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发力见实效(精准扶贫各显神通)(1)

回河镇

让党建与扶贫“同频共振”

今年,济阳县回河镇按照“围绕脱贫攻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突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紧盯年度脱贫攻坚任务,推动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

班子带头落实党建主体责任

回河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对各村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的考核力度,将脱贫攻坚的成效作为党建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抓基层党建的成效真正体现到脱贫攻坚工作上。该镇党委政府抢抓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机遇,在结合各贫困村实际、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合扶贫资源,协调项目建设资金,推进了干鱼陈、寨子、小冯等贫困村的道路建设,提升了贫困户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村居面貌,美化了村庄环境,为后续扶贫工作夯实了基础。

教育培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思想素质和脱贫攻坚工作能力。发挥第一书记选派单位的职能优势,帮助村党组织开展精准摸底调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扶贫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张沟村“第一书记”以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规范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使“有章理事”成为新常态。目前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以村内现有资源为切入点,结合广大村民的种植意愿,充分利用浅水藕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短期收益快、收获期长”的特点,注册并成立浅水藕种植合作社,并发动吸纳村民出资入股。整合村内剩余劳动力,集全村上下所有人力、物力资源,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帮扶贫困户彻底摘掉“穷帽子”,这一致富项目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践行承诺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结合农村党员和机关党员各自特点,回河镇深入开展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活动,动员广大党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建立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为确保光伏扶贫项目精准落地,助推脱贫攻坚,8月2日,回河镇北吴村20余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自觉拿起铁锨、镰刀等工具对光伏发电项目场地进行清理整平,清理积存已久的垃圾、砖瓦块、杂草、枯树等,确保达到后续光伏发电项目施工的要求。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多次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教育,以学促做,以做践学,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

转化资源创新扶贫思路

回河镇实施基层党建与精神扶贫双推进,把党建与扶贫两项工作拧为“一股绳”,“捆绑”研究部署,“捆绑”督查推进。通过党建目标融合扶贫、建强支部引领扶贫、搭建平台服务扶贫、部门帮扶包抓扶贫、干部驻村联户扶贫、落实政策保障扶贫,努力把组织资源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精准扶贫动力,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报记者 王宝静 通讯员 李磊)

玫瑰镇

90万元专项扶贫项目全面启动

本报讯(记者 冯经伟 通讯员 李文文)“有了这些设备,以后村里的核桃和玫瑰花生产加工起来再也不用发愁了!”近日,平阴县玫瑰镇挂职副书记、纪委委员以及扶贫办工作人员到平阴县农机公司考察核桃脱壳机和烘干机,准备购买两台核桃脱壳机和5台玫瑰花烘干机供葛庄村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

葛庄村是搬迁村,也是南部山区林果专业村。在2016年市财政专项产业扶贫项目中,提出为村内的贫困户购买脱壳烘干机械。依托村内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合作社,这次购买的5台机械设备产权属于贫困户,使用和管理权则归合作社所有。双方协议确定:合作社优先加工销售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并且每年向贫困户支付不低于1000元的机械保底佣金。

随着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及种蒜产业项目陆续开展,玫瑰镇2016年市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已全面展开。此次项目总投资90万元,涉及10个贫困村、178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光伏发电及机械加工等产业将实现447人脱贫。为确保扶贫项目到位,取得拔穷根的成效,玫瑰镇层层筛选、步步落实,经过前期调查了解贫困户需求、考察项目实施可行性、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为市级专项扶贫项目的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

自8月中旬开始,县扶贫办拨付项目启动资金之后,玫瑰镇陆续进行了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光伏发电项目的考察。截至目前,已完成光伏发电项目的招标工作,种蒜产业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蒜种和加工设备均达成购买意向。

张坊镇

“贫困户 ”模式激发活力促增收

商河县张坊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贫困户为核心,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合作组织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思路,努力探索“贫困户 ”新模式,激发扶贫活力。

“贫困户 特色农业”引领产业发展

“今年政府鼓励种核桃树,不仅免费发苗还连续三年每亩给500元的补贴呢。种核桃不仅省人工,收入还比种粮食高,对我们不能出去打工的贫困户来说特别合适。”树家村的韦立成抓住今年全镇鼓励发展核桃的机会种植了2亩核桃。

该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经济潜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立足各村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特色优先”的原则,把发展蔬菜大

棚和经济苗木种植等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以种植大户为重点,引

导农户全面参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该镇王老道和北赵村投资70万元

建成蔬菜大棚25个,覆盖贫困户61户、208人,年人均增收2000元;苟家村投资30万元,建设4个蔬菜大棚,目前已通过项目初审进入

招投标阶段;老窦和东王等11个村申请扶贫资金65万元,种植核

桃、白蜡及国槐共607亩、覆盖贫困户286户、1039人。

“贫困户 村集体”实现村集体创收

北赵村是张坊镇13个贫困村之一,也是济南市经过精准识别的100个特困村之一,全村现有54户贫困户。2014年以前北赵村是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外出打零工为

主。

2015年以来该镇借助市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契机,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创办村集体企业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贫困农民就业。北赵村通过申请创新性项目,争取资金30万元,创办了康乐佳洗涤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环保无污染的洗衣液,并注册“向阳树”商标。目前,企业已经正常运转,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创收。通过对外承包,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万元,为15名贫困人口解决就业。

“贫困户 合作社”促农增收

东张村现有贫困户17户,其中因病、缺劳动力致贫的占到半数以上。东张村以提高土地效益和增加群众收益为出发点,积极对接上级政策扶持,探索土地经营新模式,成立了丰裕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全程负责农资购买、土地耕种、技术服务的土地托管模式。该村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把对贫困户的帮扶放在优先位置。东张村支部书记王希虎表示:“对于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由合作社雇工统一耕种管理;仍有劳动力的,合作社优先考虑雇佣;可以外出务工的,土地由合作社代为耕种;因缺乏资金的,农资、耕种等费用均由合作社垫付,粮食收获后再缴纳托管费用。” (本报记者 王宝静 通讯员 张鸣)

孙耿镇

八成农村妇女家门口赚钱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济阳县孙耿镇结合农村妇女就业困难的实际,通过政策宣传、岗前培训、资金扶持等形式,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实践操作”等模式,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应。

“丈夫一人挣钱全家花。即使再省着,日子还是紧巴巴。”冯家村一名村民没有停止手里的活,“现在我在咱镇上的新先锋公司上班,一个月下来能赚2000多元,按时上下班,既不耽误赚钱也不耽误家里的活。我们家的小日子越过越舒坦哩!”

孙耿镇是工业强镇,有5.4万名人口,留守妇女很多。该镇以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妇女走出一条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精准产业扶贫路。通过妇女创业政策宣传、召开恳谈会、座谈会等形式,鼓励有头脑的妇女创业,按照“政府主导、业主实施、群众参与”的模式,实行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等方式培育主导产业,调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通过召开会议、统一培训等形式,孙耿镇广泛宣传农村妇女创业的前景,大力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形成规模化发展模式,积极带动农村妇女创收致富。鼓励广大农村妇女切实把握精准扶贫的大好时机,拼抢机遇,做大做强蔬菜种植、奶牛和生猪养殖等产业,实现产业培育有亮点、有成效的格局,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保障。

目前,该镇共建有巾帼服务队56个、巾帼科技示范村10个、“妇字号”基地6个。其中大棚蔬菜种植2个、芸豆种植基地1个、奶牛养殖基地2个、养猪基地1个。全镇80%以上的妇女有了自己致富的渠道。

(本报记者 王宝静 通讯员 吴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