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

家乡美味看在眼里馋在嘴(家住鲁山下吃上)(1)

鲁山,山高岭长,谷深林密,空气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野生菌类资源丰富,板栗、柿子、软枣等树较多。

在博山、沂源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鲁山上,冬天雪地里,软枣树下,会长出一种蘑菇。这种蘑菇晒干后,泡水喝,可以治咽炎。

靠山吃山。这个传说,许多人听过,但真正能采到这种蘑菇的人,没有几个,所以这种蘑菇,如冰山雪莲般珍贵。毕竟鲁山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又是冰天雪地,谁会动心思大海捞针去寻?

12月8日,记者一行来到鲁山脚下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蘑菇大棚里,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这种蘑菇——鲁山雪菇,并听到了一个农业科技支持山村产业振兴的故事。

走进大棚,只见几垄地上,覆盖着白色的小棚膜。村民王吉顺揭开小棚膜,一簇簇如云彩般的雪菇绽放在我们面前,蘑菇的清香弥漫开来。拿起一袋,白中泛黄,菇盖上像涂着一层黏液,晶莹透亮。

村民王吉顺说,冬季他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工,种雪菇,从9月底干到明年3月。忙完雪菇,他就开始忙活自家四亩多的桃园,桃园里种着团圆蜜和八月酥,都是新品种,收益还不错。

村民王玉翠和其他两位妇女,走进大棚采雪菇。

“我冬天在合作社打工,一月挣3600元;我老公在村边厂子里打工;家里还种着3亩猕猴桃和3亩桃。”王玉翠说,在本村打工挣钱,比出远门打工好多了,可以照顾家。

赵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吉新说,合作社今年共种植了10万袋鲁山雪菇,保守估计能赚10万元,加上其他租地等收入,村集体今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在这之前,该村2019年开始试种鲁山雪菇,村集体收入从不到2万元,当年突破5万元,2020年突破10万元。村集体有了资金,乡村建设就有了基础,这几年村里面貌大变样,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变成了一个荣誉众多、美丽富饶的小山村。

采访过程中,王吉新不时接着电话,不断有客户下订单,购买鲁山雪菇。他说,明年,因为有中国邮政淄博分公司的帮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计划大幅增加鲁山雪菇的种植面积,既可以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创收,又可以让更多人吃上鲁山雪菇这一传说中的珍稀菌菇。

王吉新说,这一切,都归功于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耿军和他的科研团队。

2018年初,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耿军对口帮扶省级贫困村赵庄,与村党支部书记接上了头。赵庄位于淄河上游,是水资源保护红线划定区域,除了种点板栗、桃、桔梗等,发展别的产业很难。耿军是菌类研究专家,王吉新把当地的传说讲给耿军听,耿军便开始寻找这种传说中的菌种。只要有了新菌种,帮赵庄村发展起特色产业,赵庄村走上致富路,就不是难事。

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失望。

2018年2月6日,在雪地里已经跑了两天的耿军,终于在一棵软枣树(学名君迁子)枯树根部,发现了两簇带着冰碴的蘑菇。回到单位,耿军带领团队投入到科研当中。他们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丝,并在实验室内人工栽培获得菌体,经中国农科院菌种保藏中心鉴定,确定为一种新的变种——丝盖冬菇变种。

经过实验室人工驯化,2019年冬,耿军带领团队,在赵庄村尝试进行种植,获得成功,取名“鲁山雪菇”,当年取得经济效益。

“锅里放点油,加点葱花,把简单清洗的鲁山雪菇放入锅中,简单炒几下,什么也不用加,一盘汤汁黏稠、原汁原味的鲁山雪菇就做好了。”耿军告诉记者,鲁山雪菇肉质滑嫩,富含粗多糖和多种氨基酸,除了清炒,也可以做汤、凉拌、油炸,晒干了还可当茶饮,是一种高端菌种,目前只有淄博在种植。

在一处山前平地,一排排小塑料拱棚排列整齐。王吉新介绍,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耿军副院长还把羊肚菌技术带到了赵庄,在大棚里种了三年,产量可观,今年又进行了小拱棚种植试验。这种种植模式适合地块小的山区,一旦成功,将极大地带动周边山村走上致富路,实现产业振兴。

“我们村7月中下旬成熟的国红桃和中秋成熟的团圆蜜桃,也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引进来的,为我们做了好多场培训。”说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赵庄村的帮助,王吉新滔滔不绝。

赵庄是一个有历史的小山村,一棵古槐穿越千年,仍矗立村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走在整洁的赵庄村里,看到一处房屋墙上写着“菊花香煎饼”,记者走了进去。村民王道全说,家里种着猕猴桃和板栗,夫妻俩农闲每天做点煎饼卖,“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环境卫生好了,小公园建起来了,村集体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村民的福利也越来越好。”

聊起新菌种,耿军说,他手上还有紫丁香蘑和花脸香蘑两种从鲁山上采集的菌种,但一直没有人工驯化成功。农业科研人员如能将它们也研发出来,必将造福更多山村。

(全媒体记者桂建明)

编辑:张剑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