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学》之慎独
慎独的话题,往往用内观法自省,未发之“中”,唯独知,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人们论述了那么多“独知”,似乎也只有自己知道,让人理解却也困难。可见言说精神世界绝非易事,说者和听者容易双双陷入囧境。“诚于中,形于外”对举,试图将视野引向外部世界,通过外观来审视精神世界。这肯定是摆脱说理囧境,保持说理节度的有益尝试。然而外观法究竟如何呢?
且看《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话题是谈论诚其意,强调毋自欺,不要欺骗自己。所举的两个例子特别有意思,闻到恶臭,内心厌恶;看见美女,满心喜欢。这叫做自谦,谦,敬也。敬重自己的内心。厌恶、喜欢都是内心的感受,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叫自谦。要自谦,毋自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诚其意。然而究竟有没有敬重自己,有没有欺骗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这就是独知。所以君子要从内心深处诚其意,必慎其独也!这仍然是内观。
摄影 斯培光
02
内观与外观
然后以小人表里不一为反例,说明诚其意的重要。小人是有行为的,做了不善的事情,看见君子则“厌然”,试图掩藏已经做了的不善,说明他事先知道不该做不善的事情,却仍要明知故犯。小人的症结在于“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掩盖真相,伪造假象,这不但是自欺,而且是欺人,然而能够掩盖得了吗?后面“人之视己”一句,又有异议,到底谁看谁?是人自己看自己,还是别人看自己?自己看自己要看到肺啊肝啊,好像比较困难,而且人们总说最不易看清的是自己,一个人看另一个人可能比较容易看清楚,根据后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应当选别人看自己。这就是外观了。别人看自己,像照X光一样把你的肺肝看得清清楚楚。
这句话是没有特指地讲了一个一般性道理,发挥了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标准来评论小人,你那点鬼把戏别人看得清清楚楚,你欲盖弥彰,“则何益矣!”二是引出下文,对小人而言,试图用假象来掩藏的念头落了空,因为不善的行为早就显露在外。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诚于中,形于外。诚,信也,诚实;形,不是张扬地外显,而是不可修饰地自然地流露。内心真实的意图,会自然流露到外面。因此,对君子而言,要在源头上把握住自己,在未发未形之时,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能把持,一旦形于外就由不得自己了。所以君子必慎其独。
作画 王永玲
03
空间之独与内心独处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是很严峻的事!”这当然是外观。朱熹的弟子问老师:“暗室不欺”跟曾子说的是不是同样的意思?朱熹答,是的,并且说这“独”也又不是恁地独时,如与人对坐,自心中发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独处(《朱子语类》)。这里区分了独的两层含义:空间之独与内心之独。“暗室”是空间之独,“不欺”是内心之独,即使与人对坐,空间不独,仍然可以做到内心独处。朱熹是想把空间之独与内心之独统一起来,怎么统一呢?
正因为君子懂得外面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峻考验,所以更应该并非强迫而是自觉地要求自己暗室不欺,从而真正实现内外合一。这正是诚于中、形于外的道理所在。康熙也明确地说过独的双重意义:所谓暗室不欺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庭训格言》)。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体安康。所以,君子必诚其意。只有心中诚其意,才能经得起外观的严峻考验。这当然是更高的要求了!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成为慎独论最精炼的名句。《荀子·不苟》与之同,所及话题也是养心于诚。慎独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文子·精诚》: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黑夜里面对自己的身影,圣人不感到惭愧,这是一种反思,君子慎其独也,除了内心独知以外,也还有空间上独自的意思。
摄影 至簡Prajna
04
慎独论的阐释空间
关于慎独的论证所显现的张力,表明存在着一个阐释空间。从论述的角度看,由礼的本质入手,在礼器与德性的关系变动中,抓住了内心独知一隅;又设置了道不可须臾离的特殊情景,要求君子在不睹不闻的条件下不能有瞬间的迷茫;还从诚于中形于外的内外关系中,让君子守住未形之前内心诚实的一端。讨论内心是一件很难的事,慎独论者却能从或虚或实的情景中,在时空瞬息几微中,凸显出“独”这样一个特立的观念词,从精神根源上为君子指明一条修身的路径,
诚意、正心成为修齐治平的基础。从论述的方法看,既有令后人言说纷纷的抽象论述,又有贴近生活的小人厌然的生动例子,将一个容易玄乎的话题给予人一个理解空间,值得留意的是,虽然有些理解有异议,但是终究没有离题万里,而且能够吸引人讨论两千年,也算得上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从论述的效力看,慎独虽然面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峻审视,但并非冷酷的逼迫,而是请君子“慎独”的劝勉,尤其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对人的实际感受的尊重,有一种包容的情怀,如此才更能守护内心的真实和诚信。论证不陷于固执,而显得张弛有度,体现出用中国话讲道理包容圆融的气度。
儒家君子的前行路径是修齐治平,核心是修身,而修身要达到诚意、正心的条件是什么呢?且看《格物致知》。
为您链接
象思维(123)慎独
象思维(122)三层说理
,