬼没的春卷皮,还一直让我闹不清所以然。有几次我就跟这个老伯喊着,“不行不行,再来一遍,没看清楚”,老伯笑着说,“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子的,再做给你看”, 于是在他神出鬼没、变化无端的动作中,我自始至张终都还是眼花缭乱、没看清楚。这种遗憾一直到现在还耿耿于怀,我偶尔逛菜市场时,总会驻足于春饼摊边,静看几分钟,以更好的看清它的道道,满足儿时对它的不解与探索。这么大了,还这么迷恋,老妈经常对我这么说,还给我满脸的微笑。其实,这个中的理,我是深悟彻会,但总禁不住儿时的那种“呆滞”对自己的回想,或许这就是故情、“爱屋及鸟”吧。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9)

  包春卷也是十分讲究的。母亲告诉我,春卷皮买回来后,要一张一张撕开摊平重新平铺排在盘上,并用干净的湿润的纱布罩上,以免水分蒸发与相互粘住,待炒好的春卷馅料上桌后才开始起包。首先是要把馅料挟上平铺在春卷皮上,按春卷皮的宽度适当拉长摊均,然后将春卷皮按三分一平面对折包住春卷馅,面皮两侧按入折皮中,横位顺着卷起,不留缺口,这样包出来的春卷不易散落,外观漂亮,色香味俱全,意味着包住春天,包住运气,包住团圆,包住了幸福。之后平铺在盘里,待一家人食用。但往往许多时候,第一卷的春卷一包好,可能就被塞到我的嘴巴,所以我往往是家里吃春卷的第一人,父母亲往往看着我这时的样子,笑着对我默默点头,“味道怎么样?”“还好吧。”“好,好!”于是,一家人欢快地笑着吃了起来聊了起来笑了起来,我们就会像奔赴一场盛宴,满心欢喜地融为一体,这时的春卷,其实不再是一种食物佳肴,它更是家庭的一种温馨、憧憬。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0)

  王千秋在《点绛唇》中这样写道,“何处春来,试烦君向盘中看。韭黄犹短。玉指呵寒翦。犀箸调匀,更为双双卷。情何限。怕寒须暖。先酌黄金盏”,这是讲究它的色香味及食用的方法,当然还有穿越着人间的情愫。我从小到大吃着春饼,深深地感悟到了,父母亲、老一辈让我们越来越明白了南方的温柔水乡,每一细味都需细细品咂,触天地之味于其中,吃的是美,品的是人生的哲学,在享受味道强烈冲击的快感之时,生活才富有韵味。嘈杂才是蓬勃,遐想才是理想,期盼就是方向,这就是一副热闹的人间景象,也是冬去春来的一个向往、憧憬和追求,吃着春饼,便会深刻领悟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这样一个哲理。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1)

  食用春卷也是个功夫活,母亲说,右手可以把包好的春卷拿起来,左手适当托着进行辅助,确保它两头不松散,入口吃起来才会色香味俱全,在母亲的亲手教导下我和姐姐包春卷的技术还是很有长进的,后面父母年纪大了,许多时候我们就承担起炒、包春卷的任务,慢慢地,熟能生巧,经常得到老人家的肯定。当然,春卷讲究食用的时间,皮最好不要放过两小时,包后最好立即就吃,这样可以让人感受到食品的美味、圆满,这也是我们自小以来包春卷、吃春卷追求的精神,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几种食材经调试被融合在一块,相互拥抱,相互渗透,不忘初心,造就自我,直至深刻染上了彼此的气息,不分你我,难分难舍,成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讲究的团结,和谐,抱团,互补,共进,这其实就是社会与家庭和谐的追求与象征,就是普通百姓要的性格,也是我们十分眷恋的春节的性格与永相传承的中华文化的一种风骨。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2)

  春卷白色的外衣透衬出淡淡的春卷馅的色调,一点点红、一点点绿、一点点黄,诱人的色泽令人垂延,咬上一口,细嚼慢尝,早春的味道便在舌尖蔓延开来,进而遍布身心。难怪国人讲究吃,更讲究中国食品的色香味,春卷其实就是在初春时节唤起人们对春天期盼的一个美好愿景的食物,从它的满嘴清香、到味蕾顿开、再到享受生活,让幸福蔓延,让春天更美,让四季平安,所求皆如愿,所行均坦途,它所存在与追求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这是父母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跟我这样说的,一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回味着、思索着,念念不忘他们说的挺有哲理但当时让我似懂非懂的这一番深情的话,小小春卷啊,居然蕴藏着这般深刻的哲理,难为了父母长辈们的这一番用心。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3)

  诗人杜甫在春游时曾经写下了“春日春盘细生菜” 诗句,清代诗人林兰痴也有“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的断言,看来文人墨客不单是文学艺术方面的精英,也应当还是社会、文化与美食的牵手者,诗句文学这都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卷的春意、寓意、含义,他们也就站在了更高层面上抒发了中华精髓、家国情怀,这让我们后人羡慕不已。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4)

  每当我们围在一起吃春卷的时候,想起了中国的历史,想起的千年中国的食谱、美食,想起了父亲、母亲的笑容与爱意,想起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想起了春暖花开四季如春的大地,想起这草长莺飞温暖温和的往事……这样一种长长的绵绵的深深的情结、乐趣、思念、情谊、感恩,带着一串串精神、文化、心灵、哲理等的思维、实践的链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意犹未尽、细水长流、憧憬未来。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5)

  我喜欢用味道去记忆过去的一些人与事,或许味蕾也是有情的,一丝细味就可以唤起、蕴含着一个深厚世界的深深回忆,这或许也是一个人的原动力,也许是根植于血液中的乡土、家庭、亲情情结,寄托在那一缕永不停歇的炊烟、或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小菜上,这样一种情愫在阳光下绽放光芒,在风雨中经久不息,在记忆中穿越时空,与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黏在一起,那种千百年来追求的安稳与平静的生活的大众向往,在我们后期成长的历程中,依样滋润我们生命的根须,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呼回羁旅的游子,哪怕跨越时空隔空追述历史,皆可红线相牵,心心相映。蓦然回首,我们还是时不时忆起春卷这样一道普通百姓家的菜,把记忆与追求定格在前进道路上的某一支点上。这其实就是人类用温情与勤劳描绘在天地间的一幅图腾,既朦胧又现实,既久远又可及,像春卷一样普通但却又绝对不平凡。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6)

  这就是养育我的味道,浓郁、相逢、柔和、相互关爱,食物和佐料的味道和谐的聚在一块,肉与菜相拥,形成了一种新组合,构建了一派新格局。正是这样民间饮食习惯,塑造了我们柔情、豪迈、健朗、剔透的性格,乃至生生息息、世世相承的大意境,真可谓是“最喜溪头青荠菜,春来花白味芬芳。一朝惜玉将她卷,入腹开怀沁馨香”,它注入了生机勃勃,它铸成的强劲力量,它释放了文明基因,让我们懂得历史真谛,明白了生活哲理,它让大伙有了大气豪迈的姿态,也让人们拥有情有独钟的细腻……。春卷,小小的食物,绵绵的记忆,长长的勾勒,永远的铭记,这就是那久久难以忘怀的最初的春意,它让人善美,让人怀想,让人和睦,让人团结,让人矢志,让人奋进,或许这样的初心就是人性中最真诚、最善良的,也是最值得景仰、传承的……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7)

  人生如季,就把惊蛰情起,夏末离别,霜降的淡忘,立冬的等待,初春记忆一一回顾,在经年之后,重温经历,那如花的记忆、那墨的余香总让人流连忘返,带着春天的花香,知了的鸣唱,校园的歌曲,成长的烦恼,家庭的恩爱,一路走来,高歌远去。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8)

  站在新起点上,欣喜今年的春节又听到久违的爆竹声,传统回归,民俗存留,犹如又食到新年酣畅锁眼喷香的春卷,由衷地感受到这确实小而伟大、平凡而又高尚的承载,这些确实是我们世代发展的根。有人说“冬天是白色王国里的诗人和哲学家”,那么“春天则是不愿醒来的梦境”,四季轮回,风景变幻,所有经历,皆为积蓄,让我们永远停留在历史进程中最鲜活的那一时刻,庚续缘由,勇毅前行,顺道无虞,皆得所愿,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在传承中构筑辉煌。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19)

  初春时节,万象更新,节庆潮中,依然包着春卷,浮想联翩,在喧腾的爆竹焰火声光中,深深怀念的执著追求的,便是让那有情有义的久远的味道融于血脉传承之中,天地有情,春卷有意,当我们站立年头迈步征程时,让我们彼此生命之中都更有那股暖意、春意和诗意,在我们勇毅奋斗中凝聚力量,奏生更多的民族与世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共同进步的共鸣曲。你好,春卷!

散文吃春卷(那难以忘怀的春卷)(20)

  部份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谢谢您的阅读、点赞、关注、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